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推薦人才,唯才是舉(1 / 2)

【原文】

管仲有病,桓公問之,曰:“仲父之病病矣,可不諱雲,至於大病,則寡人惡乎屬國而可?”管仲曰:“公誰欲與?”公曰:“鮑叔牙。”曰:“不可。其為人絜廉善土也,其於不己若者不比之,又一聞人之過,終身不忘。使之治國,上且鉤乎君,下且逆乎民。其得罪於君也,將弗久矣!”

公曰:“然則孰可?”對曰:“勿已,則隰朋可。其為人也,上忘而下畔,愧不若黃帝而哀不己若者。以德分人謂之聖,以財分人謂之賢。以賢臨人,未有得人者也;以賢下人,未有不得人者也。其於國有不聞也,其於家有不見也。勿已,則隰朋可。”

【譯文】

管仲生了病,齊桓公問他:“你老的病已經很重了,不避諱地說,一旦病危不起,我將把國事托付給誰才合適呢?”管仲說:“你想要交給誰呢?”齊桓公說:“鮑叔牙。”管仲說:“不可以。鮑叔牙為人,算得上是清白廉正的好人,他對於不如自己的人從不去親近,而且一聽到別人的過錯,一輩子也忘不掉,讓他治理國家,對上勢必約束國君,對下勢必忤逆百姓。一旦得罪於國君,也就不會長久執政了!”

齊桓公說:“那麼誰可以呢?”官仲回答說:“要不,隰朋還可以。隰朋為人,對上不顯示位尊而對下不分別卑微,自愧不如黃帝又能憐憫不如自己的人。能用道德去感化他人的稱作聖人,能用財物去周濟他人的稱作賢人。以賢人自居而駕臨於他人之上。不會獲得人們的擁戴;以賢人之名而能謙恭待人,不會得不到人們的擁戴。他對於國事一定不會事事聽聞,他對於家庭也一定不事事看顧。不得已,那麼還是隰朋可以。”

【莊子的大智慧】

這個故事描寫了管仲病重期間,齊桓公請托於他,想讓鮑叔牙做接班人。管仲權衡鮑叔牙和隰朋的為人處事,沒有推舉自己從就小要好的朋友鮑叔牙,而舉薦了隰朋。表現了管仲為了國家不徇私情,唯賢是舉的高尚品德。

故事中同時描寫了鮑叔牙和隰朋兩人為人處事的原則和方法。鮑叔牙“清廉潔直”,但“視不己若者,不不比於人;一聞人之過,終身不忘”。鮑叔牙有長處,但更有致命的缺點。隰朋為人“上誌而下求,恥不若皇帝,而哀不己若者”,處事“其於國也,有不聞也;其於物也,有不知也”。隰朋謙虛謹慎,同情比不上自己的人,善於把握宏觀事物。兩人雖各有千秋,但隰朋才適於委以大任。

莊子以“大匠”、“大庖”、“大勇”、“大兵”的做法為喻,說明了做大官的人要“不欲小察,不欲小智”的道理。同時也在啟示人們,要學習管仲那種不徇私情,唯賢是舉的品德。

【莊子大智慧的解讀】

推薦人才,唯才是舉是莊子的主要思想觀點之一,也是古人的一大智慧。在我國古代,有許多推薦人才,唯才是舉的例子。

春秋時期,祁黃羊也是一個任人唯賢的人。一次,晉平公問祁黃羊:“南陽縣缺個縣令,誰可以當任這個職務呢?”祁黃羊回答說:“解狐可以去當。”平公說:“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嗎?”祁黃羊回答說:“您問的是誰可以去當這個職務,不是問誰是我的仇人。”平公稱讚說:“好!”於是任命解狐為南陽縣的縣令,果然非常稱職,老百姓都很稱讚。過了一段時間,平公又問祁黃羊:“京城裏缺個軍尉,誰可以擔任這個職務呢?”祁黃羊回答說:“祁午可以。”平公說:“祁午不是你的兒子嗎?”祁黃羊回答說:“您問的是誰可以擔任軍尉這個職務,不是問誰是我的兒子。”平公稱讚說:“好!”於是又任命祁午為軍尉,果然也很稱職,大家都讚揚他。

三國時期的曹操也在《求賢今》中說:“惟才是舉,吾得而用之。”意思說,隻要是有才能的人就舉薦做官,我要求得到並任用這樣的人。

在我國古代史上,秉承“不拘一格選人才”的思想來舉薦人才的事跡有很多。而近代曆史上,也不乏其人。蔡元培就是其中的一個。

蔡元培,浙江紹興山陰縣(今紹興縣)人。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中華民國首任教育總長,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學校長,革新北大,開“學術”與“自由”之風;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時兼任中法大學校長。

蔡元培先生慧眼識人才,對於人才肯於提拔。從民國教育部開始,到後來北京大學,以及最後的大學院、中央研究院,他不拘一格造就人才,這些人才遍布了全中國。當時有人比方,經過蔡元培識拔的人無異於古代“登龍門”。

劉開渠是我國的雕塑大師,但當年如果沒有蔡元培的幫助,則恐怕不僅搞不上雕塑,很可能連美術這個專業都要丟掉了。

劉開渠在北平美術學校學習了10年,畢業後找不到工作。無以為生之際,經朋友幫助輾轉來到南京,在大學院謀到了一個小差事,當書記員,每天就是從早到晚抄抄寫寫,完全丟掉了所學專業。劉開渠內心非常苦悶,但迫於生計也無可奈何。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