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曆史上那些能忠實遵循勤、廉二字的君主、官員,他們不但能使國家富強,保一方平安,而且自己也因此而名垂青史。

3.漢文帝節儉為群臣做榜樣

漢文帝劉恒在位二十三年,一直過著節儉的生活,宮室、苑囿、車騎、服禦等衣食住行必需的設備和物品,仍和過去一樣,沒有什麼增加。他發現有對百姓不便的事情,就立即改正,務求有利於民眾。他曾想建造一個露台,召來工匠一核算,需花費一百斤黃金,文帝說:“百斤黃金,相當於中等人戶十家的財產。我繼承先帝的宮室,常常感到恐懼和羞愧,為什麼還要修建露台呢?”

按當時的條件,修建這樣一個露台是不成問題的,造價也不高,不會產生什麼不良後果,而文帝卻認為過於破費,競放棄了這個想法。他經常身穿用黑色粗絲綢縫製的衣服;連他最寵愛的慎夫人,穿的衣裙也不許拖地;所用的帷帳都不得用繡花裝飾,用自己的淳樸為天下人做出表率。在為自己修造陵墓霸陵時,他命令都用瓦器,不準用金、銀、銅、錫等貴重金屬為裝飾;他還命令順著山勢建造,不準堆積高大的墳墓。他在死前還留下遺囑說:“當今之世,鹹嘉生惡死,厚葬以破業,重服以傷生,吾甚不取。”並一再叮囑喪事從簡。

漢文帝的節儉為群臣樹立了榜樣,從而使當時的社會風氣崇儉尚德,為“文景之治”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4.南朝皇帝清簡寡欲

劉裕是南朝的開國皇帝,出身在一個沒落官僚家族,祖父劉靖曾做過郡太守,父親劉翹隻做到郡功曹的小官,到劉裕生下來時,已家道衰敗,養不起他了。劉裕靠吃別人的奶才活下來,稍大些,就去砍柴、打漁。以後就以賣草繩為生。因此,他在青少年時期是生活在社會底層的,飽嚐了人間的艱辛,這對於他日後革除弊政,倡導節儉是有很大關係的。

魏晉以來,門閥士族當政,世風崇尚奢靡,百姓深惡痛絕。劉裕盡管是以鎮壓孫恩、盧循農民起義有功而步入統治中樞的,但他對百姓的疾苦還是了解的,對那些爭奇鬥富的事情也是看不慣的。因此,他就大力提倡節儉,並首先從自己做起。

劉裕清簡寡欲,處處按規定辦事。他對朱玉寶馬不屑一顧,後宮的嬪禦也很少,根本聽不到有宮女歌舞的聲音。寧州曾獻上一個珍貴的琥珀枕,光色甚美。他當時正要北征,因為琥珀能治刀傷,就高興地接受下來,並命令搗毀分發給各位將領。他平定關中時曾獲一女,非常寵愛她,後因她耽誤政事,經謝晦勸諫,便立即將她送走了。他在宮內沒有自己的私藏,國家的財帛都放在外朝的府庫裏。他睡的床很簡樸,沒有高檔的曲腳床,銀塗釘,隻是簡單的直腳床,釘用鐵製的。他的住處也十分簡樸,床頭是上屏風,牆上掛著葛布燈籠和麻繩拂。他對子女的要求很嚴,各位公主出嫁,贈送的嫁妝錢不超過二十萬,並不給錦繡金玉。他的穿戴也十分隨便,常穿連齒木履。外出時不喜歡前呼後擁,在出神虎門散步時,左右跟隨的不過十餘人,他還把自己補綴多層的破襖送給長女,讓她以此教育後人,要他們節儉戒奢。並保存著自己少年時期曾使用過的農具,用來教育後代知道稼穡的艱難。皇帝如此簡樸,“內外奉禁,莫不節儉”,東晉以來的奢侈之風被刹住了。正因為如此,所以劉裕才能“光有天下,克成大業”,成為南北朝時期傑出的皇帝之一。

5.唐太宗不肯為自己建宮殿

唐太宗是曆史上十分注重勤廉的一位君主。他說過:“身為國君,必須先以人民的生活安定為念。壓榨人民而自己卻過著奢侈浪費的生活,無疑是割取自己腿上的肉吃一樣,雖然吃飽了,但是身體也糟蹋了。倘若希望天下安泰,首先必須端正自己的姿態。迄今為止,尚未聽說直立的身體卻映出彎曲的影子,也沒聽說過內聖端正的君主治理下的政治,百姓會胡作非為。自取滅亡的原因不外乎是執政者為了滿足自身的欲望罷了,吃山珍海味,又沉溺於歌舞笙華與美女之中,則欲望會越發膨脹,所需的費用也將隨之增加,如此一來,不但無暇顧及政治,甚至會使人民陷入困苦的地獄之中。結果國君隻要說出一點不合理的話,人民的心就馬上起伏不定,謀反的人趁機出現。有鑒於此,我極力壓抑自己的欲望。”

魏征聽後說:“自古以來被尊崇為聖人的君主都努力實踐這件事,所以才能夠開創理想的政治。從前楚莊王聘請詹何來詢問政治的要義,詹何回答他,君主首先要端正自己的行為。楚莊王又問他具體的政策,但他的回答仍是,從未聽過國君身體得正而國家混亂的事情。陛下所說的,其實正和古代賢者的意思相同。”

