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謀略(3 / 3)

故事案例

1.用人之智在於發揮其長處

運籌帷幄,靠帥才;決勝疆場,靠將才。一個人的智慧和才能畢竟有限,事事能幹的人,自古就沒有。況且,即使有這種事事能幹的人,那麼,他的精力也不可能麵麵兼顧。所以,一個有領導才能的人不是表現在己有所長上,而是表現在能用人之長上。

有材不用,固是浪費;大材小用,也有損於事業;小材大用,則危害事業。在識別人才之後,曾國藩還需要有用人之智,即將人才用到最合適的位置,發揮他的長處。對此,曾國藩曾說:

雖有良藥,苟不當於病,不逮下品;雖有賢才,苟不適於用,不逮庸流。梁麗可以衝城而不可以窒穴,嫠牛不可以捕鼠;騏驥不可以守閭;千金之劍,以之析薪,則不如斧;三代之鼎,以之墾田,則不如耜。……故世不患無才,患有才者不能器使而適用也。

曾國藩以良藥不適於病、梁麗之材用於窒穴、嫠牛捕鼠、良馬守門等比喻,批評用人不當,指出對於人才必須“器使而適用”,使其特長得到充分發揮。這就好比質地堅實的木梁可以用於衝擊城門,而不可以用來堵洞穴;強壯的水牛不能用來捕捉老鼠;千裏馬不可以用來看守閭門;價值千金的寶劍用來砍柴,還不如一般的斧頭;古老的寶鼎用來耕田,還不如犁。隻要是時間恰當,環境適當,一般的人也可以發揮神奇的功效。因此,這個世界不是沒有人才,而是要看如何去使用人才。

用其所長,這正是領導者的用人藝術。蔡鍔對此評價較高,他說:“曾(曾國藩)謂人才以陶冶而成,胡(胡林翼)亦說人才由用人者之分量而出。可知用人不必拘定一格,而熏陶裁成之術,尤在用人者運之以精心,使人之各得顯其所長,去其所短而已。”

雖有良藥,如果用得不對症,還不如一般的藥,雖有賢才,如果不用在合適的地方,還不如那些庸人。曾國藩的觀點,其實就是要求知人善任,用人如器,即將每一個人才放到最合適他的位置,以發揮其最大的能力和功效。

塔齊布是與羅澤南齊名的湘軍將領,姓托爾佳氏,滿洲鑲黃旗人。鹹豐三年(1853年)曾國藩在長沙開始練湘軍時,塔齊布還隻是個綠營守備,旋升用遊擊署參將,率兵與湘軍一起操練。曾國藩每次見他早早到場,“執旗指揮,雖甚雨,矗立無惰容”,曾國藩就用戚繼光法訓練士卒,每當檢閱步卒,塔齊布都穿著短衣,腿插短刀侍立一旁。

曾國藩對這位身材高大,麵赤身紅的滿族軍官感到很奇怪。後來,曾國藩便把他叫到自己帳中,與之相談,大為讚賞。接著,又到他轄下的軍中檢查,見其訓練精嚴,且能團結士卒。曾國藩退而歎息道:綠營兵有這樣的已是鳳毛麟角,因此更加敬佩塔齊布。

但是,此時的副將清德,性耽安逸,不遵訓飭。操演之期,從來不到操場督練,隻管自己在署宮中偷閑,養習花木。因此,他極為忌恨塔齊布的才勇,常常在提督鮑起豹的麵前講塔齊布的壞話。而提督也不分青紅皂白,多次羞辱塔齊布。

這件事被曾國藩知道之後,曾國藩便上疏彈劾副將清德,並舉薦塔齊布忠勇可大用。曾國藩向皇廷擔保說:若塔齊布以後“有臨陣退縮之事,即將微臣一並治罪”。果然,塔齊布後來在湘潭之戰、嶽州之戰、小池口之戰和武昌之戰等湘軍前期幾次最大的惡戰中,都表現了出眾的勇敢,尤其在被稱為“湘軍初興第一奇捷”的湘潭之戰中立了大功而被提升為提督。湘潭之戰在很大程度上關係到湘軍能否崛起,是一次關鍵性的戰役,可見曾國藩後來對其的注重。

