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謀略(2 / 3)

曾國藩一生都注重廣攬人才,尊重人才,他的幕府就是一個人才的培養基地,後來從這裏出去的僅封疆大吏就有幾十個,也就是他們才把曾國藩抬上了權力的頂峰。

曾氏幕府由於人數眾多,範圍廣泛,加上曾國藩本人知人善任,故“幾於舉全國人才之精華,彙集於此”。由此,他被譽為清中葉後人才的淵藪,殆不為過。

智慧點評

曾國藩說:“大廈非一木所能支撐,大業憑眾人智慧而完成。”又稱:“成大事者,以多得替手為第一要義。”

No.20 人才以廣收而致,以勤教而成

名人導語

役其所長,則事無廢功;避其所短,則世無棄材。

——晉·葛洪

本節要點

曾國藩關於人才的分類;曾國藩造就人才的準則;曾國藩培養人才的辦法。

故事案例

1.曾國藩關於人才的分類

人才的重要性在各個時代、各個領城都一再被強調,作為一代政治、軍事英傑的曾國藩,更是把它放在決定事情成敗的首位。在練兵之初,他既沒權又缺錢,硬是靠一批忠勇能幹的人才訓練成為一支善戰之師。

曾國藩的幕僚人數較多,按其人員所做的事務可分為以下幾類:

第一類是為曾國藩推薦人才的人。

第二類為運籌帷幄,出奇製勝的人。這種人才高學富,識見宏遠,智深沉勇,曉暢兵機,其取舍去留關乎戰爭成敗。

第三類為籌集軍餉,補充後備的人。這種人頭腦明晰,有計劃理財的能力。

第四類為領軍作戰的人,即後來的所謂中興名將。

第五類為辦理文書奏章的人。這種人文思敏捷,筆墨嚴謹,數千文字,倚馬可待。

第六類為幕中文士。這些人皆飽讀詩書,或為文苑精英,或為學術巨子,秉橫溢之才氣,作驚世之文章,與曾國藩多有唱和之作。這種人既可以點綴儒將門轅,又可在江南兵荒之際使學術免於衰弱。

第七類則為天文、地理、算學、化學、機器等方麵的專門人才。

2.曾國藩造就人才的準則

曾國藩在延攬、造就人才方麵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準則,他說:“得人不外四事,日廣收、慎用、勤教、嚴繩。”

曾國藩認為,人才並非天生的,必須靠辛勤的培養才可以用,要想得到得心應手的人才,就要學會親自動手,培養訓練。於是,曾國藩的幕府就有了兩種職能,一是治事,二是育人,使幕府成為了培養人才的學校。曾國藩本人既是官長,也是業師,幕僚則既是工作人員,又是生童。

曾國藩在給朋友的信中描述他的幕府時說:“此間尚無軍中積習,略似塾師約束,期共納於軌範耳。”他在給丁日昌的信中則談得更為具體:“局中各員譬猶弟子,閣下及藩司譬猶塾師,勖之以學,教之以身,誡之以言,試之以文,考之以事,誘掖如父兄,董督如嚴師,數者缺一不可,乃不虛設此局。”

培養人才,是曾國藩設立幕府的一項重要宗旨,從後來的發展可以看到,晚清軍政文化各個領域的人才,從曾國藩的幕府中出去的大多都被人認為是奇才。

曾國藩根據自己的實踐經驗,將當時切於實用的知識學問概括為四項內容,令每個幕僚自選一項進行習練,並將此列入條令,人人都必須遵守。他在《勸誡委員四條》之三《勤學問以廣才》中說:

今世萬事紛紜,要之不外四端,日軍事,日吏事,日餉事,日文事而已。凡來此者,於此四端之中各宜精習一事。習軍事則講究戰攻、防守、地勢、賊情等件,習吏事則講究撫字、催科、聽訟、勸農等件,習餉事則講究丁漕、厘捐、開源、節流等件,習文事則講究奏疏、條教、公牘、書函等件。講究之法則不外學問二字。學於古則多看書籍,學於今則多覓榜樣,問於當局則知其甘苦,問於旁觀則知其效驗,勤習不已,才自廣而不覺矣。

他在《勸誡紳士四條》之四《擴才識以待用》中又說:

天下無現成之人才,亦無生知之卓識,大抵皆由勉強磨煉而出耳。《淮南子》日“功可強成,名可強立”,董子日“強勉學問則聞見博,強勉行道則德日起”,《中庸》所謂“人一己百,人十己千”即勉強功夫也。今士人皆思見用於世而乏用世之具,誠能考信於載籍,問途於已經,苦思以求其通,躬行以試其效,勉之又勉,則識可漸進,才亦見充,才識足以濟世,何患世莫己知哉!

