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成龍對兒女的要求也很嚴格。一次,他的大兒子從山西千裏迢迢來到江寧探望父親。兒子要回去時,於成龍既沒有積蓄,也沒有土特產讓兒子稍回,正好廚房有一個醃鴨,便割了半隻給他,百姓聽說這件事後,便編了首歌謠唱道:於公豆腐太狹,公子臨行割半鴨。

由於於成龍身體力行,使愛好奢侈豔麗的江南民俗大為改變。人們摒棄綢緞,以穿布衣為榮。一些平日魚肉百姓的地方官,因知道於成龍好微服私訪,因此,遇見白發偉軀者便膽戰心驚,以為是於成龍,不得不有所收斂。

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於成龍病死在兩江總督任上。僚吏來到他的居室,見這位總督大臣的遺物少得可憐,而且都不值錢。床頭上放著個舊箱子,裏麵隻有一襲綈袍和一雙靴子,競忍不住唏噓流涕。

於成龍去世的消息傳出後,江寧城中罷市聚哭,家家繪像祭奠。出殯那一天,江寧數萬名百姓,步行二十裏,哭聲震天,竟然淹沒了江濤的聲音。

當年康熙帝巡視江南,沿途所延訪的官吏,無不對於成龍嘖嘖稱讚。康熙帝不無感慨地對隨行的人員說:“朕博采輿論,感稱於成龍實天下廉吏第一,於成龍真百姓之父母,朕股肱之臣啊!”

8.雍正帝勤政,以治天下為己任

對於雍正帝繼位是否康熙帝的本意,曆來眾說紛紜,然而對於他的為政之勤,卻是眾口一詞的。雍正帝處理朝政,自早至晚,沒有停歇,大體上是白天同臣下接觸,議決和實行政事,晚上批覽奏章,經常至深夜。即使在吃飯和休息的時候,他也“孜孜以勤慎自勉”,不敢貪圖輕鬆安逸。他的這種工作作風,年年如此,寒暑不斷。經雍政帝親手批閱的奏章,現存台北故宮博物院的就有二萬二千餘件,這還不是其全部。雍正帝自己所寫的諭旨及對大臣奏章的批示,現已選刊者即不下數十萬言,其未刊者尚不知幾幾。這確實是兩個驚人的數字。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五月初一,雍正帝連續頒發十一道訓諭,對總督、督學、提督、總兵、布政司、按察司、道員、參將、遊擊、知府、知州、知縣等各級地方文武官員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每一道諭旨,洋洋萬言,若非勤政之君,實難辦到。

雍正帝之勤政,又與他以治天下為己任是分不開的。他在位期間,一直以“萬機待理”的責任感而勤奮工作。他自己曾明確地講過,他之所以“夙夜誡懼,不遑寢食,天下機務,無分巨細,務期綜理詳明”,並非“以此博取令名”,而是“欽承列祖開創鴻阜,休仰良考付托至意,為社稷之重,勤勞罔懈耳”。就是說,他是感到治理大清江山的責任重大,故而勤於政務,不敢稍有懈怠。正是因為雍正帝以社稷為重,以國事為先,他才能夠以朝乾夕惕自勉,惟日孜孜。

對於雍正帝的這種做法,曾國藩也許有不同看法:“餘謂天子或可不親細事。”但作為臣子的,曾國藩則認為必須這麼做:“若為大臣者,則斷不可不親。”而在這一方麵,我們認為,曾國藩可以說是問心無愧了。

智慧點評

做官要嚴於律己,要在勤政守廉上從嚴要求自己,在道德修養和精神境界上保持自覺性,使自己的行為合乎一個幹部的行為規範,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有所為”,就是在工作實踐中要始終依法行政,廉政奉公、勤政為民;“有所不為”,就是凡違背黨章黨紀和國家法律法規的,凡違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凡是不利於審計事業發展的,就堅決不能做。

No.22 儉以養德,物貧心富

名人導語

勤儉,治家之本;和順,齊家之本;謹慎,保家之本;詩書,起家之本;忠孝,傳家之本。

——(清)金纓

本節要點

曾國藩崇尚節儉;曾國藩重視以儉養德。

故事案例

1.曾國藩崇尚節儉

節儉者必少欲求,奢費者必貪欲旺。

古語有雲:“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節儉是一種良好的品德,而奢侈則是一種惡行。

貪欲過旺會使人身敗名裂,而節儉生活則可以使人名揚天下。是否節儉不僅會影響一個人的功名事業,更甚者會影響個人和國家的成敗興亡。因此,一個人如果能夠戰勝自己的貪欲,以儉養德,以儉持身,他的事業與人生就會走向成功。所以說,“儉”不僅僅是一種內在的美德,也是成功學中的一個關鍵性因素。所以,崇尚節儉的精神在曆代都受到了推崇與發揚。

