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無論貧富,保存本性(2 / 2)

他原本可以活得舒適,榮華富貴,至少衣食不愁,但那要以人格和氣節為代價,於是他選擇了艱苦但寧靜而自由的田園生活。有得必有失,陶淵明獲得了心靈的自由,獲得了人格的尊嚴,寫出了具有獨特風格並流傳百世的詩文。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學財富和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

他的一生,充滿了對人生真諦的渴望與追求。他的詩歌如《飲酒》、《雜詩》等,質樸無華,清麗自然,寓絢於素,韻味雋永,或者詠史抒懷關心時局,或者充滿“性本愛丘山”的生活誌趣。他的辭賦如《歸去來兮辭》,表達了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決心。他的散文如《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等,表現了返樸歸真、高遠脫俗的意境,對美好未來充滿了向往。後人有“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之譽。他那不為“五鬥米折腰”的氣節,更是勉勵後人以天下蒼生為重,以節義貞操為重,折腰時心已愧,不趨炎附勢,保持善良純真的本性,不為世上任何名利浮華所改變。

與陶淵明相反的是,那些從貧賤者一躍而成為富貴者的人,往往很少能保存自己的本性。漢高祖劉邦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韓信是秦漢之際的軍事家,在秦亡漢興的過程中,為劉邦奪取天下,立下汗馬功勞,被稱為漢初“三傑”之一。但韓信在功成名就之後,卻未能壽終正寢,而在漢高祖十一年(前196)被呂後、蕭何誘殺於長樂宮鍾室。

漢高祖五年(前202),韓信恃功致書劉邦,請封假王。當時劉邦被楚軍圍困於滎陽,日夜盼望韓信率軍來援。得此書信後,知是韓信故意借機要挾爭權,震怒異常。張良、陳平認為,漢軍形勢不利,並無能力禁止韓信自立為王,不如順水推舟,封他王爵,以收軍心。劉邦領悟,便改口說:“大丈夫能定諸侯,即為真王耳,何以假為!”遂封韓信為齊王。

劉邦同意封韓信為王,實屬不得已,故楚漢戰爭一結束就奪其兵權,並徙封為楚王。其間,齊人蒯通曾勸韓信自立為王,並向他指出繼續聽命於劉邦的危險性。韓信不忍背漢,又自以為功高,劉邦不會狠下毒手,遂不聽。

劉邦對韓信的戒心,並未因將其改封楚地而稍減。果然,不久劉邦就發現:項羽故將鍾離昧與韓信交往密切,項羽敗亡後,鍾離昧竟亡歸韓信。於是,劉邦命令捕昧歸案。此時,韓信初至楚地,出入都以重兵保護,更加引起劉邦懷疑。恰值高祖六年(前201)又有人告其謀反,這就更堅定了劉邦誅鋤韓信的決心。

劉邦采用陳平之計,借口遊楚之雲夢,欲趁韓信不備擒拿。劉邦發使告諸侯會於楚國西界的陳。韓信聞訊,已猜出劉邦此行意圖,欲發兵反,又自度無罪,欲見劉邦,又怕被擒,就這樣猶、豫了多時。最後,他聽從左右進言,於十二月劉邦至陳時,持鍾離昧之首級前去朝會,豈料劉邦還是逮捕了他,載於後車。到洛陽後赦之,降封淮阻侯,使居長安。

從此,韓信常稱病不朝,日夜怨望,居常怏怏。他後來與握有重兵的邊將陳稀約定,裏應外合,準備叛亂。及陳稀反於代,劉邦親率兵征伐,韓信托病不從,依原計劃準備響應陳稀。他與家臣謀,夜詐詔赦諸官徒奴,欲發兵襲呂後、太子,部署已定,卻被手下一個舍人的弟弟告發。呂後遂與蕭何設計,稱陳稀叛亂已息,令朝臣入宮慶賀;韓信驚悉此訊,勉強入宮。哪裏想到,一入長樂官,就被斬於鍾室。年僅三十餘歲。

劉邦在奪取天下後,封七名功臣為王,史稱“異姓諸王”。他們據有關東的廣大區域,擁兵自重,專製一方,是統一的隱患,是中央集權的嚴重障礙。為了帝位永固和劉氏天下的安全,劉邦必須為子孫後代掃清道路,那些功臣必然成為“家天下”的犧牲品。難怪韓信會歎道:“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

一個人無論貧窮富貴,都應該保存自己的本性。

貧富,常能使惡德呈現。古人說:“飽暖思淫欲”,“饑寒起盜心”。人性是有缺陷的,製度和道德的防線,在財富麵前,常常顯得蒼白無力和不堪一擊。當一個人腰纏萬貫,就很容易生出驕橫之氣,為富不仁、恃強淩弱、不可一世。而當一個人陷入貧困境地,難免會自卑曲膝、自甘沉淪,或怨天尤人,心懷不滿,甚而至於進行偷盜、攻擊和破壞。所以先賢教導我們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我們應該篤行之。

【家長裏短說莊子的大智慧】

貧富,能對人產生正麵的影響。它能夠喚起和激發人性中的積極因素,能夠讓美德呈現、讓美德強化。對於貧窮者來說,窮則思變,貧困,激發著人們改變現狀的積極性、使他們改變現狀的行為更具堅韌品性。對於富裕者來說,“衣食足而知榮辱,倉廩實而知禮節。”有了富裕,就能更好地產生對德行的尊奉、就能更有力地踐行美德。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