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世謀略(3 / 3)

曾國藩、沈葆楨爭餉之事發生時,曾國藩位高權重,但並沒有表現出一種驕蠻之氣。事情發生後,他又多方考慮,委曲求全,拒絕了大家要參劾沈葆楨的意見,但是對於金陵圍城之軍的困難不能不顧,對於沈葆楨告他“貪得無厭”的罵名也不能不辯。

於是,曾國藩最終擬了一個《曆陳餉缺兵弱職任太多戶部所奏不實》的折子,他寫道,今“論兵則已成強弩之末,論餉則久為無米之炊。而戶部奏稱收支六省巨款,疑臣廣攬利權。如臣雖至愚,豈不知古來竊利權者每致奇禍!”折尾懇求朝廷派大臣前來主持江南大局,放他回家養病,現在“兵弱餉絀,顛覆將及”,一旦發生重大變故,他可擔不起這個責任!

為了爭餉之事,曾國藩寫了多篇日記,反複記載此事的苦惱,一怕缺餉,金陵士兵嘩變,功敗垂成;二怕自己位高權重,別人疑其專擅;三怕與江西爭餉,敗了餉缺兵潰,勝了得到專權惡名。所以,還是以“告病引退,少息二三年”最為穩妥。

沈葆楨知道曾國藩上奏要求“引退”,自己也趕緊上了個奏折,陳請開缺,“以養老親”。

雙方的奏折上達清廷,慈禧自然不會讓他們在這緊急關頭回家休息,隻好下旨把江西的厘金一分為二,使他們各得其半,井把購買輪船的退款50萬兩撥給曾國藩使用,以解其紛爭。

此外,清廷為保證湘軍的圍城糧餉,又指撥淮北鹽厘每月8萬兩,從湖南撥糧優先保證圍城湘軍,還撥安徽、河南等省士紳的捐款數十萬兩。這些錢糧一下子緩解了湘軍的困難,保證了供應。曾國藩、沈葆楨二人同時撤銷“告退”,結束了轟動一時的爭餉鬧劇。湘軍因禍得福,加緊了攻城的步伐。

智慧點評

凡人之性,不能無爭;凡有血氣,皆有爭心。在中國傳統道德中,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有“讓”的位置,無“爭”的份額,這似乎是一種欠缺。在今天這樣竟爭激烈的時代,應該大力提倡:學習爭上遊,工作爭超越,個人奮發爭先,群體百舸爭流。這種爭是積極的爭,進取的爭,拚搏的爭,唯其如此,個人才會進取,社會才會發展。

No.28 與上司相處須把握好度

名人導語

人好剛,我以柔勝之;人用術,我以誠感之;人使氣,我以理屈之。

——金纓

本節要點

曾國藩要官差點送命;楊修聰明反被聰明誤;曾國藩旁敲側擊達目的;

故事案例

1.曾國藩要官差點送命

曾國藩在居喪期間伸手向清廷要官一事,幾乎斷送了他一生的前途,晚年他曾對此痛加檢討。經曆了這件事之後,他就對與上級的關係處理方麵有了“度”的概念,有了更好的把握。

在曾國藩的處世經中,對於能決定他生殺予奪的最高統治者——也就是皇帝的態度大體有四:一、逆來順受;二、以死孝忠;三、無奈的時候,“緩”和“拖”;四、有所欲求的時候,委婉而言。這幾招使得曾國藩能在朝廷對他任用又懷疑、支持又削弱的夾縫中穩住腳跟,並能頻得實惠,步步高升。

2.楊修聰明反被聰明誤

這種事情曆史上有過許多教訓,楊修的被殺就是一個很好的反麵例子。

楊修乃曹營內主簿,思維敏捷,甚有才名。曹操率大軍迎戰劉備打漢中時,在漢水一帶對峙很久,曹操由於長時屯兵,到了進退兩難的處境。此時恰逢廚子端來一碗雞湯,曹操見碗中有根雞肋,感慨萬千。這時夏侯悖入帳稟請夜間號令,曹操隨口說道:“雞肋!雞肋!”於是夏侯悖便把這句話當作號令傳了出去。行軍主簿楊修聽後即叫軍士收拾行裝,準備馬上歸程。夏侯悖見了便驚恐萬分,把楊修叫到帳內詢問詳情。楊修解釋道:“雞肋雞肋,棄之可惜,食之無味。今進不能勝,退恐人笑,在此何益?來日魏王必班師矣。”夏侯悖非常佩服他說的話,營中各位將士便都打點起行李。曹操得知這種情況,以楊修造謠惑眾,擾亂軍心罪,把他殺了。