桓範在其《政要論·節欲》中,對節儉進行了深刻總結:“曆觀有家有國,其得之也,莫不由於儉約,其失之也,莫不由於奢侈。儉者節欲,奢者放情,放情者危,節欲者安。征諸史實,可謂不易之論。”

石成金在《傳家寶》中總結出“儉”有四益:“養德”、“養壽”、“養神”、“養心”。由此可見,節儉雖然可以輕易地做到,但其作用卻不僅僅局限在一個人身上,節儉之人治家會持之有道,當官會清廉有名,治國會使得國民終身豐衣足食。

曾國藩崇尚節儉,一生生活儉樸。在衣著上,他的布袍鞋襪都是由其夫人、兒媳婦親手所做。而且,他平時不穿新衣,隻在慶典或過新年時才穿。飲食上也從不挑剔,吃的是粗茶淡飯,每次吃飯時也僅吃一個葷菜。俗話說得好:“由儉人奢易,由奢人儉難。”如此節儉的作風,在當時封建官吏中,確實很難見到。

在曾國藩的屢次諄誡下,曾家基本上保持著節儉的家風。曾國藩對此功不可沒,但是他認為他在“儉”字上所下的功夫還不夠。可見在當時的情況下,曾國藩對自己和家人的嚴格要求。

“俸薄儉常足,官卑清自尊”,可以稱得上是提倡節儉的至理名言。曾國藩考中進士後,人選翰林院任庶吉士,雖然這裏是儲才之處,但庶吉士隻是一個沒有實權的閑職,俸祿很低。因此剛開始時,他的生活過得很清貧,每月的薪銀根本無法滿足日常開支。他不僅要寄錢孝敬父母,接濟兄弟,供養一家人,還要應酬官場。他意識到,一個閑職官員沒有其他的收入渠道,隻有自力更生才能渡過難關,在此期間,他養成了節儉的好習慣。

他在日記中經常提醒自己,要盡量減少交友,但是這並沒有影響他的仕途,反而使他在交友時日益慎重。交友不在數量而在質量,他所交的都是肝膽相照的知己,這些人後來成為他仕途上的主要幫手。可見,良好的品德修為給人的益處之多之廣。曾國藩的舊交多以節儉自強,他們品德高尚,互相勉勵。正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有德有誌之士皆如此。

2.曾國藩重視以儉養德

曾國藩為了維持生計,也曾經向他人借過錢,但是,借錢的辛酸使他嚐到了人情冷暖,也使他更加堅定了自立自強的決心。他告誡兒子說:“受人恩情,當為報答,但不可多求人也。”他認為,如果一個人節儉有度,偶爾向別人借一次錢,別人會慷慨解囊;但是如果為人奢侈,以致用度不足,就很少有人願意借錢給他,還會被人看不起。這樣的人不僅會失去別人的信任,還會在欲望的泥潭中越陷越深,難以自拔。節儉並不是要省幾兩銀子,最重要的是要保持一種良好的品德,養成一種自立自強的作風。

曾國藩不愛財,不斂財,直到去世時,家中僅有一萬多兩銀子。他保持勤儉風氣,使兒女們能自尊自立,以免養尊處優,喪失努力進取的動力。這才是真正的育人行為。他不光自身節儉還心係百姓為他人著想,總想以一己之力幫人渡過難關。在他寫給弟弟的家書中,就曾寫到置辦義田的事情。大意是說:鄉間的穀子,貴到三千五百,這是自古以來沒有的,老百姓何以聊生?我自從當官以來,就想為曾氏置辦一處義田,以救助孟學公以下的貧民,為本地置辦義田,以救助二十四都貧民。我的處境沒有富裕,不要說京官自己治理自己還來不及,就是外放當官,或做學政,或做督撫,而像今年江兩湖的大水災,幾乎是悲慘的哀聲響徹半天中,做大官的,便何忍在俸祿之外,多拿半文呢?所以置辦義田的願望,恐怕難以實現。然而,我的計劃是,一旦官俸收入,每年除供堂上大人的衣食之外,稍有盈餘,我絕不肯買一畝田,積蓄一文錢,一定都留下做置辦義田的資金。我已下決心,希望弟弟們體諒。

由此可見,儉而不嗇、張弛有度、收支有數才是節儉的王道。心有餘而力不足時,心懷天下;心有餘而力尚足時,開山拓斧。節儉,是不受時代、空間限製的品德,是每個人都應該擁有的素質。

智慧點評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儉樸是一種傳統美德。儉樸的人,生活單純,懂得集中心力,他們不奢侈浪費,深知無欲則剛的道理。儉樸使一個人能集合心力和財力,去創造更多有益於社會大眾的事業。無論是企業家或慈善家,他們都深諳此道。作為一個普通的人,儉樸更是知足喜樂之道。所以勤儉是我們中國人一向重視的生活智慧。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