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 友 謀 略(2 / 3)

他在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六月初三的日記中寫道:

昨日接霞仙(劉蓉)書,懇懇千餘言,識見博大而平實,其文氣深穩,多獨到之言。一別四年,其所造詣已臻此,對之慚愧無地,再不努力,他日何麵目見故人也!

道光三十年(1850年),劉蓉養晦深山,將其室取名“養晦堂”,曾國藩得書後,欣然為他作《養晦堂記》:

吾友劉君孟蓉,湛默而嚴恭,好道而寡欲。自其壯歲,則已泊然而外富貴矣。繼而察物觀變,又能外乎名譽。於是名其所居日“養晦堂”,而以書抵國藩為之記。

曾國藩對劉蓉性格的刻畫,足見兩人交誼篤厚。此外,曾國藩還作《懷劉蓉》詩,使他對劉蓉的懷念之情躍然紙上。詩中雲:

舊日懷劉子(謂劉蓉),時時憶郭生(郭嵩燾);我思意何屬,四海一劉蓉;他日餘能訪,千山捉臥龍。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曾國藩在《致劉蓉》一書中,初步闡發了他對文以載道、文道並重的基本主張。他在這封信中說,我今天論述學術的見解,主要是受了你的啟發。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曾國藩又在《答劉蓉》的書信中進一步闡述了程朱理學之義,批駁了王陽明的“致良知說”。在這封信中,曾國藩首先說明在兩年之內收到劉蓉三封來信,一直未作回複的原因是由於性本懶怠,對學問研究不深,怕見笑於好友。進而他又指出:“伏承信道力學,又能明辨王氏之非,甚盛甚盛。”其意是說,在你的啟發之下,我才“了略陳大凡,吾子取證而裁焉”。

鹹豐元年(1851年),劉蓉參加鄉試,得榜首,曾國藩知道後很高興,在家信中說:“霞仙得縣首,亦見其猶能拔取真士。”鹹豐二年(1852年)五月二十八日,劉蓉之母譚氏棄世;八月,曾國藩亦以其母於六月十二日去世回籍奔喪。當兩人相遇於湘鄉縣城時,悲感交集,相對而泣。

2.與郭嵩燾肝膽相見

郭嵩燾字伯琛,號筠仙、雲仙、筠軒,湖南陰縣人,十八歲的時候就讀於長沙嶽麓書院,結識了劉蓉,因劉蓉是曾國藩的同鄉舊好,所以經劉蓉介紹郭嵩燾與從京城回到長沙的曾國藩相見,兩人一見如故,相互切磋學問,笑談若比聖賢,立誌要建功立業,但郭嵩燾的誌向與曾國藩有所不同,他的興趣專注於詞翰之類,也就是說,他要一心做一個真正的學者。

劉蓉在一封信中說:曾國藩將來必定是一位建功立業的大人物,不是一般讀書人所能比擬的。而你郭嵩燾學問不錯,有可能成為文苑傳人。郭嵩燾終生明顯地體現出了文人固有的氣質,盡管他在中進士、點翰林之後,也曾擔任過蘇淞糧儲道、兩淮鹽運使、廣東巡撫、兵部左侍郎、官司部左侍郎、出使英法公使和兵部侍郎等重要官職,但他的仕途生涯充滿著險阻,終遭革職罷官,憂鬱老死於故鄉。

盡管郭嵩燾與曾國藩誌趣不同,個性特征有異,但並不影響他們之間至交好友的關係。當曾國藩在出山之後感到經費吃緊而又無從籌集之際,郭嵩燾便提出了立厘捐之議,規鹽厘之法,從而解決了湘軍的第一大困難。此外,湘軍水師的創建,也與郭嵩燾有一定的關係,這些建議和主張,對於曾國藩能夠造就出一支有別於八旗、綠營兵的新式地主武裝,具有十分重大的影響。

曾國藩為母在籍守製之時,清廷命他幫湖南巡撫張亮基辦理本省團練事務,但他並不打算應命出山,又是在好友劉蓉和郭嵩燾的反複勸說下才毅然毀棄前疏,出而視事,在此之前,劉蓉曾致書曾國藩說:

既已達而在上矣,則當行道於天下,以宏濟艱難為心,如果僅以托文采以庇身,則有華無實,舍本求末,人生的意義也就不複存在了,作為一個文人士子,應以救於治亂為己任,以身殉國為最終目的。

劉蓉的信可以說是天下名篇。他與曾國藩有同鄉摯友之誼,故敢於拋開情麵,肝膽共見。

在曾國藩應命出山之際,劉、郭二人也真情助之一臂之力,與曾國藩約定:服勞不辭,唯不樂仁仕宦,不專任事,不求保舉。

曾國藩到京城做官後,並沒有忘記這兩位同鄉,他們之間更多的是書信往返,相互討論學問之道。曾國藩對劉、郭二人的人生誌向非常欽佩,至交之情有時超過兄弟之情,三人這種相同的誌趣、深厚的友情,自然也成為他們以後成為兒女親家的牢固基礎之一。

