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 忍(2)(3 / 3)

曾國藩立身平常實在,不追求標新立異。嚴格遵守而且堅持長久的一是“不騙人”,二是“不晚起”。向朝廷上呈的奏折報告,同僚屬下的谘文信件,親友的來信,從來沒有欺騙掩飾的。即使是外麵的巡撫,遠方的人,內部控製的降將,交往都是開誠布公,言辭實在。無論在軍隊還是在官場,曾國藩從沒有過一絲懈怠。即使刮風下雨,患病憂鬱的時候,一般都是雞叫時就起床,夜裏才安歇,數十年如一日。晚年不吃珍貴的藥,沒有臥床的習慣。以前在兩江總督任上,商討研究文書,條理清晰縝密。沒有一份章程不是他親自製訂的,批文都是他親自圈點的。隻是偶爾患心髒病的時候,不能多見幕僚部屬。

再任兩江總督、坐鎮東南後,自己說稍微休息就會怠懈安逸,負疚感越來越重。公餘時間無客不見,見麵就全麵廣泛地谘詢並聽取建議,殷勤克盡職守。對於同僚部屬的賢能與否,事情的原因,沒有一件不默識在心中,人們都佩服他老年學習思考的勤奮。

曾國藩做事有恒,尤能忍常人所不能忍,他曾對好友劉蓉說:“所至齟齬,百不遂誌。今計日且死矣,君他日誌墓,如不為我一鳴此屈,泉下不瞑目也。”悲觀心情,不僅由戰場上的挫折、困難造成(困滯祁門時曾國藩曾備好遺囑:“行軍本非餘所長,兵貴奇而餘太平,兵貴詐而餘太直,豈能辦此滔天之賊。即前次屢有克捷,已為僥幸,出於非望矣。爾等長大之後,切不可涉曆兵間,此事難於見功,易於造孽,尤易於貽萬世口實。餘久處行間,日日如坐針氈。”)那隻是一方麵,另一方麵,悲觀則來自其行為取向與末代王朝體製、風氣、慣例的衝突,衝突雖有限,卻足以令其患得患失。

無論在多麼困難的情況下,曾國藩都是憑借著他過人的意誌,以“屢敗屢戰”的堅忍精神,終於獲得了成功。

智慧點評

人生有很多事,需要忍。人生有很多話,需要忍。人生有很多氣,需要忍。人生有很多苦,需要忍。人生有很多欲,需要忍。人生有很多情,需要忍。忍是一種眼光,忍是一種胸懷,忍是一種領悟,忍是一種人生的技巧,忍是一種規則的智慧。

No.12男人要有倔強之氣

名人導語

一朝開始便永遠能夠將事業續繼下去的人是幸福的。

——赫爾克

本節要點

男兒自立,必有倔強之氣;曾國藩的“倔強”表現。

故事案例

1.男兒自立,必有倔強之氣

人人都想爭強,因為都有血氣。但遇到碰撞,有人立即脆弱成一灘泥,望天長歎,淚水與鼻涕攪和在一起。曾公終生的信條是:“男兒自立,必有倔強之氣。”

成功是一種較量。曾國藩的個性,就意誌方麵來講,是很堅強倔強的。

曾國藩的個性,就其發展來看,與其年齡的增長也大有關係,早年時期,舉止行為非常活潑,而且態度樂觀,但也不免有點輕浮,大概是和多血質有關。到了京城以後,學習宋時理學,言行舉止,都規規矩矩,感情上雖然沉靜沒有變化,但理智異常豐富,大概和神經質(憂鬱質)有點相近。

統率軍隊之後,意誌變得堅強起來,態度沉著冷靜,雖然屢次遭到挫敗,但仍能本著“屢敗屢戰”的精神,始終如一地戰鬥,這一時期的個性,又與膽汁質相似。

到了晚年,經曆了許多憂患挫折,對世上的事情,也看得很清楚,因而一舉一動都權衡利害,深思熟慮,即使因為過於謹慎小心而受人非難,也在所不惜,這又與粘液質極為相近。一般認為,才子的氣質是多血質,學者的氣質是憂鬱質,豪傑英雄多是膽汁質,依曾國藩的生平來看,也覺得差不多是這樣的。

