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拒絕誘惑,堅守信仰(1 / 2)

br \/>

【原文】

莊子釣於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願以境內累矣!”莊子持竿不顧,曰:“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於塗中乎?”二大夫曰:“寧生而曳尾塗中。”莊子曰:“往矣,吾將曳尾於塗中。”

【譯文】

莊子在濮水邊釣魚,楚威王派兩位大夫先前往請他做官,他們對莊子說:“大王希望請您去楚國輔佐他!”莊子拿著魚竿沒有回頭看他們,說:“我聽說楚國有一隻神龜,死的時候已經三千歲了,大王用錦緞將它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廟的殿堂上。這隻神龜,它是寧願死去為了留下骨骸而顯示尊貴呢?還是寧願活著拖著尾巴在泥土中爬行呢?”兩位大夫說:“寧願活著拖著尾巴在泥土中爬行。”莊子說:“你們走吧!我願意像普通的烏龜在爛泥裏搖尾巴那樣安安穩穩、自由自在地活著。”

【莊子的大智慧】

這是《莊子》中著名的“莊子釣於濮水”的故事。

故事中,神龜比喻獲得了虛幻的名利富貴,卻喪失了自由和生命的人才。莊子用向往著自由的神龜來表明自己厭惡富貴、熱愛自由自在生活的態度,寧可在水邊垂釣,也不要為官位束縛。這反映了莊子高尚的品德,追求精神自由,人格的獨立。

雖然在貧窮與富貴之間,莊子選擇了貧窮,但莊子也選擇了自由。莊子才華橫溢,但未能去做高官,個中原因很複雜,可能有對現實的失望,有對權者的蔑視,或者如他所說的不願失卻自由。

但莊子後來還是成了差不多的一隻神龜,幾千年來一直被人供奉起來,成為一個“出世”的樣板。後世有多少的追隨者,都被貼上莊子的標簽,這恐怕是莊子無論如何都始料未及的。

【莊子大智慧的解讀】

莊子是道家代表人物,他說過這樣一句話“道之真以治身”,就是說,道真正有價值的地方是用來養身的。這個故事集中體現了莊子這一思想:莊子拒絕到楚國做高官,寧可像一隻烏龜拖著尾巴在泥漿中活著,也不願讓高官厚祿來束縛自己,讓凡俗政務使自己身心疲憊。

這即是在告訴我們,無論麵臨怎樣的誘惑,我們都應該堅守自己的人格和信仰。

在生活中,你是否遇到這樣的情境:明明知道吸煙對身體不好,但卻因為吸煙對身體的危害不是現在就能體會到的,因而不能放棄吸煙帶來的一點快感;明明知道努力學習深造有利於今後的成功,但卻難以放棄現在輕鬆自在的生活而投入緊張的學習中。要抗拒能立刻滿足自己某種需要的誘惑是很困難的。

中國有一則寓言:有一天,八仙之一的呂洞賓下凡,在路上遇到一個小孩哭泣不已,他就問小孩:“你為什麼哭泣?”小孩就說:“因為家貧,無力奉養父母。”

“我變個金塊,你拿回去孝敬父母,如何?”呂洞賓被孩子的孝心所感動,隨手指著路邊的石頭,那石頭立刻變成金塊。當他把金塊拿給孩子時,竟然被拒絕了。

“為什麼你連金子都不要?”呂洞賓很詫異。

孩子指著呂洞賓的手說:“我要點石成金的手指。”

這則寓言,內容不長,卻發人深省。貧窮饑餓的孩子麵對誘惑,激發了他的欲望,欲望升級到連金子都不要,竟要點石成金的手指。由此可見,誘惑令人心智迷亂,誘導自己步入歧途。

“誘惑”一詞,出自《淮南子》,“誘”為先導的意思,“惑”則是給人以假象之意,就是要誘導別人離開自己的思維方式與行動準則,步入歧途。人在塵世,五顏六色,流光溢彩,風暖花香,目眩頭暈。可以說,誘惑無時不在,無處不有,人處於誘惑的包圍之中;名利的誘惑、金錢的誘惑、聲色的誘惑、美食的誘惑、錦衣的誘惑,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凡此種種,都能勾起你的聯想,激發你的欲望,令你心智迷亂,欲得之而後快。在誘惑麵前,有人接受了,有人拒絕了。

名利,盡管大家有時鄙視它,詛咒它,但它畢竟是富有魅力的奇妙的東西。要不,古往今來,多少人在向往,在追求,在奔波。《史記》中有一句話:“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傳說乾隆皇帝微服遊江南的時候,有一次在山上眺望景色,看見許多帆船在海上駛行,往來如織。他便問身邊的大臣,那幾百隻船上的人在做什麼,他的大臣答道,他隻看到兩隻船,一隻叫“名”,一隻叫“利”。可見名利對人的誘惑是多麼大,非是一般人所不能放得下的。許多有修養的高僧大德和賢士能夠避免利的誘惑,可是隻有最偉大的人物才能避免名的誘惑,可見有的人能放得下利,卻不能對名放下看破。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