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不卑不亢,一身傲骨(2 / 2)

晏子到了,楚王賞賜晏子酒。當酒喝得正高興的時候,兩個官吏綁著一個人到楚王麵前。楚王說:“綁著的人是幹什麼的?”官吏回答說:“是齊國人,犯了偷竊罪。”楚王瞟著晏子說:“齊國人本來就善於偷竊嗎?”晏子離開座位,鄭重地回答說:“我聽說這樣的事,橘子生長在淮南就是橘,生長在淮北就是枳,它們隻是葉子的形狀相似,它們的果實的味道卻不同。這樣的原因是什麼呢?是水土不同。現在百姓生活在齊國不偷竊,來到楚國就偷竊,莫非楚國的水土會使百姓善於偷竊嗎?”楚王笑著說:“聖人是不能同他開玩笑的,我反而自討沒趣了。”

我們與人交往時應該保持一種什麼姿態呢?晏子的故事告訴我們的是要不卑不亢。這種姿態延伸到現實生活中,就是告訴我們在處理人際關係時,最重要的原則就是要講究“適度”。

“度”就是講究唯物辯證法,在與人交往時,既要看到自己的優勢、長處,也要看到他人的優勢、長處;既要說明自己的為難之處,也要體諒別人的為難之處。努力做到自信而不自傲,自謙而不自卑。

不卑不亢就是要不戴一副假麵具,無論遇到什麼都寵辱不驚,在我們人生得意時,不驕人自得,展示給別人以真正的自我;當我們失意時,不卑曲討好,展示給別人的依然是一個真正的自我,在做人上光明坦蕩,心態如一,保持一種風度。

在與自己地位、才識相等的人交往時,人們都能從容以對,談笑自若。然而若是換了其他場合,那“卑”與“亢”,便會因對方身份、地位的不同而露於言行。下級或者求者來訪時,不少人冷臉以待:“你找誰,有啥事?”遇到頂頭上司大駕光臨,那場麵便會變得隆重而又壯觀:恭敬迎接,遞茶送煙。這便是“兩麵人”的寫照。

“兩麵人”雖多見於官場,但在百姓中也不少見。有些剛鼓起腰包的小款對窮人一副傲態,而見了巨富便露出諂相;有些居住在小城鎮的人對來自山村的人常露出幾分瞧不起,但見了大都市來的人又變得恭敬有加;有些知識分子在學曆知識低於自己的人麵前優越感十足,但見了學者名流,又顯得極為自卑。所有這些,皆因幾千年來等級尊卑的觀念深入了許多人的骨髓,使得這些人遇到位尊而多金者會下意識地卑躬屈膝;遇到位卑而貧窮者會不由得露出輕蔑之態。

對大多數人而言,做到不卑似乎很難。因為生活的磨煉挫傷我們原來擁有的那些銳氣,而且為了生活,為了出人頭地,我們往往不得不對某一群體的人畢恭畢敬。所以我們可以不讓自己有傲氣,但是我們卻要留有一身傲骨,有所不為,有所必為。靠自身境界的提高,達到處世平和而灑脫的境界。相對於不卑而言,做到不亢似乎更難。當我們取得一些名利地位往往會有一種飄飄然的感覺,在和一些人交往中自覺不自覺表現出一種優越感,好像自己確實高人一等似的。其實這樣做不但會被他人疏遠,而且也會使自己的步履停滯。還有些人往往一方麵對上司卑躬屈膝者,另一方麵對不及己者趾高氣揚。表麵上張牙舞爪,很風光的樣子,實際是得不償失的。

另外,如果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我們身邊還有很多人很有才華,很有學問,可惜隻是做不到“不卑不亢”,導致他沒有能走得更遠,取得應有的成績。不卑不亢,應該是我們無論碰到怎樣的形勢,遇到怎樣的人都應該保持的一種態度,是我們在人際交往中的一個準則。

【家長裏短說莊子的大智慧】

不卑不亢,簡單來說就是做人要有原則。比如說,對待學習、生活、工作等,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想法,也就是說有個做人做事的底線,會有所為有所不為,懂得哪些事應該努力去做好,哪些事可以做,而哪些事是絕對不能做的。一個人,如果沒有了做人的原則,也就沒有了衡量對與錯的尺度,這樣就很容易走入歧途,也容易讓自己活得很累。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