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世謀略(1 / 3)

No.24 處世切莫恃才傲物

名人導語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

——《誡子書》

本節要點

可以有傲骨,不可有傲氣;逞強鬥狠要不得。

故事案例

1.可以有傲骨,不可有傲氣

曾國藩說:“若德才不可兼得,於其無德而近乎小人,吾寧無才而近乎愚人。”

才是靠不住的,如果恃才傲物,就會泛濫橫流。“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這句婦孺皆知的話雖重在強調人要有“傲骨”之寶貴品質,但“傲骨”不等於“傲氣”,做人不應該有“傲氣”。一個在別人麵前時刻想顯示出自己擁有比別人優越的條件的人,不但不會得到別人的尊重與崇拜,反而容易引起別人的反感。

因此,曾國藩在信中諄諄告誡諸弟:

吾人為學最要虛心。嚐見朋友中有關材者,往往恃才傲物,動謂人不如己,見鄉墨則罵鄉墨不通,見會墨則罵會墨不通,既罵房官,又罵主考,未入學者則罵學院。平心而論,己之所為詩文,實亦無勝人之處;不特無勝人之處,而且有不堪對人之處。隻為不肯反求諸己,便都見得人家不是,既罵考官,又罵同考而先得者。傲氣既長,終不進功,所以潦倒一生而無寸進也。

曾國藩還要求長子曾紀澤,言談舉止須厚重,戒輕浮。這裏的“厚重”固然有老成練達的意思,但也寓含著對事事謹慎的含義。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夏,地方官給曾家加了賦稅,曾國藩寫信要求家中三位弟弟——澄侯、沅弟、季弟:

我縣新官加賦,我家不必答言,任他加多少,我家依而行之;如有告官者,我家不必入場。凡大員之家,無半字涉公誕,乃為得體;為民除害之說,為轄之屬言之,非謂去本地方官也。

一個月之後,曾國藩要到縣城辦事,與地方官有來往,曾國藩又寫信告誡他:

不貪財,不失信,不自是,有此三者,自然鬼服神欽,到處人皆敬重。此刻初出茅廬,尤宜慎之又慎。

曾國藩兄弟五人,他年紀最長,對其諸弟,為學治事,處事接物,無一不悉心教導。他特別注重孝友耕讀,綿延世澤。對家對子弟,曾國藩可謂盡其心力,但其仍說“餘生平與倫常中,唯兄弟一倫,抱愧猶深,蓋父親以其所知者盡教我,而我不能以我所知者盡教諸弟,是不孝之大者也”。於此者,蓋古代聖者,對其兄弟子女,莫不能比。

2.逞強鬥狠要不得

逞強鬥狠,說到底就是要獲得對他人的超越感和優越感,從而謀求他人對自我的肯定、服從或尊嚴。然而,這種優越感的獲得往往以壓抑他人、傷害他人為代價。在某一時間、某一場合或某一範圍內,你確實征服了他人,但在另一時間、另一場合或另一範圍內你可能又征服不了他人,而且你的這種征服必然激起他人持久的抵抗。倘若你征服的人越多,那麼你所激起的反抗也就越廣大。最後,你就把自己人為地陷入到了一個孤立的境地,結果你會發現路越走越窄,越走越難。所以,逞強鬥狠最終會失敗。

功成名就隻是過眼雲煙,金錢和權勢到了最後還是塵歸塵、土歸土。就算再怎麼給後人誇耀為曆史記載,對於已經消失的自己也不會有什麼意義。對於一個人而言,機會雖然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他的修身養性的涵養,千萬不要做不學無術的那種人。古語雲:“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有人說,曾國藩能夠功成名就的最大原因是善於藏鋒,何嚐不是這樣呢?

同治三年(1864年)天京(今南京)攻破,紅旗報捷,而他卻讓官文列於報捷的奏章之首,這即有謙讓之意,也有藏鋒之利,尤其是裁撤湘軍,留存淮軍,意義極為明顯。不裁湘軍,恐權高震主,危及身家,如裁淮軍,手中不操鋒刃,則任人宰割,因此他叫李鴻章按淮軍不動,從自己處開刀。 曾國藩藏鋒是一種自我保護的生存之道。藏鋒露拙與鋒芒畢露,是兩種截然相反的處世方式。鋒芒引申為人顯露在外表的才幹,在恰當的場合顯露出來是十分必要的,但露才一定要適時、適地,時時處處才華畢現隻會招致嫉恨和打擊,導致做人及事業的失敗,不是智者的所作所為。

