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不卑不亢,一身傲骨(1 / 2)

【原文】

惠子相梁,莊子往見之。或謂惠子曰:“莊子來,欲代之相。”於是惠子恐,搜於國中,三日三夜。莊子往見之,曰:“南方有鳥,其名為鵷鶵,子知之乎?夫鵷鶵,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於是鴟得腐鼠,鵷鶵過之,仰而視之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

【譯文】

惠子在魏國當宰相,莊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訴惠子說:“莊子到魏國來,就要取代你做宰相。”於是惠子非常害怕,在國都搜捕三天三夜。莊子前去見他,說:“南方有一種鳥,它的名字叫鵷雛,你知道它嗎?鵷雛從南海起飛,飛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樹不棲息,不是竹子的果實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在這時,一隻貓頭鷹拾到一隻腐臭的老鼠,鵷雛從它麵前飛過,仰頭看著它,發出‘嚇’的怒斥聲。難道現在你想用你的梁國相位來威嚇我嗎?”

【莊子的大智慧】

這是出自《秋水》篇中的一個故事。通過這個故事可以發現,莊子是一個有遠大理想,不稀罕功名利祿的人。惠子是個醉心於功名利祿,見利忘義,沒主見的人。

鵷雛的故事裏,鵷雛比喻誌向高潔之士。鴟比喻醉心利祿猜忌君子的小人。莊子將自己比作鵷雛,將惠子比作鴟,把功名利祿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場和誌趣,又極其辛辣地譏諷了惠子。

莊子沒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講故事的方式來使惠子自己覺得愧疚,收到既尖銳痛快又餘味不盡的效果,體現了自己不卑不亢,勇於求真的精神。

首先,莊子巧妙地采用了寓言的形式。莊子往見惠子,表明自己的清高,無意功名利祿,指責惠子為保住官位而偏狹猜忌的心態,但這些並沒有直接道出,而是寓於一個虛構的故事中,使人感到意味雋永,具有更強的諷刺性。

其次,莊子也善於運用比喻。其中的“鵷”“鴟”和“腐鼠”都具有明顯的比喻義,且比喻自然生動形象,特別是把鴟嚇鵷的情景刻畫得惟妙惟肖,鮮明地展現了惠子因怕丟掉相國的官職而偏狹猜忌的醜態。

總之,在這個故事中,麵對咄咄逼人的惠子,莊子不僅展示了自己無意於功名利祿的清高品質,更突顯了自己不卑不亢,無欲則剛的錚錚骨氣。比起《逍遙遊》中表現的虛無主義和追求絕對自由的人生觀來,這更值得肯定。

【莊子大智慧的解讀】

不卑不亢,是指對人有恰當的分寸,既不低聲下氣,也不傲慢自大。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稱讚一個人不卑不亢,說明這個人外圓內方,做人有自己的原則,在與自己地位、才識相等或高位的人交往時,都能從容對待,談笑自如。

不卑不亢的人,見識廣博,誌向高遠並且有獨立的人格,他們大多不會在待人時以官司職大小、錢財多少或學問高低論尊卑。他們既不至於在遇到勝於自己的人時露畏怯、示卑容,也不至於在遇到不如自己的人時擺架子、顯傲態。蘇東坡曾產自己“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村野農夫”。蘇翁的言行、態度,可算是當得起“不卑不亢”之譽的美稱了。

春秋時期的晏子,就是一個不卑不亢的人。

春秋末年,齊國宰相晏子奉命出使楚國。楚人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在大門的旁邊開一個小洞請晏子進去。晏子不進去,說:“出使到狗國的人從狗洞進去,現在我出使到楚國來,不應該從這個洞進去。”迎接賓客的人帶晏子改從大門進去。

晏子拜見楚王。楚王說:“齊國難道沒有人了嗎?怎麼派你來呢。”晏子嚴肅地回答說:“齊國的都城臨淄有七千五百戶人家,人們一起張開袖子,天就陰暗下來;一起揮灑汗水,就會彙成大雨;街上行人肩膀靠著肩膀,腳尖碰腳後跟,怎麼能說沒有人呢?”楚王說:“既然這樣,那麼為什麼會打發你來呢?”晏子回答說:“齊國派遣使臣,要根據不同的對象,賢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到賢能的國王那裏去,不賢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到不賢能的國王那裏去。我晏嬰是最沒有才能的人,所以當然出使到楚國來了。”

晏子將要出使楚國。楚王聽到這消息,便對手下的人說:“晏嬰,是齊國善於辭令的人,現在將要來,我想羞辱他,用什麼辦法呢?”手下的人回答說:“在他來到的時候,請允許我們捆綁一個人,從大王麵前走過。大王就問:‘這人是幹什麼的?’我們就回答說:‘是齊國人。’大王又問:‘犯了什麼罪?’我們就回答說:‘犯了偷竊的罪。’”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