47 好辯之人,難服人心(1 / 2)

【原文】

桓團、公孫龍辯者之徒,飾人之心,易人之意,能勝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辯者之囿也。惠施日以其知與之辯,特與天下之辯者為怪,此其柢也。然惠施之口談,自以為最賢,曰:“天地其壯乎。”施存雄而無術。

【譯文】

桓團、公孫龍這些好辯之徒,迷惑人心,改變人意,能夠用口舌戰勝人,卻不能服人之心,這是辯者的局限。惠施每天靠他的智慧與人辯論,專門和天下的辯士一起製造怪異之說,這就是他們的根本。然而惠施口若懸河,自認為最能幹,說,“天地果真就偉大嗎!”惠施有雄心而沒有道術。

【莊子的大智慧】

戰國中期,諸子蜂起,百家並作,好辯之風相當盛行,彼此之間圍繞一定的問題展開了激烈的爭論與論辯。不僅如此,作為社會現實的論辯活動也在意識層麵得到了自覺的反映,這表現在許多思想家都從理論上對論辯過程本身所涉及的問題加以探討。《莊子》一書不僅有關於“辯”(論辯)的大量描述,而且也對“辯”本身進行了初步的論述。

本段也是關於“辯”的論述。莊子認為,桓團、公孫龍這些人雖然善辯,卻不能服人心。他們有雄心卻沒有道術。

“道”不可言說,因為“道”是渾然一體的;真正的大辯沉默不語,因為看得全麵,所以辯無可辯。莊子說:“聖人懷之,眾人辯之以相示也。故曰:辯也者,有不見也。”他認為,人們都有自己的見解,並習慣否定別人的見解,這樣即無法看到事物的全貌。所以,這種爭辯是沒有意義的。

【莊子大智慧的解讀】

在人際交往中,每個人都會遇到相異於自己的人。大至思想觀念,為人處事之道,小至對某人、某事的看法一評論。這些程度不同的差異都會外化成人與人之間的爭執與論辯。

張先生在一家百貨公司裏買了一套西服,可是因為上衣褪色,把他的襯衫領子都染黑了。於是,張先生將這套衣服帶回百貨公司,找到賣給他西服的售貨員,並說明了有關情況。可是話還沒有說完,就被售貨員打斷了。

這位售貨員反駁說:“這種衣服我們已經賣出了好幾千套,這還是第一次有人來挑毛病。”而售貨員說話的聲調聽起來比這套衣服更讓人難以接受。他那充滿火藥味的聲音好像在說:“你說謊。你想找茬兒,是不是?我就不吃你這一套。”

兩個人正在吵得不可開交的時候,另一個售貨員又加入進來。“所有的黑色衣服起初都會褪顏色的,”他說,“那是很自然的事。這種價格的衣服,都會褪色的。那是顏料的關係。”

張先生馬上意識到:“第一個售貨員懷疑我的誠實;而第二個卻暗示我買了一件劣質貨”。到這時候,他再也不能忍受了,頓時火起。正要罵他們時,售貨部的經理走了過來。是經理完全改變了他的態度,顯然,經理很懂得其職務的重要性,使他由一個惱怒的顧客變成了一位滿意的顧客。

那位經理製止了爭吵,要張先生說明緣由。他靜靜地聽張先生從頭至尾講了一遍事情的經過,沒有插一句話。當張先生說完的時候,那兩個售貨員又想說他們的意見,但是這位經理站在張先生的立場,與他們辯論。他不僅指出我的領子顯然是被西服弄髒的,並且堅持說不能讓顧客滿意的商品,他們商店就不應該出售。最後,他承認他不知道毛病的原因,並坦率地對張先生說:“你希望我如何處理這套衣服?你說什麼我們都可能照辦。”

張先生幾分鍾以前還想著無論如何也要把這件可惡的衣服退給他們,但他現在回答說:“我隻想聽聽你的意見。我想知道這種情況是否是暫時的,或者還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解決。”

於是,那位經理建議張先生將這套衣服再穿一個星期試試。他說:“如果到那時候你仍不滿意的話,我們一定會給你拿一套你滿意的。這樣讓你麻煩,我們感到非常抱歉。”

張先生聽了經理的話,滿意地走出了這家商店。一星期後,這衣服再也沒有什麼毛病,張先生也完全恢複了對那家商店的信任。

那位售貨部經理之所以能坐到經理位置,自有其道理。而他的兩位下屬員工,遇到問題的第一反應就是與顧客爭個高低,不去想著如何解決問題,一味的推卸責任,結果隻能是導致顧客的反感。這就是爭辯帶來的負麵影響。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