唐太宗正是以這種態度來處理政事的,他率先端正自己的行為,雖然已經十分努力了,但仍然懷疑自己是否做得徹底。正如他向魏征所說的那樣:“我一直努力端正自己的行為,但是不管怎麼努力,也及不上古代的聖人,因此,不得不擔心自己是否會受到世人嘲笑。”

一次大臣們向唐太宗上奏:“自古以來有所謂‘夏之月可以居台謝’,在夏末可以住在高殿裏,現在夏天的酷暑仍未消退,秋季的長雨又將來臨,宮中濕氣太重,恐怕對陛下身體不好。希望陛下馬上建築高殿。”

對皇帝來說,造一座宮殿簡直如吃家常便飯,但是唐太宗卻婉言拒絕了大臣們的好意:“誠如各位所知,朕患有神經痛,這種疾瘕若長年處於濕氣重的地方當然不好。但是造一座宮殿需要一筆數目龐大的費用,從前漢文帝打算營造宮殿時,發現需要的費用相當於十戶普通人家的資產,便打消了這個念頭。雖然和漢文帝相比,我的德行遠遠不及,但所需的費用卻要多得多,這不正是身為百姓父母的天子失職的地方嗎?”大臣們再三要求,唐太宗仍執意不肯。

6.王安石計還藤床

如果想做一個平庸的領導者,也許這種自我節製並不十分重要。但是若想成為一個傑出的領導者,就必須要藉著堅強的意誌力,來貫徹自我節製的內聖決心。這個原則不僅在公的方麵,即使在個人生活中也是不可或缺的。

北宋大政治家王安石,雖是個頗受爭議的人物,但是他的勤政、廉潔卻是有口皆碑的。這裏述說一個他計還藤床的故事,就可見廉潔之一斑。宋神宗時,他因革新變法屢屢受挫,被迫辭去宰相一職,退居江寧。王安石一向不修邊幅,不事修飾,還不愛洗澡,因而身上常有虱子。王安石的夫人吳氏卻素喜潔淨,事事講究整齊幹淨,甚至愛潔成癖。

王安石辭職退居南京後,一應的公家之物都已奉還,而隻有一架藤床,吳夫人十分喜愛,一直未還。有一天,有關官吏奉命前來王安石府上索還,可府中上下,誰也不敢向吳夫人提起,怕惹她大鬧一場。王安石知道後,也沒去和夫人爭執,隻是若無其事地光腳躺到了藤床上,還在上麵歇了半天。吳夫人遠遠望見,果然打發仆人將這架藤床送還公家。

7.於成龍“清官第一”

清代吏治向以貪酷著稱,可康熙年間,卻出了個有名的清官,而且曾國藩多次稱頌這個人,此人就是於成龍。

被康熙帝稱為“清官第一”的於成龍,是山西永寧(今山西離石)人,字北溟,號於山,自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起,曆任知縣、知府、按察使、布政使、巡撫、總督等職。他在任上潔己愛民,秉公從政;拒賄贈,行節儉,為百姓興利除弊,屢施德政。

順治十八年,於成龍由副榜貢生首任羅城知縣。他到任之初,縣衙沒有門垣,院中長滿荒草,中堂僅有三間草房,後麵是三間茅屋,內宅破陋不堪。於成龍疊土為案,鋪草為床,壘起一副土灶,辦公膳宿都在茅屋裏麵。

於成龍治理羅城,注意恢複地方秩序,複蘇農村經濟。他不辭辛苦攀山越嶺延訪父老,實地察看,傾聽百姓呼聲,著手製止械鬥,捕捉盜賊,製定保甲,以安定民生。於成龍鼓勵百姓耕稼力田。每年春天,他都親自到田中察看,見到耕種父老,便上前慰問勞苦;有時應邀在田邊樹下與農夫一同吃飯,笑語歡如家人。

隨他來的幾個仆人,有的水土不服,染病而死;有的不堪困苦,不告而別。於成龍隻得自己動手做飯洗衣。周圍百姓見他如此辛勞清苦,十分過意不去,來到衙中問寒問暖,於成龍總是熱情接待。

於成龍在羅城當了七年縣令,縣境麵貌大變。因此,他不僅受到了百姓的愛戴,也得到了上司的器重。康熙六年,他升任四川合州知州。赴任時羅城百姓遮道呼號,追送數百裏。

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於成龍被擢任福建按察使,主管一省司法。去福建上任前,他囑人買了數百斤蘿卜放在船上。有的人不解地問他,蘿卜又不值錢,買這麼多幹什麼?他回答道:“沿途供饌,得賴此青黃不接的時候,以屑糠雜米野菜為粥。”即使有客人來了,也和他一同吃薄粥。他對客人說:“我這樣做,可留些餘米賑濟災民,如若上下都和我一樣行事,更多的災民會渡過難關,存活下來。”江南、江西的百姓因為於成龍自奉簡陋,每天隻吃青菜佐食,所以給他起了個外號“於青菜”,以示親切景仰。於成龍喜歡飲茶,考慮到茶價很貴,他不願意多破費,便以槐葉代茶。他讓仆人每天從衙門後麵的槐樹上采幾片葉子回來,一年下來,把那棵樹都快采禿了。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