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拒絕誘惑,堅守信仰(2 / 2)

曆史上的清官大都有拒絕誘惑的本領,以高尚的品格為世人樹立了戰勝誘惑的楷模。西漢司馬遷麵對朝中得勢的將軍李廣派人送來的一塊稀世玉璧,道出的是:“白璧最可貴之處是沒有斑痕汙點,物如此,人何嚐不應該這樣呢?……如果收下這樣珍貴的白璧,我身上的汙點就更多了。”東漢楊震麵對暮夜送金的王密,道出的是:“天知、神知、我知、你知,何謂無知?”

當然,今天大多數公仆都有這種“拒絕”的勇氣和本領。但也不庸諱言,社會五光十色,有很多東西都非常誘人,金錢、美色、榮譽、官職、權位乃至房子、車子、美酒佳肴等等。而公元前四世紀,犬儒學派的代表人物第歐根尼卻隻有一身破爛的衣裳,一條毯子,一隻泥桶。偉大的征服者,馬其頓國王亞曆山大去他的蝸居看他,充滿同情地問道:“第歐根尼,我能幫你什麼嗎?”這位苦修的學者平靜地回答:“能,站開吧,你擋住了陽光。”麵對誘惑,這位苦修的哲學家如此回答,真是絕妙之辭。麵對種種誘惑,一些人不僅喪失了拒絕的能力,還覺得不拒絕也是很正常的事情,“盛情難卻”嘛!像劉青山、張子善,到陳希同、王寶森,再到被處以極刑的胡長清、成克傑,還有叛國外逃的貪官,這些人民公仆之所以紛紛落馬,總結教訓,都有個麵對錢財女色的誘惑,思想動搖而喪失拒絕能力的問題。

麵對誘惑,怎樣才能約束規範自己、駕馭自己的心猿意馬之心呢?應讓“道心”滲入日常生活,“入色界不被色染,入聲界不被聲惑,入香界不被香惑,入味界不被味惑,入觸界不被觸惑”,在汙穢世界保持清淨超脫之心,混欲和光,出汙泥而不染,這才算得“本源自性天真佛,三惡道中解脫人。”

有人曾問達摩祖師到震旦(中國)做什麼?他說:“來尋找一個不受人惑的人。”好一個不受人惑、不為心動的人!天下之大,能有幾人?

理學家程明道與弟弟程伊川共同赴友人宴席,席間友人召妓共飲,伊川正襟危坐,目不斜視,明道則毫不在乎,照吃照飲。宴後,伊川責明道不恭謹,明道先生答曰:“目中有妓,心中無妓!”這是何等灑脫的胸襟,正是“雲月相同,溪山各異”,“百花叢裏過,片葉不沾身”,這是凡人所不能致的境界。

麵對誘惑,凡人都難免衝動、浮躁,難以自製,而戒律卻在提醒你不能屈從誘惑,必須保持住做人的清白,提升起人格的尊嚴。《玉堂叢語》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秦州曲吏曹鼎捕盜時抓獲一女子甚美,目之心動。正巧這晚由曹當班,此女子多次對他暗送秋波,搞得他心慌意亂,於是他將“曹鼎不可”四字寫於紙上,用於自戒。這四字曹鼎寫了燒,燒了又寫,如是數十次之多,終於克製了自己騷動的心。為此,曹鼎的自戒是難能可貴的。

常言道,心不隨念轉,眼不被境遷。朗然現前,對境無心,逢緣不動。要守住本心,不要起起伏伏,隻要一個人對境無心,逢緣不動,那麼寒熱還有什麼用呢?“百花叢裏過,片葉不沾身”,百花叢裏是“有情”,葉片不沾身是“覺悟”。“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蘇東坡的《定風波》即是禪宗所說的“眼界今無染,心室安可迷”的超脫心態。雨既不怕,晴亦不喜,胸懷坦蕩,任天而動。那樣的生活才是我們向往的生活。

誘惑是一隻美麗的青鳥,翔飛於古典和現實之間。

麵對誘惑,君子可能變成小人,忠良可能變為奸佞,堅定的革命者可能變為貪圖小利的可憐蟲。然而,凡事須辯證地對待,麵對誘惑,關鍵在於人不可被誘惑所奴役異化,人可以被誘惑所包圍,但不可被誘惑所湮沒,否則,人便失去了自身的主體性。人一旦失去了主體性,豈能稱作人耶?由此觀之,麵對誘惑,既應有所取又應有所舍,既應有所投入又應有所自持,既應有所熱忱又應有所節製,從而能在誘惑的包圍之中,頭腦清醒,心態平衡,行為規範。

【家長裏短說莊子的大智慧】

麵對誘惑,最重要的是千萬不可有貪欲,貪欲乃罪惡之源,是孕育滋生罪之苗的一片肮髒的沃土。當財富、權力、名利、地位、江山、美女……諸多欲望,向人們投射出強烈的誘惑光彩時,有些人心中便開始急劇膨脹,甚至於不顧道德、法律的底線,為滿足一己私欲,釀出悔恨的淚水,一時放縱,換來終生遺憾。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