最後,曾國藩總結說:

聖賢之格言甚多,難以備述;朝廷之律例甚密,亦難周知。隻此淺近之語,科條在此,黜陟亦在此,願我同人共勉焉。

將以上幾條綜合起來便可看出,曾國藩的這幾條規定,既有各位幕僚應當練習的具體內容和方法,也有對其必要性的說明,既是勸誡,也是命令,既有引導,也有鞭策,可以說是字斟句酌,費盡苦心。

3.曾國藩培養人才的辦法

曾國藩培養人才的辦法約有三條:課讀、曆練、言傳身教。曾國藩要求所有部屬、僚友按其專業方向讀書學習,而對自己身邊的幕僚則抓得尤緊,要求尤嚴,既有布置,也有檢查。在環境較為安定,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如曾國藩大營進駐安慶之後,他就對身邊幕僚進行定期考試,每月兩次,親出題目,親閱試卷,評定等次。通過這種辦法,既可督促幕僚讀書學習,也可了解他們各自的情況與水平。

與此同時,曾國藩還利用茶餘飯後的閑暇,結合自己的閱曆與讀書心得談古論今,內容切合實際,形式生動活潑,使幕僚潛移默化,增長學問,擴大眼界。李鴻章事後對人說:“在營中時,我老師總要等我輩大家同時吃飯,飯罷後即圍坐談論,證經論史,娓娓不倦,都是於學問經濟有益實用的話,吃一頓飯勝過上一回課。他老人家最愛講笑話,講得大家肚子都笑疼了,個個東歪西倒的。他自家偏一些不笑,以五個指頭作把,隻管捋須,穆然端坐。”

對於不在身邊的幕僚,曾國藩則主要采取個別談話和通信、指示的形式,結合實際工作進行教育。曾國藩在回顧自己對部將的教育時說:

臣昔於諸將來謁,無不立時接見,諄諄訓誨,上勸忠勤以報國,下戒騷擾以保民。別後則寄書告誡,頗有師弟督課之象。其於銀米子藥搬運遠近,亦必計算時日,妥為代謀,從不誑以虛語。各將士諒其苦衷,頗有家人父子之情。

這裏說的是雖是帶兵將領,而用之於幕僚身上也是有相似之處的。在曾國藩的《書劄》與《批牘》中保留不少文字,對其如何做事、如何做人總是諄諄囑咐,既有鼓勵、鞭策,也有告誡。對一些親近幕僚的訓誡更是不勝枚舉。如李榕在太湖城外帶兵期間,李瀚章在主持江西贛州厘金局期間,曾國藩都連連寫信,有稟必批,有函必答,於如何做事,如何做人,不厭其煩,循循誘導。

曾國藩尤其注意因材施教,根據各人的特點進行培養。有的人,如張裕釗、吳汝綸文學基礎很好,曾國藩就令其在幕中讀書,專攻古文,以求發展,而不讓他們做具體工作,征得他們的同意,也不薦舉做官。大將鮑超,英氣勃發,勇猛慣戰,但學養淺薄,缺乏心計。在作戰中,曾國藩常讓他衝鋒臨陣,卻不準其參與軍機謀劃。

曾國藩在聚集與培養人才方麵的確是煞費苦心,不遺餘力,他自己講育才之道約有三條:日訪察,日教化,日督責。探訪如鷙鳥、猛獸之食,如商賈之求財;訪之既得,又須辨其賢否,察其真偽。教者,誨人以善而導之以其所不能也;化者,率之以躬而使其相從於不自知也。督責者,商鞅立木之法,孫子斬美人之意,所謂千金在前,猛虎在後也。也正因為這一點,曾國藩幕府對士人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正像有人評論的那樣:“公任兼圻,雖於幕府外設書局、忠義采訪局以安置士人之賢者,而薪俸僅足贍其家,但能隨人之才以成就之,故歸之者如流水。”不少幕僚受其感動,拜他為師。

