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謀略(2 / 3)

早飯後 做小菜點心酒漿之類 食事

巳午刻 紡花或績麻 衣事

中飯後 做針黹刺繡之類 細工

酉刻(過二更後) 做男鞋女鞋或縫衣 粗工

曾國藩一生生活儉樸。他自己衣著樸素,布袍鞋襪都是其夫人、媳婦所做。他三十歲過生日時,家人特地為他縫製了一件青緞馬褂,他平時舍不得穿,隻在慶典或過新年時才穿上。這件衣服穿了三十多年,到他去世時,還像新的一樣。對此,他幽默地說:“古人雲:‘衣不如新,人不如故。然以吾視之,衣亦不如故也。試觀今日之衣料,有如當年之精者乎?”吃的也是粗茶淡飯。即使是官至大學士,每次吃飯也僅一個葷菜,如果不是有客人來,從不增加。因此時人戲稱他為“一品宰相”。“一品”,指的就是“一葷”。

鄭板橋說:“富貴足以愚人,貧賤足以立誌。”也就是說,艱難困苦可以鍛煉人,舒適安逸可以消磨人。曾國藩的治家規範,內容並不複雜,也沒有任何高深之處,然而卻有說不盡的滋味,能夠流傳後世並影響深遠,絕不是偶然。

在曾國藩這種近乎過敏的警惕下,曾家沒有像其他大家族那樣由儉而奢,而基本上保持了節儉的家風,也因此避免了重蹈曆代世家敗亡的老路。

智慧點評

小到一個人、一個家庭,大到一個國家、整個人類,要想生存,要想發展,都離不開“勤儉節約”這四個字。可以說修身、齊家、治國都離不開勤儉節約,諸葛亮把“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作為“修身”之道;朱子將“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當作“齊家”的訓言;毛澤東以“厲行節約,勤儉建國”為“治國”的經驗。

No.02 做清醒之人,自省己過

名人導語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屈原

本節要點

曾國藩的“悔缺”之道;時時檢查,事事檢點。

故事案例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有過改之,過而無恐。過錯是一種失去,還是一種獲得。勇於改正自己缺點的人,就是清醒明智的人;知錯不改的人,往往一事無成。隻有不斷完善自己,才能在險惡複雜的環境中求得生存與發展的機會,這是千古不變的生存法則。

1.曾國藩的“悔缺”之道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總是自我感覺良好,隻看到別人的缺點,發現不了自己的缺點。別人指出的時候仍舊不知道悔改,甚至巧舌如簧,這種人永遠不會有進步。正視缺點和不足,設法克服並改正,這樣才會有所突破,曾國藩就是這樣做的。他提出了“悔缺”之道,並堅決徹底地改正和執行。

曾國藩的性格一生發生過多次轉變,早期個人修養也並不深厚,一遇不順心的事情就勃然大怒,脾氣性格很不穩定。與人交往時善於言談,愛出風頭。但他自己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後,他認為,知過即改,從善如流,對一個人的修身養性至關重要。因此便下定決心改變這種性格,但是卻屢有反複。

俗語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性格的養成不是朝令夕改的事情。

有一天,好友竇蘭泉來拜訪曾國藩,兩位學人商討理學,然而曾國藩並未真正理解竇蘭泉所說的意思,即開始妄自發表見解,且詞氣虛矯。事後曾國藩指責自己:不僅自欺,而且欺人,沒有比這更厲害的了。由於不誠實,所以說話時語氣強辯,談文說理,以表示自己學理精湛,其實這是一種虛榮心的表現。

曾國藩意識到了自己的毛病,表示一定悔改,可又身不由己,控製不了自己的情緒。幾天以後,朱廉甫前輩與邵蕙西來訪,這二人都是孔子所說的正直、見聞廣博的人,但是曾國藩故伎重演,說了許多大言不慚的話,過後又十分後悔。

由此可知,認識隻是一個開始,實際行動才是關鍵所在。他給自己約定法章:大凡往日遊戲隨和的人,態度不能馬上變得孤僻嚴厲,隻能減少往來,相見必敬,才能漸改爭逐的惡習;平日誇誇其談的人,不能很快變得聾啞,隻能逐漸低卑,隻有少言多聽、慎思,才能力除狂妄的惡習。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