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大智閑閑,小智間間(1 / 2)

【原文】

大知閑閑,小知間間;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譯文】

最有智慧的人,總會表現出豁達大度之態;小有才氣的人,總愛為微小的是非而斤斤計較。合乎大道的言論,其勢如燎原烈火,既美好又盛大,讓人聽了心悅誠服。那些耍小聰明的言論,瑣瑣碎碎,廢話連篇。

【莊子的大智慧】

“知”通“智”。莊子在這裏提出的“大知閑閑,小知間間;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即要求人要活出“簡單”,活出“自然”。

大知與小知,是相對的,非絕對的。任何的大知,隻要放在更大的範圍來審視,就成了小知;任何的小知,如果以一個微觀的標準來審視衡量,也有可能成為相對的大知。學無涯,知無涯,人類不斷從小知超越到更大的知,不斷將視野擴大,離終極真理的目標就有可能越來越近。

有種說法,是以無知無識為真知。所謂的無知無識是有條件的,也是需要一個參照體係來印證的,世界上不可能存在毫無依據的無知無識。初生的嬰兒的知識,是人與生俱來的吃喝苦樂知識,這種知識在娘胎裏就訓練得很到位了。等到長到五六歲,就開始有好惡的知識了,對喜歡的人表達愛意,對不喜歡的人表達惡感。長到成人了,自私自利甚至損人利己的撒謊欺騙的知識就培養得非常老辣了,明明是私心,偏偏要向外人表白著是大公之心;笑裏藏刀的戲子功夫越是訓練得圓熟,對他人對社會的危害也就越大。

所謂的“大知閑閑”,是真話,是誠實語;而所謂的“小知間間”,是人性卑下意識驅使下的用了百般的花言巧語來掩飾真實目的,或是耍小聰明,用各種借口並訴求於龐大繁複的理論,以此來謀取自己的小私小利。“小知”的人不惜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給整日揣摩和挖空心思,熱衷於各種設計,為迎合一個又一個機會而忙碌著,有時還要蒙蒙人。用這種方法,即使哪怕是好的出發點,由於借助了令人不齒的手段,在終點時刻也不會有敬佩的掌聲。

【莊子大智慧的解讀】

“大知閑閑,小知間間;大言炎炎,小言詹詹。”莊子這句話值得我們認真揣摩。

紀伯論說:“大智慧是一種大涵養,有涵養的人才善於學習,我們從多話的人那裏學到了靜默,從偏狹的人你那裏學到了仁愛。”

有大智慧的人心胸廣博無邊,所以能夠忽略若幹的細節;對於十分棘手的問題,也能大而化之。具有大智慧的人,心態是悠閑寬鬆的,不會將任何的是非觀念存放在心中。具備大智慧的人,往往能有一番大的作為。

齊桓公即位後,親率大軍伐魯。以報魯莊公扶持公子糾爭位之仇,魯軍節節敗退,齊國大軍長驅直入到距離魯國都城隻有五十裏的地方。魯莊公派使者向齊桓公說,魯國願意以齊軍現在駐紮的地方封土為界,像齊國的封邑大臣一樣臣服齊國。齊桓公非常高興,答應了魯莊公的求和,並要求他在三天後與自己會盟。

會盟前一天,曹劌對魯莊公說:“國君您是願意死而又死呢,還是願意生而又生呢?”魯莊公不解其意,問道:“先生您說的是什麼意思呢?”

“生而又生是指如果您聽從我的話,國土必然會擴大,您自身也一定會安樂,假使您不聽微臣之言,國家必定滅亡,您自身也必定遭到恥辱,這就是死而又死。”曹劌說。

現在魯莊公是焦頭爛額,不知如何是好,他聽完此言,隻好爽快地說:“那好吧,我願意生而又生!”

於是曹劌如此這般地把他的計策告訴了魯莊公,莊公聽了笑逐言開,連聲說:“好,好,好!”

第二天,魯莊公和曹劌都暗藏寶劍來到會盟的地方,這時齊桓公已經以勝利者的姿態等他們很長時間了。

魯莊公達到會盟地點之後乘齊桓公不備,拔出劍來抓住了他,大聲地對他說:“魯國的封地本來就不多,現在被你們霸占的隻剩下五十裏了,沒有土地就無法生存,這和跟你拚命一樣都是死,就讓我死在你麵前吧!不過,在我死之前,我要讓你……”

齊桓公沒想到事情突然會變成這樣,一下子也沒了主張,隻盼著管仲能夠想辦法救他。

管仲和鮑叔牙見情況不妙,想要衝上土壇救主。曹劌拔出劍來站在台階上說:“不許上來,不然我就先把齊桓公給殺了。”

魯莊公再次大聲地說:“在汶水封土為界就可以了。不然的話,我就和你拚個魚死網破,你我誰都不會有好下場!”

管仲一聽此話,馬上在土壇下大聲地對齊桓公說:“君主的安危比所有的領土都重要,國君您還是答應了吧!”

在魯莊公的威逼下,齊桓公隻好答應了。齊魯兩國在汶水之南封土為界,並為此簽訂了盟約。

齊桓公回國後,覺得十分窩囊,他又氣又惱地想撕毀盟約。當他把這個想法告訴群臣時,管仲馬上反對說:“這不行。在盟會開始的時候,人家隻是要劫持您,並不想與您簽訂盟約。可是您卻沒有看出這一點,這不能說是聰明。麵對危難卻不能不受人家的脅迫,這不能說是勇敢。而答應了人家卻不還給人家土地,這不能算作誠信。一不聰明,二不勇敢,三不誠信,缺乏了這三條又何談建功立業呢?我們還是給它土地吧,這樣雖然失去了土地,也總還能得到誠信的好名聲。用四百裏的土地就能在天下人麵前顯示出誠信來,您還是合算的。”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