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實事求是,態度客觀(1 / 2)

【原文】

是以聖人不由而照之於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無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是亦一無窮,非亦一無窮也。故曰莫若以明。

【譯文】

因此聖人不走劃分正誤是非的道路而是觀察比照事物的本然,也就是順著事物自身的情態。事物的這一麵也就是事物的那一麵,事物的那一麵也就是事物的這一麵。事物的那一麵同樣存在是與非,事物的這一麵也同樣存在正與誤。事物果真存在彼此兩個方麵嗎?事物果真不存在彼此兩個方麵的區分嗎?彼此兩個方麵都沒有其對立的一麵,這就是大道的樞紐。抓住了大道的樞紐也就抓住了事物的要害,從而順應事物無窮無盡的變化。“是”是無窮的,“非”也是無窮的。所以說不如用事物的本然來加以觀察和認識。

【莊子的大智慧】

莊子在這裏告訴我們,要順應事物的本然去認識事物,也就是遵守客觀事實,遵循客觀規律。

莊子說,“是以聖人不由,而照之於天”,聖人不從世間的是非觀念去認識事物,而是從“天”那裏去關照它。這裏的“天”,就是指“道”。“道”又指什麼呢?“亦因是也”,就是順著事物本然的規律。

莊子又說:“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無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是亦一無窮,非亦一無窮也。故曰:莫若以明。”

如果站在對立的立場上,大家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就是“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這樣哪裏能找到一個是非對錯的標準呢?所以,“彼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取消對立的立場,從事物自身的本然去看待事物,才能抓住認識事物的關鍵。

可見,莊子這段話的意思,不是相對主義,更不是不可知論。他是要我們超越世間相對的概念去客觀的認識事物,這正是莊子的智慧。

【莊子大智慧的解讀】

實事求是,態度客觀是認識事物的基本要求。以客觀的態度認識事物,就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立足於實際,根據科學的世界觀和真理去處理問題,客觀角度有客觀的立足點,從實際出發,有科學的指導理論如真理。

立足於客觀規律,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去探索事物的本源和規律特征,是一切有所成就的人的共性。科學史上便有很多這樣的故事。

布魯諾1548年出生於意大利諾拉城一個破落的小貴族家庭裏。10歲左右,父母把他送到一所私立的人文主義學校念書。15歲時,他成為意大利天主教多米尼克教派的修士,進了修道院。在修道院學習神學的同時,他也刻苦鑽研古代希臘羅馬的語言文學和東方哲學。布魯諾在修道院學校學習達10年之久,畢業時獲得神學博士學位和神甫的教職,成為當時有名的學者。

在修道院學習期間,他與文藝複興時期的人文主義者交往密切,有機會係統地閱讀了不少禁書。當時流行的是古希臘天文學家托勒密的“地球是宇宙中心”的學說,因為在神學家看來,太陽是圍繞地球運轉的,因為上帝創造太陽的目的,就是要照亮地球,施恩於人類。這是永恒不變、顛撲不破的真理。

但在讀到哥白尼的著作後,布魯諾特別為哥白尼的太陽中心說所吸引,並為哥白尼著作中嚴謹的邏輯和精辟的論證所傾倒。他的這種觀點言行難免遭到修道院的打壓和迫害。於是不久,布魯諾毅然決然地扔掉了架裟,離開了修道院。年輕的布魯諾成為哥白尼太陽說的熱心宣傳者,走上了為捍衛和宣傳哥白尼學說而奮鬥到底的道路。

1576年,布魯諾為躲避宗教裁判所的追捕,逃往意大利北部流浪。但整個祖國到處都有教會的密探和爪牙,沒有一塊他可以自由生存的土地。1578年,他來到瑞士,由於反對教會,在日內瓦又遭到逮捕和監禁。1581年,他到達巴黎,繼續宣傳太陽中心說,遭到法國教會的圍攻。1583年他又僑居英國倫敦,在牛津大學的一次辯論會上,他發表演說批判了被教會奉為神聖不可侵犯的托勒密地心說,並同經院哲學家展開了激烈論戰。1586年春天,布魯諾重返巴黎,在巴黎一次大規模的辯論會上,他再次論證他的新宇宙觀,因而被驅逐出法國。以後他又陸續到了德國和捷克,過著漂泊無定的生活。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