曹操把楊修斬了,並非因為自己要退兵班師,是因為楊修的恃才放曠罷了。楊修聰明反被聰明誤,不善於把握與上級相處的度,最終難逃殺身之禍。

3.曾國藩旁敲側擊達目的

曾國藩深明這其中的道量,所以他向朝廷有所請求,一般說來,盡量避免正麵提出自己的要求,而是旁敲側擊,以達到自己的目的。這樣,既得到了自己所要求的東西,又保住了自己的體麵。

1857年1月,曾國藩在九江勞師後所上的奏折就是這樣的典型作品。奏折中的第一點,他反複強調李續賓、楊嶽斌所統率的湘軍水陸師,本來是曾國藩的部隊,是因急人之急,增援湖北而借調給胡林翼的。現在不但湖北省城武昌已經收複,即如湖北的蘄州、黃州沿江城市也已克複。言外之意,是要求清政府將李、楊統率的湘軍水陸師撥還給曾國藩節製調遣。奏折中的第二點,旨在張揚他自己舊部李續賓、楊嶽斌部水陸師的赫赫戰功,為湘軍塗脂抹粉,為自己貼金。奏折中第三個要點,是強調李、楊所部水陸師力量的強大,借此抬高自己的地位。奏折中第四個要點,是奏篇中的要害,他不說自己是李續賓、楊嶽斌所部水陸師的司令,但在奏篇中卻為李、楊所部湘軍請餉、催餉,無異以李、楊所部指揮者自居。

縱觀以上四條,沒有一處明確表示曾國藩還要朝廷歸還李、楊所部等主張,而是繞來繞去,曲意示衷。

曾國藩就是這樣向他的上司——皇帝和清政府表達他的願望和要求的。這也是以柔克剛之法,清朝廷果然準奏,楊、李所部仍舊歸曾指揮。

智慧點評

與人相處的度不應該分男女的,而應該是分什麼樣的人,我們生活中需要相處的人有至親的家人,其次是親戚朋友,還有天天見麵的同事領導或者同學老師,以及可能會見麵的陌生人,你隻要把握好自己跟別人的關係中所處的角色,你就知道怎麼去把握那個度了。

No.29 危急時不可仰仗他人

名人導語

一個人應養成信賴自己的習慣,即使在最危急的時候,也要相信自己的勇敢與毅力。

——拿破侖

本節要點

危急時刻不可全靠別人;危難時刻懂得自救和求救。

故事案例

1.危急時刻不可全靠別人

人具有社會性,在患難之際當然可以求得別人的幫助。但是,主動權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中。如果危難之際全仰仗別人,後果將是十分危險的。俗話說“吃一塹,長一智”,經過血的教訓,曾國藩深知這個道理的重要性。1862年5月,曾國荃率軍在天京城南門外的雨花台紮下營寨。

曾國荃和他的心腹大將李臣典、蕭孚泅、劉連捷、朱洪章等人在太平天國的叛將韋俊的帶領下,察看了這座江南名城。他看到天京城高池深,深溝高壘,城圍遼遠,以他的兩萬人馬想要攻取這座名城,簡直是白日做夢。

曾國荃雖攻至城下,卻不敢輕舉妄動,更深怕城內的太平軍和外省的李秀成一起出動,將他們殲滅掉。所以,他一麵督促湘軍在雨花台一帶修築工事,作長期戰爭準備;一麵派人投書,催促各路人馬盡快會師城下。

然而,曾國荃等了多日,也不見別路人馬到來。先是李續宜的北路軍由鎮江剛要出師,忽接父喪凶信,李續宜匆匆回家奔喪;其部將唐訓方遠在皖北,聞訊南援,結果被太平軍阻於壽州。鮑超由寧國北進,遇太平軍楊輔清等部,展開血戰,亦難達天京。這時,可援之軍隻有多隆阿一路。

曾國藩接到雨花台寄來的加急求救文書,命多隆阿迅速南下。多隆阿接信後,開始還有軍事行動,他帶兵攻陷廬州,準備南下。但突然按兵不動,拒赴合軍天京之約。曾國藩再三懇請赴援,多不為所動。