人才既經“廣收”而致,然後飭以“勤教”陶冶而成,因此能擔起維護統治秩序的重任,形成了巨大的實力。薛福成說,曾國藩“遭值時變,一以賢才為夷難定傾之具。其取之也,如大匠之門,自文梓以至竹頭木屑之屬無不儲;其成之也,始之以規矩繩墨,繼之以斧斤錐鑿,終之以磋磨文飾;其用之也,則楹棟榱,位置悉中度程,人人各如其意誌,斯所以能回輪軸而變風氣也”。薛福成作為曾國藩的四大弟子之一,深深地感受到了曾國藩在造就人才上所費的苦心。

智慧點評

曾國藩,不愧為重視人才、善於用人的傑出大師,正是這樣一支龐大的幕府智囊團,使曾國藩及其湘軍最終戰勝十倍、幾十倍強大於己的太平軍,從而牢牢確立了自己地方實力派的地位。

No.21 知人用人,揚長避短

名人導語

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長;不知人長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長,則不可以用人,不可以教人。

——清·魏源

本節要點

知人用人,揚長避短;曾國藩重用容閎;知人是做到人盡其才。

故事案例

1.知人用人,揚長避短

知人用人,揚長避短,這是曾國藩的一貫做法。他將此計傳授給李鴻章時說:“凡教人,當引其所長,策其所短。”也是同樣的意思。

曾國藩認為,人才是根據求才者的智識高低而出現的,需要用才者善於鑒別、善於使用。用人就像用馬,如果得到千裏馬卻不認識,或者即使認識了,卻不能充分發揮它的能力,那當然就隻會喜歡那種衰弱無力的馬而拋棄雄壯剽悍的駿馬了。

知人善用是曾國藩人才觀的一個顯著特點。他說“辦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知人”,“收之欲其廣,用之欲其慎”。而且,凡具一技之長者,曾國藩都要廣為延攬,在使用時更是小心謹慎,盡可能使人盡其才,才盡其用,量才錄用,揚長避短。

曾國藩慎用人才的一個基本內容是量才器使,才盡其用,但要真正做到量材器使,首先要知道如何去認識人。他說:“竊疑古人論將,神明變幻,不可方物,幾於百長並集,一短難容,恐亦史冊追崇之辭,初非當日預定之品。”他指出:古人把有一定能力或有一定成就的人譽為“百長並集,一短難容”,甚至神化,這無疑是認識人才上的一種片麵性。因此,他要求衡量人才要不拘一格,判斷事情要不苛求,不因木材腐朽就棄置不用,不頻繁撒網有失去捕抓大魚的機會,重要的是善於去認識。

2.曾國藩重用容閎

有關知人善用,曾國藩重用容閎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曾國藩曾重用並委派容閎赴歐美采購機器。這位廣東香山縣人,自幼接受西方教育,早年留學美國耶魯大學,後入美國籍。李善蘭、華衡芳、徐壽等人都向曾國藩舉薦過。盡管容閎到過太平天國和天京,還向幹王洪仁王幹上書,提出過發展資本主義的七項建議,以後又與太平天國多次做過茶葉生意,曾國藩對此卻並不怪罪。

曾國藩接連三次發出邀請。三十六歲的容閎初次登上總督衙署大門,次日便受到了曾國藩的接見。

曾國藩在了解容閎的經曆和學識以後,認為他確是個既了解西方又有膽識的人才。在問及當前對中國最有益、最重用的事情當從何處著手的問題,容閎答以莫過於仿照洋人建機器廠,尤需先辦製造工作母機的工廠。曾國藩十分讚許,及時撥發巨款,委派他赴歐美采購機器。

多年來一直在異國他鄉做著中國富強之夢的容閎,受命之日,十分感奮。一年後他從美國采購來的機器,就安裝在當時中國最大的軍事企業——江南機器製造局中,為發展中國的資本主義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3.知人是做到人盡其才