曾國藩年輕的時候,愛好詩文,行為浪漫,自然就是風度翩翩的才子。後來專心研究義理,講究個人修養,思想謹慎,自然又是一個道貌岸然的學者。曾國藩的個性發展,都是靠勤奮、踏實、觀察、學習而實現的。他戒矯揉是真知人生大道理。

人人都想爭強,因為都有血氣。但遇到碰撞,有人立即脆弱成一灘泥,望天長歎,淚水與鼻涕攪和在一起。曾公終生的信條是:“男兒自立,必有倔強之氣。”

曾國藩曾經豪邁地說過:“故男兒自立,必有倔強之氣。”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從曾國藩的詩文和軍事生涯中都可以看出他意誌堅強,並非懦弱之輩。他的詩文,很少有意味平淡之作,而多豪言壯語,雄奇之氣溢於筆端,堅強的性格躍然紙上,如他30多歲做京官時作的一首詩:

去年此際賦長征,豪氣思屠大海鯨。湖上更邀月飲,天邊萬嶺挾舟行。竟將雲夢吞如芥,未信君山鏟不平。偏是東皇來去易,又吹草綠滿蓬瀛。

就是在寫字這件小事上,也可看出曾氏的性格特點。他不喜歡纖弱陰柔的字,而喜歡強勁陽剛的字。他說:“杜陵言‘書貴瘦硬’,乃千古不刊之論。”字體硬而瘦,正是陽剛風格的一種表現,俗話說:字如其人。寫字雖是小事,卻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性格。有些善於識才的人權憑一個人的字,就可看出一個大概。

鹹豐元年四月二十六日(1851年5月26日),曾國藩在連上4篇奏折,備受皇上嘉許之後,又上《敬呈聖德三端,預防流弊疏》,這是一篇那個時代的錚錚直言、擲地有聲的好文章。文章在對鹹豐帝歌功頌德一番之後,十分尖銳地指出了鹹豐帝可能出現的自矜才智、拒諫飾非的卑劣心態,以及朝廷可能麵臨的嚴峻政治形勢。

在“伴君如伴虎”的時代,上這種捋虎須的奏折,實在是耿直得可以,堅強得可以。這篇奏折被以“求言”裝飾門麵的鹹豐帝披覽後,龍顏震怒,“摔其折於地”,並且“召見軍機大臣,欲罪之”,幸有曾氏的恩師季芝昌等人求情。季說:“此臣門生,素愚戇,惟皇上寬而宥之。”鹹豐帝才稍稍息怒。

在軍事上,與太平天國作戰的初期,屢戰屢敗,多次瀕臨絕境,用曾氏自己的話說是“屢敗屢戰”,他以其堅強的意誌,頑強的作風,走過了一個又一個的險灘,頑強地纏住對手不放,最後競取得了徹底的勝利。蔡鍔說,曾國藩“出身詞林,於兵事一端,素未夢見,而其所供之役,所畢之功,比之古今名將,毫不遜色”,做到了“武功燦爛,澤被海內”,毛澤東在早年也佩服曾,說:“餘於近人,獨服曾文正……觀其收拾洪楊之役而完美無缺。使今人易其位,其能如此乎?”曾氏以一書生帶兵,取得輝煌的成就,其剛強的性格、堅強的意誌,起了很大的作用。

2.曾國藩的“倔強”表現

下麵細細體味一下曾國藩的“倔強”是怎樣表現出來的:

曾國藩無時無處不在強調這內經中的明強大法,同治二年(1863)七月一日,在給他弟弟曾國荃的信中寫道:

強字本是美德,我以前寄給你的信也講“明強”二字斷不可少。但是強字必須從明字做出,然後始終不屈不撓。如果對事情全不了解,一味蠻橫,等到別人用正確的道理進行駁斥,並用事情的實際後果來驗證,這時再俯首服輸,前倨後恭,這就是京師講的瞎鬧。我也並不是不要強,隻是因為見聞太少,看事不明不透,所以不敢輕於要強。再者,我們正處在鼎盛的時候,屬員在外,氣焰囂張,言語放肆,往往令人難以接近。我們如果一味強勁,不稍稍收斂抑製,那麼屬員仆從就會不鬧出大禍不止。

