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謀略(1 / 3)

No.01 勤勞儉樸是立身之道

名人導語

惟儉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宋史·範純仁傳》

本節要點

曾國藩一生勤儉;曾國藩以儉訓子弟。

故事案例

1.曾國藩一生勤儉

曾國藩一生勤儉,而且他也把勤儉自立當做立身和持家的不二法門。曾國藩曾經講過這樣一個笑話:

有一家人,兒子剛剛新婚未久,睡在床上,輾轉反側,心裏非常焦急,他大聲呼叫:“媽,你那不懂事的媳婦,吱吱呀呀,紡車不停,鬧得我睡不著,請將她那部紡車打碎好了。”公公在隔屋聽到了,也高聲大叫道:“太太,如果要打,最好先將你那部車子打碎,我也睡不著呢!”

這是清代歐陽兆熊和金安清所撰的《水窗春囈》中的一個笑話,也是曾國藩每日晚飯後照例與幕僚們閑聊的笑話之一。這個笑話一出,大家笑得眼淚都掉下來了,然而曾國藩卻以五指撫捋胡須,一笑也不笑。因為這就是曾國藩一家人當時勤儉的真實寫照。

勤與儉是相輔相成的,不勤者難以指望他能節儉,反之亦然。現代人,特別是年輕的一代人,哪裏還知道什麼勤儉,就說吃飯,倘若一頓無肉,那可能就要抱怨三天了。當時,論官位,曾國藩總督加侯爵,可以說是位極人臣;論財富,曾國藩雖不以斂財為重,過富家翁的生活還是綽綽有餘的。然而,曾國藩卻一直到晚年仍力戒奢侈。

曾國藩深諳“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硬道理,並將這一根深蒂固的理念貫穿於自己的日常生活、行為當中。他認為,於國、於家、於己勤儉都是做大事的必要條件。

2.曾國藩以儉訓子弟

為了做到儉而不奢,曾國藩對子弟做了許多具體規定,例如:

弟每用一錢,均須三思。至囑。

後輩子侄,總宜教之以禮。出門宜常走路,不可動用輿馬,長其驕惰之氣。一次姑息,二次、三次姑息,以後嬌慣則難改,不可不慎。

四轎(指四人抬的轎子)一事,家中坐者太多,聞紀澤亦坐四轎,此斷不可,弟曷不嚴加教責?即弟亦隻可偶一坐之,常坐則不可。蔑結轎而遠行,四抬則不可;呢轎而四抬,則不可入縣城、衡城,省城則尤不可。

可珍之物固應愛惜,即尋常器件亦當彙集品分,有條有理。竹頭木屑,皆為有用,則隨處皆取攜不窮也。

“儉”字功夫,第一莫著華麗衣服,第二莫多用仆婢雇工。衣服不宜多製,尤不宜大鑲大緣,過於絢爛。

如此等等,不盡列舉。

儉樸同勤勞是分不開的。隻知道儉樸還不行,還要勤勞,勤勞才能致富。曾國藩不但在理論上啟發子弟,而且在具體實踐上也教導子弟。他在給諸弟的家書中寫道:

戒惰莫如早起。

學射最足保養,起早尤千金妙方、長壽金丹也。 凡事當有收拾,宜勤慎,無作欠伸懶慢樣子。

子侄除讀書外,教之掃屋、抹桌凳、收糞、鋤草,是極好之事,切不可以為有損架子而不為也。

家中養魚、養豬、種竹、種蔬四事,皆不可疏。一則上接祖父以來相承之家風,二則望其外有一種生氣,登其庭有一種旺氣。

對於內眷、女兒、兒媳等,曾國藩也從不姑息,同樣嚴教勤勞。曾國藩曾對女兒曾紀芬說:

吾輩欲為先人留遺澤,為後人惜餘福,除勤儉二字,別無他法。

予自三十歲以來,即以做官發財為可恥,以官囊積金遺子孫為可羞。蓋子孫若賢,則不靠父輩,亦能自覓衣食;子孫若不賢,則多積一錢,必將多造一孽,後來淫逸作惡,大玷家聲。故立定此誌,絕不肯以做官發財,絕不肯以銀錢予後人。

曾國藩一生崇尚樸實,不尚高談闊論,認為“絕大學問,即在家庭日用之間”。這樣的見識,確實不是一般人所能達到的。他有鑒於此,不但自己要躬行實踐,而且還要把它傳給子孫後代。他規定:

新婦始至吾家,教以勤儉。紡織以事縫紉,下廚以議酒食。此二者,婦職之最要者也。孝敬以奉長上,溫和以待同輩。此二者,婦道之要者也。

曾國藩一生都在服膺十六字箴言:“家儉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他自己工作,他的夫人、媳婦住在總督署內,也要績麻紡紗,做針線工作,直至起更後,始能休息。同治七年(1868年)在金陵節署,他的女兒等早已是貴不可言的“千金小姐”了,但曾國藩卻親自給她們製訂了每天習勞的繁重功課單: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