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1 / 2)

【原文】

莊周遊於雕陵之樊,一異鵲自南方來者,翼廣七尺,目大運寸,感周之顙而集於栗林。莊周曰:“此何鳥哉,翼殷不逝,目大不賭?”蹇裳躩步,執彈而留之。睹一蟬,方得美蔭而忘其身,螳蜋執翳而搏之,見得而忘其形;異鵲從而利之,見利而忘其真。莊周怵然曰:“噫!物固相累,二類相召也!”

【譯文】

莊子在雕陵栗樹林裏遊玩,看見一隻奇異的怪鵲從南方飛來,翅膀寬達七尺,眼睛大若一寸,碰著莊子的額頭而停歇在果樹林裏。莊子說:“這是什麼鳥呀,翅膀大卻不能遠飛,眼睛大視力卻不敏銳?”於是提起衣裳快步上前,拿著彈弓靜靜地等待著時機。這時突然看見一隻蟬,正在濃密的樹蔭裏美美地休息而忘記了自身的安危;一隻螳螂用樹葉作隱蔽打算見機撲上去捕捉蟬,螳螂眼看即將得手而忘掉了自己形體的存在;那隻怪鵲緊隨其後認為那是極好的時機,眼看即將捕到螳螂而又喪失了自身的真性。莊子驚恐而警惕地說:“啊,世上的物類原本就是這樣相互牽累、相互爭奪的,兩種物類之間也總是以利相召引!”

【莊子的大智慧】

莊子同老子一樣,提倡道法自然,主張無為而治。在生活態度上,莊子也是順其自然的。他認為如果一心一意去計算人家,必然會導致物物相殘的後果。莊子這種想法,在這個故事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所謂“螳螂捕蟬,黃鵲在後”,這個眾所周知的典故就是從這寓言出來的。由於寓言引出一個結論:成心謀算他物,就會招引別物來謀害自己。因而,惟有泯除心計,乃能免於卷入物物競逐的循環鬥爭中。

然而,世人卻往往一味追求欲念而迷忘本性,這就是莊子所謂:“觀於濁水而迷於清淵。”惟欲念是無窮的,而滿足總是有限的,這樣必然會導致悲慘的後果。身處與如今這樣一個物欲橫流的社會,莊子的這種觀點,無時無刻不在警示著我們。

【莊子大智慧的解讀】

螳螂是昆蟲綱中的一個目,以捕食其它昆蟲為生,前足很發達,變為捕捉昆蟲的有力工具。螳螂正要捉蟬,不知道黃雀在後麵正想吃它,比喻隻看見前麵有利可圖,不知禍害就在後麵。

春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經常進行兼並戰爭。有一次,吳王準備進攻楚國。他召集群臣,宣布了準備攻打楚國的決定。大臣們一聽這個消息,就低聲議論起來,因為大家都知道吳國目前的實力還不夠雄厚,應該養精蓄銳,先使國富民強,之後才能作別的打算。

吳王聽到大臣們在底下竊竊私語,似有異議,便厲聲製止道:“你們不要議論了,我決心已定,誰也別想動搖我!倘若有誰執意要阻止我,我決不輕饒!”

眾大臣麵麵相覷,誰也不敢亂說一句。當時朝堂上有一位正直的年輕侍從,退朝後心中仍舊無法安寧,他覺得吳王這樣做是在是太草率了,但是又不知道怎樣才能說服吳王,使其放棄攻打楚國的想法。於是這個侍從在吳王的後花園內踱來踱去地想辦法,就在此時,他的目光無意中落到了樹上一隻蟬的身上,他立刻就有了主意。

第二天天剛亮,這個青年侍從又來到了吳王休息的後花園,他手拿一把彈弓,在樹底下轉來轉去。第三天早晨他又來到樹下轉悠,第四天、第五天早晨也是這樣轉來轉去的。有人覺得他的行為很奇怪,就把這事告訴了吳王。

第六天早晨,青年侍從又來了,吳王也來了,便問他:“你一連幾天早晨來這花園裏幹什麼?瞧你的衣服都被露水浸濕了,你到底要做什麼呢?”這個青年侍從手拿彈弓,對吳王輕聲說道:“大王,您小聲一點。您向樹上看,那裏有一隻蟬隻顧著在那裏高興地吸露水,卻沒有覺察到有一隻螳螂躲在他身後,彎著前肢,想要捕捉它呢!”

吳王笑著說:“螳螂捕蟬,這有什麼好稀奇的。”青年侍從說:“大王您再看,螳螂一心想捕蟬,但它不知道,還有一隻黃雀在它身後,正伸長脖子,瞪著眼睛,想啄它呢.”

吳王說:“這又說明什麼呢?”

青年侍從將手中的彈弓搭上泥丸對準黃雀,然後說:“那隻黃雀隻顧著看著蟑螂,卻不知道我的彈弓已經對準它了。蟬、螳螂、黃雀都隻看到自己眼前的利益,卻沒有想到自己身後的危險啊!”

吳王聽到這裏,猛然醒悟了,他明白了青年侍從的用意,取消了攻打楚國的計劃。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