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 先見之明,處世必備(1 / 2)

【原文】

孔子之楚,舍於蟻丘之漿。其鄰有夫妻臣妄登極者,子路曰:“是稯稯何為者邪?”仲尼曰:“是聖人仆也。是自埋於民,自藏於畔。其聲銷,其誌無窮,其口雖言,其心未嚐言,方且與世違而心不屑與之俱。是陸沈者也,是其市南宜僚邪?”

子路請往召之。孔子曰:“已矣!彼知丘之著於己也,知丘之適楚也,以丘為必使楚王之召己也,彼且以丘為佞人也。夫若然者,其於佞人也羞聞其言,而況親見其身乎!而何以為存?”子路往視之,其室虛矣。

【譯文】

孔子到楚國去,寄宿在蟻丘的賣漿人家。賣漿人家的鄰居夫妻奴仆全都登上了屋頂觀看孔子的車騎,子路說:“這麼多人聚集在一起是幹什麼呢?”孔子說:“這些人都是聖人的仆從。這個聖哲之人把自己隱藏在百姓之中,藏身於田園生活裏。他的聲音從世上消失了,他的誌向卻是偉大的,他嘴裏雖然在說著話,心裏卻好像不曾說過什麼,處處與世俗相違背而且心理總不屑與世俗為伍。這是隱遁於世俗中的隱士,這個人恐怕就是楚國的市南宜僚吧?”

子路請求前去召見他。孔子說:“算了吧!他知道我對他十分了解,又知道我到了楚國,認為我必定會讓楚王來召見他,他將把我看成是巧言獻媚的人。如果真是這樣,他對於巧言獻媚的人一定會羞於聽其言談,更何況是親自見到其人呢!你憑什麼認為他還會留在那裏呢?”子路前往探視,市南宜僚的居室已經空無一人了。

【莊子的大智慧】

東漢末年,曹操手下的主簿楊修積極為曹植出謀劃策爭奪太子地位,使曹操感到憂慮,在曹植失敗後,曹操借故殺了楊修。曹操去見楊修的父親楊彪並問候他,楊彪說:“愧無日磾先見之明,猶懷老牛舐犢之愛。”曹操十分尷尬。

這便是成語“先見之明”的典故。它的意思是指事先看清問題的能力,即對事物發展的預見性。在此,莊子通過孔子與弟子子路的對話故事,也說明了這一道理:聖賢之人總能深明大道,從而先知先覺,這是常人所難以企及的。

【莊子大智慧的解讀】

先見之明,是一種智慧。“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人生如棋,走一步算一步是庸者,走一步想三步是常者,走一步想十步方為智者。

有先見之明者頭腦壑智,目光敏銳,洞察世事,明晰事理。凡事看得準,看得遠,遇事不慌,做事不盲,無事不惹,有事不怕。常未雨而綢繆,不臨渴而掘井。有先見之明者看似遺世獨立,實則洞若觀火,常常抱著一顆平常心,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坐觀空中雲舒雲卷。胸有成竹度日月,瀟瀟灑灑過一生。活出了人生的高境界,活出了自己的真性情。

說到先見之明,英國牛津大學曾發生這樣一件事。

1985年,校方在工程檢查後發現,有350年曆史的學校大禮堂的安全性已經出了問題。20根由巨大橡木製成的橫梁已經風幹朽化,失去了支撐力,必須得更換才行。

校方請人估算了更換梁木的價格。由於巨大的橡木已經很稀少了,預計每根橫梁要花25萬美元,但即使出得了這麼高的價,也沒把握能找到那麼大的橡樹。巨額預算一出來,校方焦頭爛額。若不募捐,恐怕沒有辦法進行修繕。

這時,一個天降的好消息化解了危機。園藝所負責人前來報告:在350年前,設計大禮堂的建築師就已經想到後代會麵臨的困境,所以早早請園藝工人在學校的土地上種植了一片橡樹林。現在每一棵橡樹的尺寸都超過了橫梁所需。不知名的建築師墓園已荒蕪,但在350年後,他的心讓人肅然起敬。這才是真正的先見之明。

還有一個發生在春秋時代的事。

孔子的弟子宓子,在任魯國單父地方官時,齊國人來攻打魯國,單父是齊軍的必經之路。這時有人向宓子請求說:“齊軍馬上就要打過來了,地裏的麥子剛熟,還沒有收,不如讓大家任意收割吧。這樣老百姓可以增加些糧食,總比留給齊軍要好。”大家多次請求,宓子都沒有同意。

沒過多久,齊軍打過來,把麥子都搶走了。魯國執政的季孫氏對宓子非常不滿,派人來斥責他。宓子皺著眉頭說:“今年沒有收到麥子,明年還可以種。但是,如果讓不耕種的人趁機得到糧食,那就會使他們盼望敵人前來入侵了。單父這個地方一年的小麥能否收到,並不能影響魯國的強弱。如果百姓有了僥幸之心,使世風日下,那將是幾代人都無法根除的。”

季孫氏聽後十分慚愧,說道:“如果有個地縫,我真想鑽進去,實在沒臉再見宓子。”

先見之明就是在別人都不以為然的時候,你能夠發現它潛在的趨勢。先見之明不是肥皂泡。也許,先見之明這個詞可以成為肥皂泡,但真正要做到有先見之明,不是勇士、不是智者是難於做到的。

比爾?蓋茨告誡我們:要有先見之明,要想得遠一些。他說:“我的成功大部分應歸功於我能夠關注長遠目標,而不受一些眼前利益的幹擾。能夠做到這一點並不需要什麼天才的智力,但的確需要某種特別的努力。”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