明強就是敢爭,當一種判斷確定後,曾國藩從不遷就他人的意見,有主見,敢鬥爭。

智慧點評

曾國藩提倡自強、倔強,這都是大丈夫立世所必不可缺的。值得引人注意的,則是曾國藩在此自強、倔強的基礎上提出了明強的概念。明強的意思,不外乎既要自強,又不能盲目自強;既要超過別人,又要注意一定的條件和場合。

No.13人生就是忍受與等待

名人導語

所有堅韌不拔的努力遲早會取得報酬的。

——安格爾

本節要點

忍是一種寬大的胸襟;小不忍則亂大謀。

故事案例

1.忍是一種寬大的胸襟

小不忍則亂大謀,忍的最要緊處就是要忍得住,所以忍就是要有一種寬大的胸襟與器量。它以退為進,並以此預示後來的成敗,這也就成了弱者與強者的一種區別了。

人生就是忍受與等待。忍受現時痛苦與壓抑,等待機緣到來實現理想與目的。

通常暴躁的人難隱忍,性急的人不安於等待,常常由於這種天生的脾氣把事情弄糟了。論其原因,天生的脾氣難以壓抑是一回事,但多少有些不明於世事也是一個方麵。常言道:事理通達,心平氣和。真正做到這樣,在人生不利的時候能忍受、等待、不急不躁,既是明白人,也是追求事業成功的意誌力表現,當然也是學會的好脾氣。

大凡一個有抱負,有才華的人,要實現自己的目標,在無所作為的時候,總是忍受等待的煎熬。三國時期曹操的死對頭劉備,是一個會忍、會等待的人。走投無路的時候,他到曹操門下棲身,正好,曹操便死死地監視他,劉備心裏明白,便也裝著胸無大誌。曹操給他右將軍的官兒,他也喜咪咪接受。沒事做他也不找事,就在公館裏種菜園。

關羽、張飛天天急得團團轉,籠中鳥,池中魚,什麼時候能脫身呢?劉備叫他們莫急。急則自投羅網,曹操早就準備收拾他們,隻是沒瞅著下手處。就這樣,劉備耐心等待機會,甚至曹操和他麵對麵飲酒,說“天下英雄就隻有你我二人”時,劉備嚇得筷子都掉到地上並說他怕打雷。一個大男人連打雷都怕,還能成大事嗎?劉備騙過了曹操,忍受,等待,終於得到領兵進攻呂布的任務。從此,便是鳥飛藍天,龍奔大海了。

所以,在處世中,沒有等待就沒有成功。

2.小不忍則亂大謀

劉備對曹操的忍受,這一事例本身就有小不忍則亂大謀的意義,不過我們剛才隻是談一種人生態度,但小不忍則亂大謀強調的是一種謀略。小不忍則亂大謀最著名的例子莫過於春秋戰國時的三位英雄所作所為。一是勾踐臥薪嚐膽,一是孫臏裝瘋,再就是範雎裝死。

首先是勾踐,他忍受屈辱的故事,使他成為中國曆史上忍辱發憤的代名詞。作為越國君王,隻要利於恢複他已經滅亡的國家,他什麼屈辱都能忍受,什麼苦都能吃。在這裏人不能不為自己同類的意誌力驚歎。他心甘情願地給吳王夫差當奴仆,這或者一般落難英雄能做到,但給生病的吳王嚐大便,這就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而尤其是英雄人物,寧死不辱。

人爭強好勝也就是爭一口氣麼。給敵人嚐大便,將來即便反敗為勝,在敵人麵前,還有何威風可逞?但勾踐似乎不考慮這些,對他來說惟有成功才是實實在在的。

因此,當他騙得吳王的信任,獲得自由,回越國後仍能一如既往地忍受吳國強給他與越國的屈辱,他決不因為稍有自由與權力就張狂起來。他甚至讓自己睡在柴草上,在屋梁上吊一個豬膽,天天不斷地品嚐,以此深思人生事業的艱難。也真是皇天不負有心人,不到10年工夫他就報仇雪恨了。他成功了,他小不忍則亂大謀的故事給曆史與後人無窮思考。