此外,還有文武兼治有成的羅澤南。羅澤南字仲嶽,號羅山,湖南湘鄉人,也是曾國藩早年從學問道的朋友。他與羅澤南是患難相依的忘年交,曾對羅澤南有過不少幫助,因此羅澤南幾次舍命護從曾國藩。曾國藩本想促成他與九弟曾國荃聯姻,後來卻成為了曾紀澤兄弟的兒女親家。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偏僻,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孔子他老人家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告訴我們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種——與正直的人交朋友,與守信的人交朋友,與見多識廣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而與獻媚逢迎的人交朋友,與兩麵三刀的人交朋友,與花言巧語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所以,我們對“損友”要敬而遠之,對“益友”要親而近之。

智慧點評

曾國藩認為,自己一生的事業成功都離不開好友的鼓勵和幫助。曾國藩曾說:“人有善,則取之益我;我有善,則與之益人。”從而體現了一種真誠至上的交友之道。

No.16 善於倚人而起

名人導語

選擇朋友要慢,改換朋友要更慢。

——富蘭克林

本節要點

借梯登高是一條捷徑;穆彰阿的知遇之恩與指引。

故事案例

中國古代有這樣一則故事,說一位年輕人在海邊看垂釣,見老者不時就有魚上網,一時羨慕不已。老者告訴年青人,與其這樣看下去,不如回家織個網,就會有魚上鉤了。這就是“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要想成就一番大的事業,我們一方麵要自強不息,注意培養自己的才幹;但另一方麵,我們也要學會“結網”,善於在自己未發跡之時結交有用的關係,並善於利用與把握各種關係,借梯而上,在一個好的平台上去施展自己的宏圖大略。

1.借梯登高為捷徑

一個人成大事,光有出類拔萃的才能還不行,他還必須要擁有一個施展才能的平台與環境,這樣他才可能把才力充分發揮出來。那麼,怎樣才能達到這個平台呢?在人生的重要關頭善於倚人而起,借梯登高,不失為一條捷徑,曾國藩的經驗就說明了這一點。

清代末年,仕途冗濫,升遷很難。而出身“寒門”的曾國藩卻十年七遷,連躍十級。這在當時是極為罕見的,連他自己都感到十分意外。曾國藩被點中庶吉士以後,1840年庶吉士散館,他的考試成績列二等第十九名,名次仍很高。因此,他被授職為檢討,留在翰林院供職,當時僅是七品官。七年後,他升至從二品的內閣學士,從此他步步高升、一帆風順。在當時清政府內,湖南人中由科舉取士而獲得閣學者隻有季九師、張小浦和曾國藩三人,而在三十七歲即被升為二品者,僅曾國藩一人。

曾國藩升遷如此之快,究其原因不外有三:

第一,是他自己養之有素。他在翰林院期間,向來苦讀積學,用功不懈、曆次考試成績皆很突出,也就是說確實掌握了真才實學。

第二,是他在京期間,把握住了有利的時機,結交了許多對他有用的朋友。清代的京城,不僅是政治、經濟中心,而且是文化中心。京都人物眾多,十三年的京宦生活,使他結交了許多誌同道合的朋友。

他與朋友相互切磋,不僅在學業上有所長進,而且在事業上相互扶持。

第三,也是最為關鍵的一點是,他善於利用關係,倚人而起,使自己的仕途平步青雲。曾國藩在京師的發跡,就得力於善於利用他與穆彰阿的關係。

2.穆彰阿的知遇之恩與指引

穆彰阿,字鶴肪,姓郭佳氏,是滿洲鑲蘭旗人,1805年進士,道光時期受到重用,1828年加任為太子少保,既而被任命為軍機大臣,後又兼任翰林院掌院學士,曆任兵部、戶部尚書。1836年,穆彰阿擔任上書房總師傅、武英殿大學士,負責管理工部。1838年,穆彰阿晉拜為文華殿大學士。後來有人評論他說:“在位二十年,亦愛才,亦不大貪,惟性巧佞,以欺罔蒙蔽為務。”這個說法比較適合他的實際。

鴉片戰爭前,道光皇帝決心查禁鴉片,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赴廣東禁煙。穆彰阿不讚成林則徐的禁煙行為,鴉片戰爭爆發後,他窺知道光皇帝已改變了禁煙的主意,於是就慫恿道光皇帝與英國人要協和議。遂使道光皇帝罷免了林則徐。道光皇帝厭戰,而穆彰阿則順其意,竭力主和。終道光一朝,穆彰阿受寵不衰。穆彰阿自嘉慶以來,典鄉試三次、典會試五次。大凡複試、殿試、朝考、教庶吉士散館考差、大考翰詹,沒有一年不參與衡文之役的,因此他的門生、舊吏遍布朝廷內外,知名之士多被他援引,一時人們號稱“穆黨”。

曾國藩戊戌年會考得中,總裁即為穆彰阿,於是二人便有了師生之誼,曾國藩抓此機遇遂經常與之往來。由於他勤奮好學,頗有幾分才幹,經常以求學的身份向穆彰阿請教,實際是以此接近穆彰阿。因此,他也甚得穆彰阿的器重和賞識,處處受到穆彰阿的關照。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