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生老病死,坦然麵對(2 / 2)

張中行:“生是一種偶然,由父母至祖父母、高祖父母,你想,有多少偶然才能落到你頭上成為人。上天既然偶然生了你,所以要善待生,也就是要善待人。”

《順生論》是張中行先生的一本討論人生的著作。它是“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禮記·中庸》)的現代版。所謂“天命之謂性”也就是對於生命來講,活著比死要好,這是天命。快樂比痛苦好,這也是天命,天命如此,本性如此。“率性之謂道”,意思是說順著本性做,這就是生活之道。本性由天命而來,我們的生活之道隻能這樣。

由此可以看出,張中行對生死是十分坦然的。

人終有一死,這是人生不可逾越的客觀規律。但有很多老年人,卻產生了恐懼死亡的心理。死亡或與死亡相關的各種字眼,都成了他們最大的忌諱。

那麼,怎樣才能像張中行那樣,坦然地麵對死亡呢?

(1)從恐懼心理中解脫出來

既然認識到死亡是自然規律,那就應該泰然處之,不應有任何恐懼心理。一個人的生死觀不僅與其世界觀或價值觀緊密相聯,而且與個性和畢生經曆、以及所處的文化和社會條件、家庭關係等都有不可分割的聯係,但是一個老人隻要自認為度過了有意義的一生,就能坦然地麵對死亡,比較容易承受死亡,根本不會產生什麼恐懼心理。

(2)愉快地活好每一天

既然死亡誰也無法回避,那麼就應該珍惜這晚年有限之日,愉快地活好在生的每一天。一個人要想健康長壽,必須調節情緒,保持愉快心情,做到開朗、誠實,否則,無論社會或家庭提供再好的養老環境,也不可能達到健康長壽之目的。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看到,長壽老人都是心情愉快,想得開,放得下,胸襟博大樂觀開朗,無憂慮,無怨氣,善於調節情緒,以頑強的毅力和樂觀的精神闖過一個又一個難關,知足、滿足、愉快地度過晚年的。

英國著名哲學家、數學家、邏輯學家伯特蘭·羅素(1872~1970),享年98歲。由於他在學術上有突出成就,一貫反對侵略戰爭,主張和平、正義,因而在國際上影響很大。他還精通養生之道。他的生死觀,對人們也有很大的啟示作用。

羅素說,有些老年人由於恐懼死亡而很壓抑。他認為,年輕人有這種感覺無可非議,但死亡的恐懼發生在曾經經曆過生活的甘苦、讓自己在自己所從事的工作中獲得過成就的老年人身上,實在讓人感到難為情。克服這種恐懼的最佳途徑是使自己的興趣愛好變得更加廣泛、而且不具有個人情感色彩,直到自我形成的牆壁一點點坍塌為止。同時讓自己的生命也日漸融人芸芸眾生之中。

他說,一個人的生命像條河流,開始是涓涓細流,而後則奔騰咆哮,翻過危岩,飛躍瀑布,河麵漸漸開闊,河岸也隨之向兩邊張開而去,最後水流平緩,彙入江海。每一個個體就這樣毫無痛苦地消失了。

他認為,上了年紀的人能以這樣的心境看待生活,就不會遭受恐懼死亡的痛苦。因為他所關愛的一切將繼續如常。隨著活力的日漸消退,倦怠日增,這時想起死亡是再自然不過的了。

羅素希望自己在尚能工作的時候死去,這恰恰體現了他坦然麵對生死的心境。他說:“雖然眼下我還能幹些事,我卻也並不討厭長眠,因為我知道,他人將會接過我不能幹下去的事情,而且我對已經完成的工作也感到心滿意足。”

1970年2月2日,98歲高齡的羅素逝世於北威爾士家中。

總之,坦然麵對死亡,是對生命的一種珍惜。坦然可以放飛心靈,可以還原人的本性。坦然可以使人真正享受人生,在努力中體驗快樂,即使遭受挫折,也能保持樂觀。坦然可以使人遠離名利和喧囂,在別人都忙於追名逐利時仍堅守寧靜,在淡泊中充實自己,超越自我。那些在人生道路上曆經坎坷卻仍然從容對待,不斷取得成就的人,使人不禁油然而生敬意。

時間對任何人都是公平的。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是任何人都無法抗拒的。既是逃不脫,那就坦然麵對,坦然麵對,精彩地活著,從容地老去,即使是流星,也要以優雅的姿態劃過歲月的長河。留下一份淡定和坦然,用心底滿滿的安心與篤定笑看人生。

【家長裏短說莊子的大智慧】

心理專家提醒,老年人恐懼死亡的心理是可以理解的。作為家屬尤其是子女,應該多抽出時間來看看他們,減少他們的孤寂感,進而減輕老年人恐懼死亡的心理。如果老年人恐懼死亡的心理比較嚴重,影響到正常生活的話,最好谘詢專業心理醫生,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