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1 勤廉可以信友服民

名人導語

曆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

——李商隱《詠史》

本節要點

曾國藩的勤儉論;大司徒王良廉潔節儉;漢文帝節儉為群臣做榜樣;南朝皇帝清簡寡欲;唐太宗不肯為自己建宮殿;王安石計還藤床;於成龍“清官第一”; 雍正帝勤政,以治天下為己任。

故事案例

1.曾國藩的勤儉論

勤廉這兩個字看起來似乎很平淡、淺顯,實際上無論是被上司看中,還是讓朋友信任、讓百姓信服,都需要靠它。不具備這兩種品質,即使偶然被上司看中了,也不會長久重用;想得到同僚的敬重、百姓的愛戴,即使想僥幸有所得,也不可能。想做到廉,必須從儉字上下工夫。使役的人要少,官氣要輕,常常跟教官衙門一樣的規模。想要做到勤,要從清理積壓官司上下手。必須限定每天結清幾起官司,並把此作為自己每天的功課。

用兵久了則將士們易產生驕傲和懶惰的情緒,而一旦驕傲和懶惰了,打仗沒有不失敗的。勤則可以醫治懶惰,慎則可以醫治驕傲。在勤和慎這兩個字之前,還應該有一個誠字作為根本。要立誌把這件事弄清楚,辦踏實。隻要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鬼神也會躲避,這就是在於自己立誠。人的生性是直率,與武官相交往,尤其要講究直率。文官則大多有歪曲的心腸,不喜歡坦誠,因此往往與文官不能水乳交融。一定要去除自己心中那些曲折的想法,每件事都與人推心置腹,使武官和粗魯的人心裏坦然不疑,這就是與人交往時守誠。以誠為根本,以勤和慎為我所用,這樣才能避免大的挫折和失敗。

惟儉可以養廉,惟勤可以生明。此二語者是做好官的秘訣,即是做好人的命脈。隻有儉可以養廉,隻有勤可以帶來智慧。這兩句話是做好官的秘訣,也是做好人的關鍵。

習慣於勤勞,則神都會欽敬。人之常情,沒有不好逸惡勞的,不論貴賤、智愚、老少,都貪圖安逸,害怕勞苦,這是古今都相同的。人一天所穿的衣服,所吃的飯,與他一天所做的事,所出的力相稱,那麼旁人就會認可,鬼神就會讚同,認為他是自食其力了。至於種田的農民、織布的婦女,一年到頭勤勉辛勞,不過獲得幾石粟、幾尺布;而富貴人家,終年安逸享樂,一件事都不做,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綾羅綢緞,豢養很多奴才,高枕而眠,一呼百應,這是天下最不公平的事,鬼神都不會讚同,這能夠長久嗎?古代的聖明君主,賢德宰相,比如商湯通宵達旦地工作,周文王無暇吃飯,周公廢寢忘食,坐待天亮,時時以勤勞激勵自己。《無逸》這個篇章,推論到人若勤勞,便會長壽,人若安逸,便會天亡,這是屢試不爽的。為自己著想,則必須習練技藝,磨煉筋骨,遇到困惑,不斷地學習,不斷勉勵自己身體力行,居安思危。這樣,才會增加智慧,增長才幹。為天下著想,則必須自己忍受饑餓勞苦,隻要有一人沒有收獲,就應該當作是自己的罪過。大禹治水,曆盡辛勞,三過家門而不入;墨子摩頂放踵,為天下人謀福利;都是非常節儉,拯救百姓卻不辭困苦。所以荀子偏愛大禹、墨子的行為,這是因為他們勤勞的緣故。

自從軍興以來,往往見到有一技之長,能忍受艱難困苦的人,都能被人任用,得到當時人的稱讚。而那些沒有才能,也無一技之長,又不習慣勤勞的人,都被當時人所唾棄,最後饑寒交迫而死。因此,勤勞的人便會長壽,安逸的人就會夭折;勤勞,便有才能,就能為人所用;安逸,則無才能,就會被人拋棄。勤勞,便能普濟眾生,連神都會欽佩仰慕;安逸,則無任何價值,神鬼都不會保佑他。所以,君子若要成為人們和神都能信賴的人,最重要的就是要習慣於勤勞。

古代成就大事業的人,都是從小事情上克勤克儉開始的。百尺高的樓閣,起自平地;千丈長的絹帛,是一尺一寸累積起來的;一萬石的鍾,是一銖一兩地聚起來的。文王被稱為聖明,因為他常常整天為大事顧不上吃飯;周公為國事操勞,日夜不停,若有所得,則坐待天明;仲山甫時時刻刻都為國事不懈怠,他們如此勤勞,對什麼事會輕慢地對待呢?諸葛亮擔任宰相,隻要是需要擊杖之刑罪他都要親臨決斷,杜慧度處理政事,如同治理家族一般縝密;陶侃治事細密,即使像竹片木屑之類的東西,都儲存起來,以備萬一之用。朱熹稱從事學問西須一銖一寸地積累,其實從政也沒有不通過一銖一寸地積累而能成功的。秦始皇衡石量書,魏明帝親自從事尚書的工作,隋文帝為衛士遞飯,都被後世之人譏評,認為貴為天子,不應該親自辦理這些瑣碎的之事。我認為也許天子可以不親自辦理這些瑣碎之事,但作為大臣,則萬萬不可不親自來辦理。陳平不知錢穀,不知刑獄,這不是作為臣子應該效法的。做事是否成功,一定要以大家有目共睹為效驗。假如有車,一定能看到車軾;如果有衣服,一定能看到它舊的時候。作為博學的君子,一定能看到他滿屋子的著作,滿箱子抄錄的材料;作為實踐道德的君子,一定能看到容光煥發,並受他的信徒們的敬慕;如果一個人擅長政事,一定能看到他轄內的居民很高興,而不在他治轄範圍的人會很羨慕;假如一個擅長帶兵作戰,一定能看到他戰則勝,攻則克。如果不讓大家有目共睹的事情為效驗,而隻靠內心來臆測高下,就會崇尚虛浮而輕實際,崇尚玩空而輕勤勞,何晏、鄧揚這些人,造成一種風氣,心很高,腹中卻無才學,自高自大,看不起別人,無論大事小事,都一竅不通,親人和賢人,都拒之於千裏之外。想這樣就成就大業,不也太荒謬了嗎?

