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返璞歸真,合乎自然(2 / 2)

“看到別人拿走我孩子的財產,我不能無動於衷。” 妻子發覺自己的人生完全被顛覆,尋死覓活地哭鬧要挾。作為俗世女子,極力維護個人和家族的利益,無可非議,但作為托爾斯泰的妻子,就難為她了,夫妻思想的差距,造成感情的裂變。

正如托爾斯泰的女兒所說:“母親無法理解父親的誌向。”琴瑟甚篤的恩愛夫妻到了人生暮年,卻發現兩人的理念截然不同。圍繞財產、著作權等問題,索菲亞抓住不放,而托爾斯泰是放棄。一個是加法、乘法,一個是減法、除法。一個要奢華,一個要儉樸,南轅北轍。即使他們的關係如此親密,仍無法忍受對方生活。

“對於你不能同我在精神追求上保持一致,我沒有、也不能指責你。因為每個人的精神生活是他同上帝之間的秘密,別人無權要求什麼。” 托爾斯泰無奈地說。在與妻子訣別的信中,他寫道:“你別以為我的出走是因為不愛你。我愛你,從心眼兒裏疼你,但我別無選擇,唯有這樣去做……我為生活與信仰的不一致而痛苦……如一切信教的老人一般,願將殘年奉獻給上帝。”

托爾斯泰拋棄所有孤獨地出走,用自己最後的行為語言否定了世俗世界。遵照他的遺囑,遺體安葬在莊園的樹林中。墳上沒有十字架,沒有墓碑,沒有墓誌銘,連托爾斯泰這個名字也沒有,回歸自然。

托爾斯泰夫人在離世前請求人們的寬恕,因為她並不是任何時候都“有能力”登上天才托爾斯泰所到達的高峰。

托爾斯泰不僅僅是一位文學巨匠,有關人生目的、宗教和社會的闡述又使他成為一位有世界影響的思想家。他的“勿以暴力抗惡”、“博愛人道精神”、“道德自我完善” 等思想,曾持久地影響了包括聖雄甘地、馬丁?路德?金、維特根斯坦在內的偉大人物。

托爾斯泰認為,通過暴力,不可能建立一個符合道德的製度,因為任何一種暴力不可避免地會再產生暴力。一旦他們掌握了武器,他們也會很快建立新的專製主義。

1862年間,他幾乎中斷了文學創作,先後在自己的莊園及其附近農村為農民子弟創辦了20多所學校。他為兒童撰寫、改編的《新啟蒙讀本》深受歡迎,故事寫得優美、簡潔、質樸,明白易懂,意蘊深遠,被歐美文學界、教育界視為經典啟蒙學讀本,出版了300多版,一直長銷不衰。

他說:“將來的藝術,要努力於傳達人類共同的情感、友愛精神。”“最崇高的藝術,永遠為大多數人類懂得並且愛好,如創世紀的史詩、福音書的寓言、傳說、童話、民間歌謠。”

“單純是精神美的一個主要條件……沒有簡單、善良和真實,即沒有偉大。”

托爾斯泰是作家群裏最獨特的人,很少參加文學團體的活動,認為藝術家要保持獨創性,不受旁人影響,不做誇誇其談。他長年住在鄉下,對大自然的秀美有著敏銳的鑒賞力。他讀書寫作、散步沉思、割草耕地,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互為補充。他覺得體力勞動不僅使大腦得到休息,而且有助於靈魂的淨化和精神的飽滿。

他很早就對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感興趣,80歲高齡的他還學習漢語。他在日記中曾提到“我認為我的道德觀念是因為讀孔子,主要是讀老子的結果。”

托爾斯泰這樣來介紹老子的一個基本論點:老子教導人們從肉體的生活轉化為靈魂的生活。他稱自己的學說為“道”……做人應該像老子所說的如水一般。

這位文學泰鬥,寬額濃眉,大白胡子,既是慈祥的長者,又是樸實的農夫,深沉明亮的眼睛,顯得坦白直率、胸無城府卻又明察秋毫。

托爾斯泰曾評價自己:“這是一個可憐的生物,但是真誠的,他一直要而且誠心誠意地願成為一個好人,上帝的一個忠仆。”

道家認為,人原初的本性是淳樸和純真的,是近於“道”的本性的。所以人們常說兒童天真無邪。但由於年齡的增長,思慮欲念不斷萌生,再加上社會環境的不同影響和情色財貨的誘惑,不斷地消耗掉人原有的生命元真,也迷惑了原有的純樸天性,若進一步嗜欲無止,將嚴重損害自己心性和生命健康,從此背道而馳。而學道修道,就是要使心性和生命返到純樸純真的狀態。

老子所說的“彼至正者,不失其性命之情”,就是告誡人們要追求這種淳樸和純真的人的本性。這才是為人處世的根本,才是做人的大智慧。

【家長裏短說莊子的大智慧】

《道德經》說:“見素抱樸,少私寡欲”。即要抱道守真,怡養生命的真元,使之不為物欲所誘惑,不為私心雜念所困擾。這裏最重要的就是要盡量少一些私心和欲念。做人要淳厚,行事遵守公德,生活要儉樸,使本性漫漫返複到淳樸的狀態,與道相合。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