鹹豐四年(1854年),塔齊布以收複湘潭有功,超升湖南提督,鮑起豹被革職。塔齊布位至大帥後,遍賞提標兵,收人心,並在左臂刺“忠心報國”四字,得士卒死力。每當深夜,呼親卒相語家事,說到悲痛事,相對泣淚以流。塔齊布以嚴於治軍,並能與士卒同甘苦著稱。一次,德化縣令給這位大帥送了一張莞席,塔齊布說:“軍士皆臥草土,我睡莞席,豈能安枕?”立即下令退了回去。

該年底,曾國藩正駐軍南昌,塔齊布駐紮九江,隔廬山相望,因太平軍往來攻襲,兩人多日不通音信,曾國藩為此十分焦慮。除夕前一天,塔齊布攻九江,後因寡不敵眾,單騎敗走鄉間,馬陷泥潭中,迷失道路。後被一位鄉農帶回家中。

次日,各軍見到塔齊布仍未回來,於是以為塔齊布已經遇難,士卒們哭作一團。而曾國藩,也因此悲痛不已。直到了三更時分,一位鄉農將塔齊布送回,士卒們才轉憂為喜,大聲歡呼。曾國藩、羅澤南聽到塔齊布平安回營,都翻身跳將起來,光著腳就出去相迎,三人抱在一起,以淚傾訴勞苦。這時,塔齊布卻談笑自若地說:“我餓極了,快拿飯給我吃。”

評價一個人才,要本著公平公正的原則。塔齊布平時雖然看似有愚憨、無能之態,但一到戰場便摩拳切齒,口流唾沫,一副好似要生吞對方的架式。尤其好單騎逼近敵壘,以偵視虛實,因此幾次都陷入危境,之後才轉危為安。

2.知人之明還指出對方短處

正所謂知人善任,曾國藩既要對上等人才加以引導、提拔,也要對下等人才加以勉勵和推薦。曾國藩的知人之明,既表現在知道人的長處,還表現在知道他的短處。

在曾國藩的幕府中,李鴻章的長處在聰明,有才華,短處在於初步仕途,不免棱角太明,過於外露,正如曾國藩所說,“神采外騰”。所以曾國藩有意磨煉,使他能盡展其才,揚長避短。對於其他部下,他在指出其優點時,也一並指出其短處,加以告誡。

對於淮軍名將郭鬆林,曾國藩則評價說:“郭公治事氣足,而才不長,頗欠條理,難將多人,仍恐不克獨當一麵。”郭鬆林後來參與圍剿撚軍,輕敵冒進,結果兵敗身死。而對於李元度,曾國藩一直提心吊膽,因為他知道“次青實不能治軍”,李元度卻不服,率軍獨當一麵,後來在徽州一敗塗地,從此一蹶不振。

在評價劉銘傳時,曾國藩說他:“所長在果而俠,其所短在欠謀蓄”,因此責令其防守沙河,“教之以堅忍,正所以勉其海量,進之於蓄也”。

曾國藩評價降將陳國瑞,說他:“氣矜太甚,又其部下諸將不樂為用,終難獨當一麵。”評價另一位部將時卻說:“用兵之道,知人之明,實非所長。”果如其言,陳國瑞因過於驕縱,終被流放,另一人也未有大功。

評價李鴻章之弟李昭慶,曾國藩說:“未嚐多曆艱苦,恐其視事太易。”李昭慶隨曾國藩剿撚,總理營分,也無大建樹,最後隻升到記名鹽運使,與他的兩位兄長簡直是天壤之別。

曾國藩對鮑超的認識最為深刻。他曾對鮑超進行過詳細的分析,認為鮑超有幾個致命弱點:

一是貪利。“春霆(鮑超)於‘利’字素看不薄,頗有不服眾心之處”,“春霆所短,在用人不慎,取財無製。”因為他貪心,所以部下統領、營官、哨官慣扣勇糧,終致引發金華兵變。

二是貪名。曾國藩在給河南巡撫李鶴年的信中說:“春霆素好美名,好小殷勤,若於奏疏中偶說好話,渠感之最深,或送高麗參及鞍馬、衣服等事,渠亦曆久不忘。閣下若於此等小事稍一留心,則大事最易商量,斷不齟齬矣。”這樣的人貪小失大,很難辦成大事。

三是有勇無謀。鹹豐十一年(1861年),鮑超奉命與多隆阿並肩作戰,令曾國藩很傷了一回腦筋。因鮑超不善於處理人際關係,與多隆阿很快就產生了矛盾。曾國藩不得已派左宗棠前往調停,說:“鮑公勇多謀少,一切布置,皆求老兄指教,千萬!千萬!性命攸關,不可客氣。”

