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動心忍性之德(1)(2 / 3)

智慧點評

人的一生中總會犯一兩次讓自己痛心的錯誤。有的人會為此後悔、受罪,有的人會為它傷心一輩子。追溯犯錯的主要原因大概有三:1、當時頭腦不清醒、認識膚淺。2、財迷心竅、急於求成。3、受製於人、無可奈何。

No.27知足常樂,適可而止

名人導語

知足常足,終身不辱;知止常止,終身不恥。

——老子

本節要點

知足常樂,適可而止;曾國藩反複開導九弟。

故事案例

1.知足常樂,適可而止

知足常樂,這是中國人婦孺皆知的常識,可是,生活在社會上的人,都是貪得無厭者多,知足不求者少,曾國藩深知貪得之弊,所以一力倡導知足。在他看來,隻有知足,對現有處境感到滿足,不去苛求什麼,就可以避免無妄之災。

中國傳統之所以倡導知足,是因為中國哲人認為,如果保持處於幸福狀態中,遠比去謀求幸福更重要。所以,他們總是小心謹慎地保護著他們所得到的幸福。

於是,他們就為我們留下了例如“知足者常樂”、“知足不辱”、“有福者莫享盡”之類的話,時時刻刻提醒著我們如何珍惜得到的幸福,而其中一個最為重要的宗旨,就是凡事不可發揮到盡頭,適可而止。

李密庵在他的《半半歌》裏,將這種吃虧或者凡事都不過分的中庸理想極其美妙地表達了出來:

看破浮生過半,半之受用無邊。半中歲月盡幽閑,半裏乾坤寬展。半郭半鄉村舍,半山半水田園。半耕半讀半經廛,半土半姻民眷,半雅半粗器具,半華半實庭軒,衾裳半素半輕鮮,肴饌半豐半儉。

童仆半能半拙,妻兒半樸半賢,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顯。一半還之天地,讓將一半人間。半思後代與滄田,半想閻羅怎見。

飲酒半酣正好,花開半時偏妍,半帆張扇免翻顛,馬放半韁穩便。半少卻饒滋味,半多反厭糾纏。百年苦樂半相參,會占便宜隻半。

這種凡事不將它們發揮到極點,而是恰到好處時便充分地享受這種恰好的趣味,這是一種介於兩個極端之間的有條不紊的生活,林語堂說,這“是中國所發現的最健全的生活理想”。

2.曾國藩反複開導九弟

曾國藩一生自奉清儉,所以在名聲錢財問題上看得很開,常常告誡家人,對之不應過分追求,因此,在子弟沒有做官時,曾國藩又常常教育他們正確對待權位和富貴,他對那位有幾分傲氣又有幾分貪財的九弟的反複開導,最為突出。

同治元年五月,湘軍既得安慶,正包圍金陵,他警告兩個弟弟說:“若一麵建功立業,外享大名,一麵求田問舍,內圖厚實,二者皆有盈滿之象,全無謙退之意,則斷不能久,此餘所深信,而弟宜默默體驗者也。”

金陵即將攻破之時,他又告誡兩個弟弟說:“古來成大功大名者,除千載一郭汾陽(子儀)外,恒有多少風波,多少災難,談何容易!願與吾弟兢兢業業,各懷臨深履薄之懼,以冀免於大戾。”他害怕功敗垂成,勉勵弟弟須有極強的敬業精神;又怕成大功大名時,飛來無名橫禍,勉勵弟弟須有臨深履薄的畏懼之情。同時,他時時刻刻地考慮後路,寫信給在鄉間的澄侯,囑咐他“莫買田產,莫管公事,吾所囑者,二語而已,盛時常作衰時想,上場當念下場時,富貴人家,不可不牢記此二語也。”及至金陵攻克,兄弟封侯伯之後,他又多次寫信給頗有抑鬱之氣的九弟,勸他“功成身退,愈急愈好”。還特地在曾國荃四十一歲生日時,作壽詩十三首相贈。其一雲:

已壽斯民複壽身,拂衣歸釣五湖春。丹誠磨煉堪千劫,不借良金更鑄人。

這依然是教他要兢兢業業,臨深履薄,看透“萬事浮雲過太虛”的現實,放眼未來,經過千磨萬煉,將自己再鑄金人。對待做官如此,對待錢財,曾國藩也反複教育子弟不要貪,認為“禍咎之來,本難逆料,然唯不貪財、不取巧、不沽名、不驕盈四者,究可彌縫一二”。人為財死,不貪少禍,這兩點都是被自古以來無數事實所證明了的。所以,他告誡兒子說:“大約世家子弟,錢不可多,衣不可多,事雖至小,關係頗大。”為什麼事小而關係頗大呢?因為,“未有錢多而子弟不驕者也”,錢多則易驕,則易奢,則易淫逸,則易放蕩,最後必然導致家敗名裂,昔祖父在時,每譏人家好積私財者為將之征。

