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楚、齊、衛各國聽說此事,都說:“不隻聶政有能耐,就連他姐也是烈女呀!事前假使聶政確實知道他沒有柔順的品性,為不加重暴屍的苦難、一定要跨越千裏險阻來宣布他的名姓、姐弟俱死於韓國市上的話,他也未必敢以身許諾嚴仲子。嚴仲子也可說是了解別人,能得賢士啊!”

智慧點評

如果自己不習慣早起,就強迫自己早起;如果不習慣付出辛苦勞動,就強迫自己與員工同甘共苦;這就是剛強。如果自己不習慣有恒心而強迫自己有恒心,這就是剛毅。如果既不剛強,更不剛毅,卻想戰勝別人,這就是剛愎。二者一字之差,但結果卻天壤之別。有剛強性格的人能感染別人,有剛毅性格的人能帶動別人,有剛愎習性的人能傷害別人。

No.24 麵對強敵,勇者無懼

名人導語

勇敢堅毅真正之才智乃剛毅之誌向。

——拿破侖

本節要點

敢於麵對強敵;曾國藩屢敗屢戰。

故事案例

1.敢於麵對強敵

如果遠方是夢想的天堂,眼前卻有滿路荊棘,要如何選擇呢?

強敵並不是不可戰勝的,關鍵在於是否敢於向前。以屢敗屢戰的精神去挑戰強敵,就能首先在精神上略勝一籌。有時候強手與強手的對決,不是單純的實力比拚,還是膽量的對決、意誌的對決。

孟子有一段著名的話,說明了艱難困苦與偉人成長的關係:“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曾國藩認為自己一生中最長進的時候就是身處危難的時候,困境中正是磨煉人的時候還能促使人多思考。

曾國藩一介儒生卻帶兵打仗,起初都是敗仗,輸得可以用“慘不忍睹”來形容。他把幕僚所寫奏折上的“屢戰屢敗”改成“屢敗屢戰”,由此可見其意誌堅強。尤其是他曾經四次自殺未遂,其所遭受的挫折和失敗,是一般人難以想象的,但他能夠戰勝自我,調整情緒,蓄氣長誌,“屢敗屢戰”的精神,是他敢於挑戰強敵的體現。

2.曾國藩屢敗屢戰

鹹豐四年(1854年)四月,曾國藩率軍至靖港鎮,與太平軍展開苦戰。由於他中了太平軍的埋伏,湘軍大潰,曾國藩為了免於敗後受辱,竟跳江自盡,幸被隨員們救起,後退到長沙。

打敗後的曾國藩沒有氣餒,重新招兵買馬,造船配械,終於在六月發動了第二次進攻。這時又被石達開困在鄱陽湖,無法突圍。石達開便使用火攻,將湘軍一百多隻戰船燒得精光。這次他更是憤不欲生,又一次赴水求死,自殺未果,黯然逃到南昌,受盡天下的冷嘲熱諷。這一次慘敗,被他稱為平生四大慚之一。

一次又一次的慘敗,也曾使曾國藩灰心喪氣,悲觀到了極點,乃至蓬頭垢麵,不飲不食,跑到山上去寫遺囑。雖然他一敗就要自殺的做法確有不當之處,但並非因為失望而如此,而是因為羞憤和自責,再加上他從小受儒家文化的教育和熏陶,為國捐軀、盡忠報國、舍生取義的思想,早已把他的靈魂浸透了,他早已經寫下“死在沙場是善終”這樣的詩句。所以他並不以此舉為恥。

曾國藩說過,從他從戎那一天起,就已經做好了為國捐軀的準備。作為一個文人而勉為其難來帶兵打仗,如果難以期望大成,那麼但求一死,其勇氣與魄力值得佩服。曾國藩其實也是一個平凡的人,也有著普通人的種種缺點和弱點,他之所以能成為英雄,是因為他具有戰勝失敗、戰勝自我的勇氣與意誌。失敗過的人都能理解一敗再敗,信心被消磨,鬱悶無處發泄的苦處。所以失敗了,要允許發泄,允許鬱悶,但唯獨不允許放棄。隻要有從頭再來的勇氣,就遲早會成為成功的人。

智慧點評

麵對強大的敵手,明知不敵也要毅然亮劍。即使倒下,也要成為一座山,一道嶺,因為你不亮劍,對方也不會放過你,絕對不會放你去練級,然後給自己培養個對手,嗬嗬,所以一旦遭遇強敵,逃跑隻會死的更慘,而且毫無尊嚴;你毅然決然亮劍,雖然未必會贏,卻也不一定會輸,就算輸了,也是光明磊落的倒下,成為對方眼中最可敬的對手。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