智慧點評

屈是為了伸,藏鋒是為了蓄誌。不屈難以伸展,不藏鋒誌從何來?曾國藩的藏鋒就是來自於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體認,來自一種對儒釋道文化的綜合。

No.25 敬是為人處世的要方

名人導語

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 人恒敬之。

——孟子

本節要點

主敬則身強;居敬則人和。

故事案例

1.主敬則身強

曾國藩崇尚居敬。早年,曾國藩與朋友交往時,多次談到對“敬”字的體驗。好友吳竹如(吳廷棟)告訴他:舍“敬”字別無下手之方,總以嚴肅為要。他自己也深知“敬”字是吃緊下手處。

在日記中,曾國藩這樣寫道:

每天自晝至夜,瑟間赫喧之意曾不可得,行坐自如,總有放鬆的意思,及見君時,又偏覺整齊些,是非所謂掩著者耶?《論語》曰:“望之儼然。”要使房闥之際、仆婢之前、燕昵之友,常以此等氣象對之方好,獨居則火滅修容。切記!切記!此第一要約。能如此,乃有轉機,否則墮落下流,不必問其他矣。

《詩經·衛風淇奧》曰:“瞻彼淇奧,綠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侗兮,赫兮咂兮。有匪君子,終不可諼兮!如切如磋者,道學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侗兮者,恂傈也;赫兮嗄兮者,威儀也;有匪君子,終不可諼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瑟,即矜持的狀貌;侗,即寬大;赫,解釋為有明德,赫赫然;咀,即適宜威儀的裝容和舉止。

《詩經》中的這句話是說,淇水河的河岸彎曲的地方,翠綠的竹子長得光澤茂盛。而有學問的衛武公,在製作切銼骨器那樣嚴謹、一絲不苟;他修身就像琢磨玉器那樣謹慎、精細。他的儀表莊重而威嚴,他的品德公正而美好,他的德行至善至美。這樣的富有文采思想品德至盛至善的君子,怎能叫人忘記呢!

曾國藩在日記中說出這樣的話,可見他對“敬”的來龍去脈了如指掌,是下過一番切實工夫的。

曾國藩對敬字還有一番特別的體驗。朱熹是居敬而窮理,曾國藩是主敬則身強。他認為,恭恭敬敬就能強身健體,他常常感到,一天不敬不靜,就會疲勞困乏。他說,莊重恭敬日益強大,安逸放縱則日益減少,這是很自然的事情。雖然自己年邁體弱,可是一遇到壇廟祭祀的時候,或者戰事危急的時候,人不知不覺就會精神抖擻起來。“神為之悚,氣為之振”,這充分說明恭敬可以強身健體。

2.居敬則人和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曾國藩在一篇日記中這樣寫道:

從本年十月立誌自新,專門立下課程,從“敬”字開始做起,並為“敬”字做出自己的解釋:“敬,整齊嚴肅,無時不懼,無事時心在腔子裏,應事時專一不雜,如日之升。靜坐,每日不拘何時,靜坐半時,體驗來複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鎮。”

鹹豐五年(1855年),曾國藩奉旨出山。他先去拜訪了駱秉章和左宗棠,與這些湖湘實力派人物言之甚歡。接下來,他遍訪各衙門,就連小小的長沙、善化縣衙也親自登門,禮數甚恭。湖南官場上下對他的印象都非常好,紛紛表示要兵給兵,要勇給勇,要餉供餉。

他在長沙逗留了十幾天,隨後乘船到了武昌。在武昌他也是謙恭依舊,衙衙拜訪,官官恭問,胡林翼自然不消說了,其他的官員也無不表示對曾國藩全力支持。然後,曾國藩又沿江東下,到黃州府下遊五十裏處的巴河,這裏駐紮著彭玉麟的水師部隊,湘軍大將李元度、鮑超、楊國棟等人都集中在這裏,等著與曾國藩共商軍情。

曾國藩和這些久違了的部下見了麵。曾國藩指出,湘軍的最終目標是攻下江寧,所以軍事重心不能離開長江兩岸的數省,力量要由西向東使。石達開南下,我們不能被他牽製。目前浙江形勢很緊張,隻能派部分兵力,配合地方綠營監視,不能輕易言戰。所以下一步的方案是:曾國荃的吉字營繼續圍攻吉安,李續賓、曾國華、鮑超等營進入安徽戰場,落腳點是安慶;其餘各部則由曾國藩本人率領,馳援浙江。