練兵之道,必須是官兵晝夜苦練,才能越來越熟練,就像母雞孵小雞,火爐煉金丹一樣,一刻也不能停歇。

天下的事情,沒有不經過艱難困苦,卻能壯大、長久的。所有的弊端,都是從懶惰產生的。懶惰,就會弛緩,弛緩,治人就不嚴,處事就不迅速,一個地方弛緩,就會處處懶惰。

治軍之道,以勤為先。身勤則強,逸則病;家勤則興,懶則衰;國勤則治,怠則亂;軍勤則勝,惰則敗。惰者暮氣也,常常提氣朝氣為要。

治軍的方法,首先是要勤。身體勤勞,就會健康,貪圖安逸則會生病;全家勤勞則家業興盛,懶惰則衰敗;全國勤勞則天下大治,懈怠便會大亂;全軍勤勞則獲勝利,懶惰便會失敗。懶惰,就是沉沉的暮氣,應當常常以鼓舞軍隊的朝氣為重要任務。

治軍以勤字為先,由閱曆知其不可易。未有平日不早起,而臨敵忽能早起者;未有平日不習勞,而臨敵忽能習勞者;未有平日不能忍饑耐寒,而臨敵忽能忍饑耐寒者。吾輩當供習勤勞,始之以愧厲,繼之以痛懲。

治軍以勤字為先,從我的經曆中就可以證明這是不變的真理。沒有平時不早起,而臨敵時忽然能早起的人;沒有平時不習慣勞苦,而臨敵時忽能習慣勞苦的人;沒有平時不能忍饑耐寒,而臨敵時忽然能夠忍饑耐寒的人。我們都應當習慣勤勞,開始時要使人有慚愧之心並惕厲,繼之以痛加懲戒。

自古以來的聖賢豪傑、文人才士,他們的誌向不同,但豁達光明的心胸卻大致一樣。我們既然辦理軍務,就是處在功利場中,應當時時勤勞,就如農民忙於農事,商人去追求利益,劃船的人下河灘,白天工作,晚上琢磨,以追求成功。而處理具體事務以外,應輔之以衝和的氣象,這兩者同時並進,那麼勤勞中輔以恬淡,這是最有意味的。

用兵最忌的是驕和惰,這兩個字對做人造成的危害也最大,作為挽救危局的英雄,應該把習於勞苦作為首要任務。

帶兵之道,廉、明、勤這三個字,缺一不可。廉潔了,就不會貪圖銀錢,士兵們自然心服;見識高明,就不會混淆是非,實施賞罰也會公道;勤勞則軍務整肅,下麵的士兵自然不敢懶惰誤事。這三個字中,明不能強求,廉和勤則是可以靠個人努力而達到的。

將官的職位越高,責任也越大,必須常常牢記勤、恕、廉、明這四個字。勤於處事,寬於待人,以廉明服眾,聰明應對,這四個字兼備了,既可成名將,也可成好官,無論是文官武官,大官小官,隻要具備這四個字,就什麼地方都能行得通。勤、恕、廉這三個字,每個人通過努力都可以做到,隻是明字學起來不太容易,必須對每件事都精細考察,多看,多做,多問,多想,才能漸漸具備這個明字。所以,想要達到明的訣竅,仍然離不開個勤字。作為將領須立誌成名,在這四個字中就必須特別注重這個勤字,千萬要記住不忘。

勤、廉二字,看似老生常談,可是古往今來,又有多少人真正做到了?所以曾國藩的《挺經》中強調勤廉,是因為它是一切事業成功的前提和基礎。曆史上,凡是真正做到勤廉的人,往往受到人們的尊敬和推崇。

2.大司徒王良廉潔節儉

據史載,公元30年,王良任大司徒司直,廉潔節儉。他家在東海郡,入京師做官後,也沒有把妻子、孩子接到官府,家中仍用布被瓦器。一次司徒史鮑恢到東海辦事,順便探問王良的家屬。王良的妻子身穿布裙光著腳扛著柴禾,剛剛從田裏回來。鮑恢告訴他:“我是司徒史,特意來看司徒夫人是否要帶書信,想見見夫人。”王良妻說:“我就是。辛苦你了,沒有什麼書信要帶。”鮑恢立即下拜,歎息著離開。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