他進一步分析說:“春霆之才,善於戰守而不善於料理外事;慣於平原而不慣於深山窮穀;宜於坐營而不宜於屢次移動……”因此,曾國藩隻將他作為衝鋒陷陣的猛將,從不讓他兼管地方政務,鮑超最後也隻做到提督。

智慧點評

人的個性一定要與崗位相聯係,熟練的技工不一定就適合做管理者。許多公司在招聘員工時,都要做心理學的測試,看他適合哪個崗位。如果個性與崗位不符合,就要根據員工的性格各方麵特點來進行調整,因為人的個性基本是難以改變的,改變個性是在做無用功。

No.23 借人之才為才,用人之力為力

名人導語

任之雖重,信之未篤;信之未篤,則人或自疑;人或自疑,則心懷苟且;心懷苟且,則節義不立。

——唐·吳兢

本節要點

借人之才成大事;暗中使著“借”字訣;取他人長,補自己短;

故事案例

1.借人之才成大事

春秋戰國時期,最激烈精彩的不是戰爭,而是對人才的爭奪。人才的得失直接導致王朝的興衰,韓嬰在《韓詩外傳》中說:“殷紂王殺比幹,而致殷並於周;陳靈公殺泄治,而使陳亡於楚;弱小的燕國得到了樂毅,遂破強大的齊國……”

劉邦與項羽的勝敗,也是得人用人的經典之例,拿劉邦自己的話說: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他不如子房;鎮國家,扶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他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他不如韓信。子房、,蕭何、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項羽有一範增而不能用,此所以為我擒也”。因此,劉邦戰勝項羽得到天下當上了漢朝開國皇帝。

通讀曆史,曾國藩很有感觸,於是在他的《雜注》中寫下了這樣一段話,大意是:打江山創事業一定要有基礎,你的宅基有多大,事業基礎就有多大,就像房間一樣,你蓋得有多大,庇護你的人就有多少。所以,基礎的打造非常重要。而這個基礎就是人才的舞台。後來的事實也說明,曾國藩的蓋世功業,與他在身邊聚集起能夠和太平天國相對抗的人力資源密不可分。

曾國藩特別注重“借人之才為才,用人之力為力”。他說,他知道古今人們的著述非常豐富,而自己的見識非常淺陋,那麼就不敢以一己之見而自喜,應當擇善而從;他知道自己所辦的事情非常少,所以不敢以功名自居,應當思考怎樣推舉賢才,一起去完成偉大的功業。曾國藩自認為自己屬於“中才”或接近於“笨”的一類,因而注意吸取他人之長,以補一己之短。他的幕府就像一個智囊團,曾國藩常以各種形式征求幕僚們的意見。

當然,曾國藩深知什麼時候該借人,什麼時候不該借人,可謂睿智。“朝中有人好做官”是古代為官之道的首著。“倚人而起”即跟人做政治賭注。曾國藩說自己近乎“拙愚”,實際上不是,他頗有心機。他無論是在位高權重一呼百應時,還是在舉足輕重、一言而決時,甚至在他不得誌的困辱之時,都不與朝中親貴相交往。他不願卷入高層的政治鬥爭中做無畏的犧牲品。當然,這並不等於他與高層尤其是那些在很大程度上掌握生殺大權的人沒有密切的聯係。他在暗中也是使著“借”字訣的。

2.暗中使著“借”字訣

曾國藩二十四歲以前,他的足跡從未踏出過湖南,到過的地方隻有長沙、衡陽等地。他也像所有讀書人一樣,把科舉考試看做改變自己命運的唯一途徑。在湖南家鄉,除郭嵩燾、劉蓉等,也沒有結識幾個對他以後人生有特別重要影響的人。

曾國藩在打造湘軍之初,勢單力薄。在給劉蓉的信中,他曾這樣寫道:“吾弟能來此一存視否?吾不願聞弟譚宿腐之義理,不願聽弟論膚泛之軍政,但願朝挹容暉,暮親臭味,吾心自適,吾魂自安。”意指劉蓉必須過來,希望每天聞一聞你腳丫子的味道,還有郭嵩燾必須要加盟到我這裏,要在一起共事,要支持他的事業。