計劃已定,諸軍按計而行。曾國藩會同張運蘭、吳國佐各部援浙,李續賓撥出所部朱品隆、唐義訓的一千餘人任曾國藩的親兵護衛營。曾國藩命部隊到江西河口集結,自己則去了南昌,拜會江西巡撫耆齡。耆齡知道曾國藩這次出山的來頭,不敢像過去陳啟邁、文俊那樣為難曾國藩,主動答應為曾國藩供給糧草軍餉,這就使湘軍基本通過了糧餉這一關。

兩個月後,曾國藩命部隊由河口出發到江西廣府鉛山集結。此時石達開已由浙江南走福建,曾國藩率部在雙港等地駐守。一個月後,移駐江西建昌。此時,劉長佑軍已駐新城,準備出關時入福建,曾國藩即命張運蘭、蕭啟江由廣昌、杉關入閩,而他的大營則一直駐在建昌,再未移動。

在經曆了種種磨難之後,曾國藩幾乎有脫胎換骨之感。而且,處世的方式一變,做起事來也如同順水行船,占盡了人和,完全改變了過去的難堪地位。後來,在與太平天國的戰鬥中,曾國藩也非常尊重友軍,也很尊重與自己地位相當的官員,收到了協同作戰的功效。

對此,曾國藩是如何理解“敬”的呢?這自然也有他的一番道理,他說:

內而專修純一,外而整齊嚴肅,敬之工夫也;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敬之氣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篤恭而平天下,敬之效驗也。程子謂上下一於恭敬,則天地自位,萬物自育,氣無不和,四靈必至,聰明睿智,皆由此出。

在這裏,曾國藩對內強調心無雜念,謹慎小心;對外強調嚴肅整齊,莊重有禮;幹事情則兢兢業業,毫不輕率,做到了這一切,就可以達到物順人和、天下太平之氣象,這就是人們孜孜以求的理想世界。

敬,作為對人對事的一種道德要求,首先要自敬,用嚴肅認真的態度對待自己,不斷提高自己的修養。清代張履祥說:“欲人之敬己,須自敬其身始。能敬其身,則不期人之敬而自敬矣。”自敬,在外表上要嚴肅、整潔,幹淨利落,在內心則要有恭敬之態度。

其次,對別人要尊敬,無論對方官大官小,無論對方貧與富、長與幼,都應該恭敬有禮,不可輕慢。

智慧點評

居敬,對個人來說,有兩方麵的要求,可以達到兩方麵的效果。對內則要求專靜統一,以養大體,對外則整齊嚴肅,以養小體,如此下去,才會日漸強健。

No.26 高標處世,低調做人

名人導語

凡事都要腳踏實地去作,不馳於空想,不鶩於虛聲,而惟以求真的態度作踏實的工夫。以此態度求學,則真理可明,以此態度作事,則功業可就。

——李大釗

本節要點

做人收斂避禍消災;以史為鑒,處處謙讓;堅持收斂和守拙的原則。

故事案例

1.做人收斂避禍消災

低調是一種風度,高標是一種氣魄。懂得高標處世,善於低調做人,這樣才能體麵生存和贏得尊嚴。

做事開張,做人收斂,這一點是中庸思想中處世之道的核心。它不僅僅是體麵生存和尊嚴立世的最重要根本,也是一個要做大事業者的最佳狀態。同時,開張必須以收斂為基礎,因為收斂可以使人能處順境也能處逆境,既可深自收斂又可勇猛精進,這實在是一種最智慧最通達的處世之道。

為人收斂,不光是哲學上和個人修養上的一種體悟,更是避禍消災的重要法門。在曾國藩的家書裏曾提到過兩個人,一個是嘉王趙頹,另一個是沈萬三。這兩個人的經曆對比著看,一定是給了曾國藩很大的觸動。

嘉王趙顬,是宋神宗的親弟弟。他從小就好讀古書,是一個憂國憂民的人。他看到不平之事,就要發表言論,後來還數次上疏議論朝政,在當時很有影響,人們對他褒貶不一。這時,他的心腹勸他說:“您是天子的弟子,不好聲色犬馬,一心致力於典籍,這自然是好的品德。可是您多次議論朝政,皇帝和太後都會不安啊。”嘉王猛然醒悟。從此,他兩耳不聞窗外事,專門研究醫書,並和他的部屬成天忙於研究藥方。朝廷後來專門下詔稱讚他,還對他進行了褒獎。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