再就是孫臏與範雎。孫臏的忍,在於裝瘋,不惜吃豬糞以蒙哄龐涓,從而躲過大難,逃到齊國,最後打敗龐涓,使龐涓自殺身亡。範雎原本是魏國大夫須賈的門客。他和須賈一起出使齊國。齊襄王在接見中發現範雎很有才幹,就背地裏派人去找範雎勸他留在齊國做事,範雎謝絕了。後來為了這事,須賈懷疑範雎私通齊國,就向魏國丞相魏齊告狀,說範雎私通外國。魏齊就將範雎嚴刑拷打,沒氣了,魏齊就叫人用破席把範雎裹起來,扔在廁所裏。範雎其實隻是暈過去了。

夜裏醒來,買通看守士兵逃回家,養好傷又改名張祿逃到秦國。他向秦昭襄王獻“遠交近攻”之計,並當上了秦國丞相。使秦國更加強大,並把魏國作為主要進攻目標。

如果孫臏和範雎遇事不能伸屈也許早就沒命了,也就無從說起日後功成名就與報仇雪恨。不過孫臏和範雎的忍與勾踐的忍比較起來,實在是小巫見大巫了。然而三個人都是一個忍字為謀,無謀即無忍。謀之必要,忍亦不可避免。

匹夫見辱,拔劍而起,這是導致失敗的根源,它表現了人的器量窄小。

小不忍則亂大謀,忍的最要緊處就是要忍得住,所以忍就是要有一種寬大的胸襟與器量。它以退為進,並以此預示後來的成敗,這也就成了弱者與強者的一種區別了。所以忍也絕不意味著隻咽氣不吐出來。所謂吐出來,如越王勾踐等那樣,是一種吐法。當然平常人們忍一時之氣,則常常要時間和事實來作回答,這也是一種吐法。總之,要做到忍得下,看得透,就要宰相肚裏能撐船。

可以講講曹操對禰衡的態度,這故事叫“擊鼓罵曹”。禰衡罵曹操,以及他所有對曹操的作法,乃至對東漢末年各地軍閥的看法,有他的道理,其人品、才能在當時都是第一流的。但曹操麵對禰衡放肆的羞辱,為了顧全大局,把所有受到的侮辱都咽下去了,也確實表現了宰相肚裏能撐船的雅量。

當時的情景,兩人較勁的起因其實很簡單。曹操請禰衡,實際想讓他做個軍務秘書長,動機挺好。但請人家來曹操不請人家坐,就傷害了禰衡。接著禰衡就挖苦曹操手下無能人,並自誇才能。曹操大權在握,就要禰衡給他擊鼓,以此羞辱禰衡,禰衡也不拒絕。擊鼓應換新衣,按規定儀式進行,可禰衡隻穿隨身衣服。盡管這樣,禰衡到底是才子,他擊了一曲《漁陽三》,讓在座的人感動得掉淚。曹操手下的人堅持要禰衡換衣,禰衡卻幹脆裸體擊鼓,以此辱罵曹操是國賊。

此時一片喊殺聲,但曹操很冷靜,他容忍了禰衡,他不能因殺一個手無寸鐵的禰衡,背上忌才害賢的罪名,使天下人才對他望而卻步。如果說這時曹操明智,倒不如說他度量大更難得。他給禰衡派了一個差,去勸說荊州劉表前來投降,並派他手下重要謀士苟或給禰衡送行。這一係列的事情曹操都作得很好。

事實上,無論何種人物為人做事胸襟寬闊都是必要的,所謂容人無量。而對於領袖人物尤其如此。由此,也可以得到一種結論:成大事者尤其要忍。

智慧點評

忍耐是一帖利於所有痛苦的膏藥。忍耐和堅持是痛苦的,但它逐漸給你帶來好處。忍耐可以避免糾紛,使社會變得更加和睦。要是你無法避免,那你的職責就是忍受,如果你命運裏注定需要忍受,那麼說自己不能忍受就是犯傻。耐心是一切聰明才智的基礎。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