所以,曾國藩如《朱子格言》所說“勿營華屋,勿謀良田”一樣,反對家中積錢,反對買田起屋,他說:“銀錢,買田最易長驕逸氣,我家斷不可積錢,斷不可買田。”弟弟要在老家黃金堂買田起屋,他卻寫信告訴他們說,這也是“重餘之罪戾,則寸心大為不安,不特生前做人不安,即死後做鬼也是不安,去年沅弟起屋太大,餘至今以為隱慮。”那麼,自家有了錢有了物,如何辦?他認為,須多多積善修德,賑濟窮困。“見貧苦親鄰,須加溫恤”(《朱子格言》)。

他捐錢買義田,救濟同姓同裏的貧窮者,還經常接濟窮親戚。道光二十四年,他俸銀尚不多,卻寫信給六弟和九弟說:

你們的“嶽家皆孤兒寡婦,槁餓無策。我家不拯之,則孰拯之者?我家少八兩,賢弟試設身處地而知其如救水火也。有錢人家,花那麼點錢,如流水,如糞土,無所謂,而無錢人家得那麼點錢,未必遂為債戶逼取,渠得八兩,則舉室回春。”所以遇事應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這是曾國藩“仁者愛人”的儒家思想的具體化。

智慧點評

人的一生追求是無止境的。追求得越多,得到的可能也最多,但是隨之而來的煩惱自然比他人多。長期必然造成身心疲憊,力不從心。人的一生不管你物質生活充實或貧乏,隻要你身心愉悅,就是在過著幸福生活,不管你是處在什麼樣的地位,過著什麼形式的生活,如果總是心裏紊亂不安,這種生活就無異是對生命的一種煎熬。所以我們隻有生活在安祥的世界中,才能真正的享受生命。

No.28雅量是一種美德

名人導語

寬容不僅是一種雅量、文明、胸懷,更是一種人生的境界。寬容了別人就等於寬容了自己,寬容的同時,也創造生命的美麗。

——愛默生

本節要點

雅量體現一個人的修養;雅量體現一種美德;曾國藩的雅量。

故事案例

有了蓋寬饒、諸葛豐的節操,就必然擁有山巨源、謝安石的雅量。因此說話足以振奮,沉默足以含容。否則居位太高容易缺損,恰恰是自取其禍。雅量雖然是天生的,但通過努力學習也可以獲得,隻要以聖賢之道要求自己就行,嚴於律己,寬於待人,其度量自然就淵深。

1.雅量體現一個人的修養

雅量體現著一個人的修養,其中雖有天生的成分,如有的人生來就心平氣和,不急不躁,有人生來就是急脾氣,但它更多地還是體現著後天的品行:見到家裏著火了,最心平氣和的人也會急紅了眼;見到別人當麵侮辱自己,有幾個人能做到充耳不聞?但是,那些真正有雅量的人,卻往往能出人意表,忍人之所不能忍,因此也能成人之所不能成之事。所以,有雅量,這是《挺經》中必不可少的內容。

在中國曆史上,藺相如避讓廉頗的故事可謂千古美談,而藺相如也因此被人認為是最有雅量的人。

據《史記》載,藺相如出使秦國,完璧歸趙後不久,因為藺相如功勞大,任命他為上卿,官位在廉頗之上。廉頗說:“我擔任趙國的將軍,有攻城野戰的大功,而藺相如隻不過憑著口舌立了點功勞,可是職位在我之上,而且藺相如本是地位低賤的人,我感到羞恥,不能忍受官居他的下麵。”並揚言說:“我碰見藺相如,一定要侮辱他。”藺相如聽說後,不肯跟廉頗會麵。相如每逢上朝的時候,常常借口有病,不想跟廉頗爭位次。過了不久,藺相如外出,望見了廉頗,藺相如連忙掉轉車頭躲避。這時,藺相如的門客們一齊進言說:“我們之所以離開親人來服侍你,隻因仰慕你的高義。如今你和廉頗同朝為官,廉先生口出惡言,可你畏懼、躲避他,害怕得太過分了。況且普通人都對此感到羞恥,何況身為將相的人呢!我等不才,請允許我們告辭。”藺相如再三勸阻他們,說:“你們看廉將軍和秦王相比哪一個更強?”門客們回答說:“廉頗不如秦王。”藺相如說:“像秦王那樣的威勢,我敢在朝堂上大聲嗬斥他,羞辱他的大臣,相如雖然愚笨無能,難道獨獨會害怕廉將軍嗎?但是我考慮到,強大的秦國之所以不敢進兵侵犯趙國,隻是由於有我們兩人在。現在如果兩虎互相爭鬥,勢必不能共生存。我這樣做的緣故,是因為把國家的急難放在前麵,而把私人的仇怨放在後麵。”廉頗聽說後,就袒露著肩膀,背上荊條,由賓客領路到藺相如門前請罪。他說:“我這個淺薄卑賤的人,不知道將軍胸懷寬闊到這種程度。”兩人終於相互和好,結成了生死不渝的朋友。

