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生老病死,坦然麵對(1 / 2)

�2��d2【原文】

莊子妻死,惠子吊之,莊子則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與人居,長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莊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獨何能無概然!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雜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人且偃然寢於巨室,而我噭噭然隨而哭之,自以為不通乎命,故止也。”

【譯文】

莊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前往表示吊唁,莊子卻正在分開雙腿像簸箕一樣坐奢。一邊敲打著瓦缶一邊唱歌。惠子說:“你跟死去的妻子生活了一輩子,生兒育女直至衰老而死,人死了不傷心哭泣也就算了,又敲著瓦缶唱起歌來,你也太過分了吧!”莊子說:“不對哩。這個人她初死之時,我怎麼能不感慨傷心呢!然而仔細考察她開始原本就不曾出生,不隻是不曾出生而且本來就不曾具有形體,不隻是不曾具有形體而且原本就不曾形成元氣。夾雜在恍恍惚惚的境域之中,變化而有了元氣,元氣變化而有了形體,形體變化而有了生命,如今變化又回到死亡,這就跟春夏秋冬四季運行一樣。死去的那個人將安安穩穩地寢臥在天地之間,而我卻嗚嗚地圍著她啼哭,自認為這是不能通曉於天命,所以也就停止了哭泣。”

【莊子的大智慧】

莊子與惠施是朋友。莊子晚年喪妻,惠施聞訊,前去吊唁。莊子家居陋巷,馬車進不去,惠施便在巷口下了車。

令惠施意想不到的是,當他走進屋時,卻見莊子不但不悲傷哭泣,反而敲盆唱歌。惠施認為莊子的行為不可理喻,雙手奉上一袋賻金,放入瓦盆,暗自罵了一句“活見鬼”,便告辭了。

惠施無法理解莊子,就像井裏的青蛙不可能理解大海一樣。莊子在《秋水》篇裏有這樣的話: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用今天的話來說,意思是:海神說,井裏的青蛙,不可能跟它們談論大海,是因為受到生活空間的限製;夏天的蟲子,不可能跟它們談論冰凍,是因為受到生活時間的限製;鄉曲之士,不可能跟他們談論大道,是因為教養的束縛。

親人死了,人們往往會痛苦思念,而莊子的妻子去世了,他為什麼會“鼓盆而歌”呢?莊子淡薄富貴,看破名利,難道對於死亡,莊子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嗎?莊子是如何看待生死的呢?

莊子認為,人的生死變化就象春夏秋冬四季的運行一樣,人死亡後靜靜地安息在天地之間,這是自然規律,是不可以抗拒的,故根本用不著對死有什麼悲戚之感。死亡是一種休息,也用不著害怕。

莊子不僅對別人的死亡豁達超然,自己麵臨死亡時也是視死如歸,表現得十分坦然。《莊子?列禦冠》記載,莊子將死的時候,其弟子準備為他隆重厚葬,莊子卻說:“吾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連壁,星辰為珠璣,萬物為齎送。吾葬具豈不備邪?何以如此!”

莊子對死亡的這種坦然、豁達的態度,在今天仍是很有價值的。

【莊子大智慧的解讀】

生長、衰老與死亡是一個必然發展的過程,任何人都不可逃避。古往今來,無數帝王將相都曾幻想尋求到一種長生不老之術,或是返老還童的妙藥靈丹,但事實無不證實,這隻不過是天方夜譚。

古代儒家思想也認為,人的生死是不可抗拒的現象,他們明智地主張對待生死應該超脫一些。孔子在回答其弟子子路“死事如何”之問時說:“未知生,焉知死?”強調勿需追問死後之事,關心生而不必想到死,求知生而不必求知死。“亞聖”孟子也說:“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不必過於關注和計較壽命之長短,隻須致力於一己之修身立命。這些觀點都在告訴人們,麵對死亡要有一種坦然的心態。

國學大師張中行晚年時,多在病榻上度過。一次,記者采訪他:“您躺在床上想得最多的是什麼?”

張中行答:“不想什麼了。整天躺在床上,躺著半睡半醒地想什麼?不想,我現在隻能說是還活著。我是一個平民百姓,小民何求,就是活著。活著不易。”

記者問:“那麼您怕死嗎?您怎麼看待生死的?”

張中行:“怕死。至於說我自己怎麼看待生死,我想怎麼看都沒有用,隻能任其自然,生就生了,到了相當的時候死就死了,完全任其自然。我不能決定。”

記者又問:“您有一本書叫《順生論》,寫得好,被譽為當代中國的《論語》。您在書中說,人類樂生,把可以‘利生’的一切看作善;人類畏死,把可以‘避死’的一切看作善。您這個觀點的理論基礎是什麼?”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