曾國藩的苦心沒有白費,他所打造的湘軍與清政府的其他軍隊完全不同。清政府的八旗兵和綠營兵皆由政府編練。遇到戰事,清廷便調遣將領,統兵出征,事畢,軍權繳回。湘軍則不然,其士兵皆由各哨官親自選募,哨官則由營官親自選募,而營官都是曾國藩的親朋好友、同學、同鄉、門生等。這樣一來,他的這支湘軍實際上是“兵為將有”,從士兵到營官所有的人都絕對服從於曾國藩一人。

這樣一支具有濃烈的封建個人隸屬關係的軍隊,包括清政府在內的任何別的團體或個人要調遣它,是相當困難,甚至是不可能的。到後來,湘軍竟有了很濃重的私家軍隊的味道,就連朝中都有人悵然說過這樣的話,大意也是朝廷的命令無法調動湘軍,但曾氏一紙手令,部屬便為之千裏驅馳,曾國藩的聲望可見一斑。

之後,他還用聯姻的方式來鞏固自己事業的根基。其中最有名的是與他換過帖子的至交好友劉蓉、羅澤南、郭嵩燾等人,都與他結為了親家,從而在朋友的基礎上又加進了兒女親家的一層更堅固的關係。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如李元度、李鴻章等也都是曾國藩的生死之交,最後親上加親成了親家,有如一家。

擁有這些人才組成智囊團參謀其事,曾國藩的成功是不難理解的。曾國藩最終成就自己的功業,他身邊的這些人能夠成為基於力量是關鍵,他的合縱連橫之術才是其事業最終發展的保障。

3.取他人長,補自己短

曾國藩認為,一個人無論如何地智慧超群,他總是有缺點的,而那些笨人也有自己的可取之處。尤其他認為自己屬於中等之才,或接近於笨人一類,因而更注意汲取他人之長,以補一己之短。在同自己的幕僚長期合作的過程中,每遇大事決斷不下,曾國藩就會以各種形式向大家征求意見,而幕僚們也經常向曾國藩投遞條陳,對一些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和解決辦法。

這方麵的例子有很多。比如采納郭嵩燾的意見,設立水師,湘軍從此名聞天下,也受到清廷的重視,可以說是曾國藩初期成敗的關鍵。著名的湘潭大捷,與李元度、陳士傑的出謀劃策也絕對分不開。

比如,鹹豐十年(1860年),正值湘軍與太平軍戰事的關鍵時刻,英法聯軍進逼北京,鹹豐帝令鮑超北上勤王。

這給曾國藩出了一個很大的難題:鮑超是眼下戰場的主力,現在正是要命的節骨眼,如果他一旦北上,湘軍的戰鬥力會減少一半,恐怕再難與太平軍對峙,多年的成果可能都要毀於一旦,但如果不去又萬難找出借口:還有什麼事比勤王更重要呢?曾國藩讓幕僚們各抒己見,最後終於得出一個“按兵請旨,且勿稍動”的策略,躲過了一次危機。

再有,如采納容閎的意見,支持民族工業,派留學生出國,在後世留下了洋務派領袖的美譽。

可以說,正是因為善於利用眾人的智慧才成就了曾國藩。

當然,要建立強有力的關係網,有一個最重要的前提,那就是你對別人有用、有價值,別人才會願意和你交往。綜觀曾國藩以不可思議的速度抵達權力巔峰的過程,我們不難發現,他的秘訣一是善於建立各種關係,一是平時也不忽略加強自身各方麵的訓練和積累。自然,如果沒有穆彰阿等人的提攜和引薦,曾國藩就是再有過人之才,他也不可能在十年之內連躍十級。但是,如果沒有曾國藩十年如一日地對自己的刻苦提高,也就不會有人來舉薦他;而且即使有很多人來舉薦他,效果也絕對不會這樣好。所以,機會隻屬於那些有準備的人。我們在看重善於與人交際的同時,也應重視平時的刻苦積累和努力上進。

要建立起一個優質的人才庫,僅有慧眼識人的才能是不夠的。一個領導者必須要有強烈的求才若渴的願望,並用虛心和誠心感動人才,這樣方能用人如器,讓藏龍騰飛,讓臥虎猛躍。在這一點上,曾國藩的做法是很值得借鑒的。

智慧點評

一個人成功與否,關鍵在於他能否把與自己交往密切的人力資源轉化為自己的資源,把別人的能力轉化為自己的能力。曾國藩就是一個善於把別人能力化為己用的人。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