2.雅量體現一種美德

雅量體現的是一種美德,而在中國曆史上,具有這種美德的人是非常多的。

東漢時,劉秀手下有員大將,名叫馮異。他作戰勇敢,治軍有方,他的隊伍進退行止都有明確的號令,在漢軍中以整齊著稱。可馮異為人特別謙虛,從不自誇。外出路上與其他將領相逢,總是回車讓路,非常恭謹。每次戰鬥結束,隊伍紮營休息,將領們總是喜歡擺功爭賞,而馮異則單獨退避到一棵樹下,從不參與。時間長了,軍中都叫他“大樹將軍”。

因為“大樹將軍”治軍有條理,為人又謙遜,從不居功自傲,所以深得軍中將士的擁戴。劉秀攻破邯鄲以後,整編隊伍,重新安排眾將,每人都配備從屬人員,軍中的官員都願意分到馮異部下,劉秀因此特別器重他,馮異也果真不負重望,屢建功勳,成為劉秀的“雲台二十八將”(佐命功臣)中的一員。

諸葛亮七擒孟獲的故事,則堪稱為有雅量的典範了。公元223年,蜀漢發生了以益州郡(今雲南晉寧)豪強地主為首的武裝叛亂,殺死了蜀漢派去的太守,又派出少數民族中很有威望和影響的孟獲到各地去作欺騙宣傳。孟獲以蜀漢政府故意難為當地人為借口,號召更多的人起來反叛。這樣,叛亂隊伍迅速擴大,很快席卷了整個南中地區。麵對這種情況,諸葛亮采取了非軍事的安撫手段,這反而使叛軍的氣焰更加囂張。諸葛亮為穩定後方,為北伐作準備,決定親自率兵南征。225年諸葛亮率軍南征,討伐叛軍。參軍馬謖在送行時向諸葛亮獻計,他說:用兵的道理應以“攻心為上,兵戰為下”。諸葛亮采納了他的建議。大軍到了南中,接連打了幾個勝仗。為更好地解決少數民族與蜀漢政權的關係,使南中地區真正安定下來,諸葛亮決定對孟獲采取“攻心”政策,下令蜀軍在同孟獲交戰時,隻許生擒不許加以傷害。初次交戰,孟獲果然被活捉。諸葛亮對他不殺不辱,大加優待。為使其心服,親自領他參觀蜀軍陣勢,問他:“這樣的軍隊你能打贏嗎?”孟獲說:“以前我不知道你軍的虛實,如果你敢放我回去,再打一仗我是能夠打勝的。”諸葛亮真的把他放了回去。再次作戰,結果又被蜀軍活捉,但他不服氣,諸葛亮又將他放回。就這樣,一連捉了七次,放了六次。當最後一次還要放還他時,孟獲心服口服,十分佩服諸葛亮的智謀,同時又知道了蜀漢並非存心與自己為敵,就對諸葛亮說:“此後南中的人不會再反叛了。”孟獲歸降之後,其他幾股反叛勢力也很快歸降了諸葛亮。南中地區獲得了長治久安的大好局麵,一直到諸葛亮去世,南中地區再也沒發生過反叛事件。

3.曾國藩的雅量

到了近世,有雅量的人則越來越少,這主要是因為近世生存空間越來越小,人事間的爭鬥越來越烈。而在這一方麵,曾國藩則可稱得上是大有古風的人,這可以從他與左宗棠和李元度二人的交往中反映出來。

曾國藩為人拙誠,語言遲訥,而左宗棠恃才傲物,自稱“今亮”,語言尖銳,鋒芒畢露。左宗棠屢試不中,科場失意,蟄居鄉間,半耕半讀。

鹹豐二年,已四十一歲,才由一個鄉村塾師入佐湖南巡撫張亮基,當了個“師爺”。後張亮基遷為湖廣總督,左宗棠於鹹豐四年三月又入湖南巡撫駱秉章幕,共達六年之久。曾、左雖非同僚,卻同在湖南,常有齟齬。傳說,曾國藩見左宗棠為如夫人洗腳,笑著說:“替如夫人洗足。”左立即諷刺說:“賜同進士出身。”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