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驕傲自大,徒增笑柄(1 / 2)

【原文】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麵而視,不見水端。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麵目,望洋向若而歎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嚐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譯文】

秋天的雨水按季節來到了,許許多多的小水流都注入黃河。暢通無阻的流水是這樣大,兩岸和沙洲之間,都分不清是牛是馬了。這時候,河神樂滋滋地高興起來,覺得天下的美景全在自己這裏。他順著河流往東走,到了北海,麵朝東一看,看不到水的盡頭。這時候,河神才轉過臉來,對著海神若迷茫地感歎說:“俗語有一種說法:‘聽到的道理很多,就認為沒有誰比得上自己。’說的就是我啊。我曾經聽說過,有小看仲尼的學識、輕視伯夷的義的人,開始我還不相信;現在我親眼見到您的廣闊無邊,我要不是來到您的門前,就危險了。我將長久地被深明大道的人恥笑。”

【莊子的大智慧】

這段話出自《莊子》的《秋水》篇。先寫黃河的壯闊和河伯的驕傲自滿。然後寫河伯見到大海後自歎不如。兩相對比,河伯認識到了自己的渺小,然後向海神若發出由衷的感歎。批評自己的盲目自大,如果不是看到大海的寬廣,那自己的錯誤認識則永遠也得不到改正;最後,河伯認為自己的淺陋將長久地被大方之家所恥笑。

本段的核心部分是河伯與北海若的七段對話,把其綜合起來,就是講人由於受時空的局限,所見所聞所知是極有限的。河伯以黃河汛期之水為多,到了海邊才知道海水比河水大得多,由此引申開來,海比河大,天地比海大,天地以外還有更大的,人在無限的宇宙中,就更渺小了,必須突破自身限製,才可能認識大道。

在莊子看來,生命的長短、得失、貧賤,物體的大小,視野的寬窄,境界滯高低,數量的多少以及自身學識的淵博和淺陋,甚至世間的一切是非、黑白、對錯等,這一切矛盾都是相對的,它們都會隨著時空的推移發生變化。在文中,莊子列舉事例,完善他的相對論觀點,給後人留下了極其實用的人生哲理。

【莊子大智慧的解讀】

有一隻蛤蟆長年住在一口枯井裏。它對自己生活的小天地滿意極了,一有機會就要當眾吹噓一番。有一天,它吃飽了飯,蹲在井欄上正閑得無聊,忽然看見不遠處有一隻大海鱉在散步。

青蛙趕緊扯開嗓門喊了起來:“喂,海鱉兄,請過來,快請過來!”海鱉爬到枯井旁邊。青蛙立刻打開了話匣子:“今天算你運氣了,我讓你開開眼界,參觀一下我的居室。那簡直是一座天堂。你大概從來也沒有見過這樣寬敞的住所吧?”

海鱉探頭往井裏瞅瞅,隻見淺淺的井底積了一攤長滿綠苔的泥水,還聞到一股撲鼻的臭味。海鱉皺了皺眉頭,趕緊縮回了腦袋。

青蛙根本沒有注意海鱉的表情,挺著大肚子繼續吹噓:“住在這兒,我舒服極了!傍晚可以跳到井欄上乘涼;深夜可以鑽到井壁的窟窿裏睡覺;泡在水裏,讓水浸著兩腋,托住麵頰,可以遊泳;跳到泥裏,讓泥蓋沒腳背,埋住四足,可以打滾。那些小蟲子、螃蟹、蝌蚪什麼的,哪一個能比得上我呢!”

青蛙唾沫星兒四濺,越說越得意:“瞧,這一坑水,這一口井,都屬我一個人所有,我愛怎麼樣就怎麼樣。這樣的樂趣可以算到頂了吧。海鱉兄,你不想進去觀光觀光嗎?”海鱉感到盛情難卻,便爬向井口,可是左腿還沒能全部伸進去,右腿的膝蓋就被井欄卡住了。

海鱉慢慢地退了回來,問青蛙:“你聽說過大海沒有?”青蛙搖擺頭。海鱉說:“大海水天茫茫,無邊無際。用千裏不能形容它的遼闊,用萬丈不能表明它的深度。傳說四千多年以前,大禹做國君的時候,十年九澇,海水沒有加深;三千多年以前,商湯統治的年代,八年七旱,海水也不見減少。海是這樣大,以至時間的長短、旱澇的變化都不能使它的水量發生明顯的變化。青蛙弟,我就生活在大海中。你看,比起你這一眼枯井、一坑淺水來,哪個天地更開闊,哪個樂趣更大呢?”

青蛙聽傻了,鼓著眼睛,半天合不攏嘴。

這便是成語“井底之蛙”的典故。它告訴人們,世界無限廣闊,知識永無窮盡。如果把自己看到的一個角落當作整個世界,把自己知道的一點點知識看作人類文化的總和,並以此驕傲自滿,狂妄自大,那就會跟枯井裏的青蛙一樣,成為孤陋寡聞、夜郎自大和貽笑大方的反麵角色。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