還有一次,那是一個炎炎夏日的午後,曾國藩收到學生李鴻章的一封書信。

在信裏,李鴻章向恩師推薦了三個年輕人,希望他們能在老師的帳前效力。曾國藩放下學生的信,照例背著雙手出去散步。

黃昏的時候,曾國藩剛剛回府第,家人立刻迎了上來,低聲告訴曾國藩,李大人推薦來的人已經在庭院裏等待很長時間了。曾國藩揮揮手,示意家人退下,自己則悄悄走了過去。

這時,隻見大廳前的庭院裏站了三個年輕人,曾國藩就悄悄地在離他們不遠處的地方停了下來,暗暗觀察這幾個人。隻見其中一個人不停地用眼睛觀察著房屋內的擺設,似乎在思考著什麼;另外一個年輕人則低著頭規規矩矩地站在庭院裏;剩下的那個年輕人相貌平庸,卻氣宇軒昂,背負雙手,仰頭看著天上的浮雲。

曾國藩又觀察了一會兒,看雲的年輕人仍舊氣定神閑地在院子裏獨自欣賞美景,而另外兩個人已經頗有微詞。

曾國藩繼續觀察了一會兒,胸有成竹地悄悄回到房間裏。

很快,曾國藩召見了這三個年輕人,和他們攀談起來。漸漸地,曾國藩發現,不停打量自己客廳擺設的那個年輕人和自己談話最投機,自己的喜好習慣他似乎都早已熟悉,兩人相談甚歡。相形之下,另外兩個人的口才就不是那麼出眾了。不過,那個抬頭看雲的年輕人雖然口才一般,卻常常有驚人之談,對事對人都很有自己的看法,隻是說話過直,讓曾國藩有些尷尬。

談完話之後,三個年輕人紛紛起身告辭。曾國藩待他們離開之後,立刻吩咐手下對三個人安排職位。出人意料的是,曾國藩並沒有把和自己談得最投機的年輕人委以重任,而是讓他做了個有名無權的虛職;很少說話的那個年輕人則被派去管理錢糧馬草;最讓人驚奇的是,那個仰頭看雲,偶爾頂撞曾國藩的年輕人被派去軍前效力,他還再三叮囑下屬,這個年輕人要重點培養。

在大家實在想不通時,曾國藩說出了用人的秘訣:“第一個年輕人在庭院裏等待的時候便用心打量大廳的擺設,剛才他與我說話的時候,明顯看得出來他對很多東西不甚精通,隻是投我所好罷了,而且他在背後發牢騷發得最厲害。由此可見,此人表裏不一,善於鑽營,有才無德,不足托付大事。第二個年輕人遇事唯唯諾諾,謹小慎微,沉穩有餘,魄力不足,隻能做一個刀筆吏。最後一個年輕人不焦不躁,竟然還有心情仰觀浮雲,就這一分從容淡定便是少有的大將風度,更難能可貴的是,麵對顯貴他能不卑不亢地說出自己的想法而且很有見地,這是少有的人才啊!”曾國藩一席話說得眾人連連點頭稱是。

“這個年輕人日後必成大器!不過,他性情耿直,很可能會招來口舌是非。”說完,曾國藩不由得歎息了一聲。

那個仰頭看雲的年輕人沒有辜負曾國藩的厚望,在後來的一係列征戰中迅速脫穎而出,受到了軍政兩界的關注,並因為戰功顯赫被冊封了爵位。不僅如此,他還在垂暮之年,毅然複出,率領台灣居民重創法國侵略軍,從而揚名中外。他便是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

不過,正如曾國藩所言,性情耿直的劉銘傳後來被小人中傷,黯然離開了台灣。

知人是對人才實施科學管理的重要環節,知人是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必不可少的環節,同時也是激勵人才奮發進取的有效措施。

智慧點評

作為領導,知人善任是最起碼的要求。他懂得用眼睛所見來糾正耳朵所聞的訛誤。而不善於了解人的人,卻用耳朵所聞來代替眼睛所見的事實。過去人們在評論人才時,要是一人說好,大家都說好,要是一人說不好,大家也都說不好,這樣得出的結論未必真實可信。

No.22 將人才放在正確的位置上

名人導語

駿馬能曆險,力田不如牛;堅車能載重,渡河不如舟。

——清·譚嗣同

本節要點

用人之智在於發揮其長處;知人之明還指出對方短處。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