這時,有一股四川農民起義軍入陝,多隆阿部將雷正綰已人陝阻擊。多隆阿與湖廣總督官文密約,再奏令多隆阿本人率隊人陝,皇帝居然準奏。多隆阿與官文皆以不赴天京之援,暗自高興,因為久與曾氏兄弟不和的官文也不願看到湘軍得到成功。

多隆阿率軍西去,曾國藩萬分驚慌,派人飛馬送信給官文,讓他追回多隆阿,仍讓多赴南京之援。他在信中說“聞人秦之賊人數不滿三千”,有雷正綰一軍以足敵,而“江南賊數之多比秦何止百倍”,仍請將去之不遠的多隆阿追回。然而官文明知天京城下急需多隆阿赴援,卻置曾氏兄弟的求援於不顧,使曾國荃的雨花台之師成了孤軍。通過這件事,曾國藩似乎發現了人性的弱點,也印證了他早已提出的危急之時不能依靠別人的道理。

曾國藩在1862年9月13日《致沅弟季弟》信中說:“都將軍派四個營的兵來助守,自然可喜,但也未必靠得住。凡在危急時刻,隻有自己靠得住,而別人都不可靠。靠別人防守,恐怕臨戰時會先亂;靠別人戰鬥,恐怕會猛進而速退。幸虧這四個營人數不多,或許不至擾亂弟弟你那裏的全局。否則,這部分軍隊另有一種風氣,一種號令,恐怕不僅無益,反而有害。弟弟要謹慎使用這支隊伍。去年春天,弟弟沒要陳大富一軍。又不留成大吉一軍,我很喜歡弟弟的見識。”

他在另外一些信中還說:“總之,危急之際,不要靠別人,專靠自己,才是穩著。”

2.危難時刻懂得自救和求救

鹹豐五年(1855年),自從羅澤南等離開江西以後,曾國藩在江西的處境更是一天比一天壞。在這種危急時刻,曾國藩認為首先要“自救”,那就是加強自身建設,苦練自身的硬功。在內湖水師缺乏一位得力的統領,幾位營官也都是平平之才的情況下,曾國藩隻好讓李元度兼轄水師事。

曾國藩不斷地給李元度寫信,教他如何帶勇、如何列陣打仗。在8月28日的信函中,曾國藩寫道:

“茲特有數事叮囑,千萬不能忘記:

第一,紮營宜深溝高壘。雖僅一宿,亦須為堅不可拔之主計,但能使我壘安如泰山,縱不能進攻,亦無損於大局。

第二,哨探嚴明。離賊既近,時時作敵來撲營之想。敵來之路、應敵之路、埋伏之路、勝仗追擊之路,一一探明,切勿孟浪。

第三,稟報翔實。不可專好吉祥話,遇有小事不如意,輒諱言之。

第四,痛除客氣。未經戰陣之勇,每好言戰,帶兵之人也是如此。如果有了一些閱曆,便自然覺得我軍處處都是漏洞,無一可恃,也就不輕言戰了。”

寫了這些,曾國藩仍然是不放心。他想起上年寫的《水師得勝歌》在軍中影響很好,既通俗又實用,便再花幾天的工夫,寫出了一首《陸軍得勝歌》以鼓勵士氣。

心力交瘁的曾國藩看見太平軍從江西戰場上大量撤出,一開始感到迷惑不解。但他很快接到天京城中的密探就發來了消息,將天京內訌的情況告訴了他。

求救、自救、天機終於使曾國藩渡過了災難。

這一過程給我們提供了這樣一個啟示:一是在艱難時刻一定不要失去信心,徒然的抱怨是無用的;二是在困難時刻最重要的還是要尋求解決困難的途徑、辦法,哪些是自己能辦的,哪些是需借助他人的,在此前提下去努力經營,或可有成。

為了在危急時刻不至於仰仗別人,曾國藩致力部隊訓練,他要親手將湘軍締造成為一支有膽有技、能征善戰的隊伍。

經過艱苦的訓練,湘軍素質迅速提高,逐漸成為一支士氣旺盛,能征善戰的隊伍,而曾國藩本人,也由一個儒生逐漸成長為一名軍事家和“訓練之才”。

智慧點評

在漫漫人生路上,隨時都可能遇到各種困難,必須學會麵對挫折和困難,要勇敢地去克服它。在麵臨人生中的困難與坎坷時,要把這些困難看成是人生旅途中必定要經曆的一個過程。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