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3 帶兵之道,勤恕廉明(1 / 1)

g�w�p�名人導語

善用兵者,不以短擊長,而以長擊短。

——司馬遷(漢)

本節要點

帶兵的人要有治兵之道;有關將德的論述。

故事案例

1.帶兵的人要有治兵之道

曾國藩認為,帶兵的人,第一要有治理百姓的才能,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急於求得名利,第四要不怕辛苦。治兵的才能,不外乎公明勤這三個方麵,如果辦事不公正,賞罰不明,士兵就不會心悅誠服;如果不勤於職責,軍營裏的大小事務便會堆積,難以處理。所以,最重要的就是要公正、勤快。

不怕死,與敵人對陣時,才會身先士卒,士兵也才能為你所用。這是第二重要的方麵。帶兵之人,如果是為了自己的名利,那麼保舉功勞時稍不及時,官場稍不如意,便有怨恨之心,與同僚比薪水高低,與士卒斤斤計較,這是較下等的帶兵之人。如果身體不健康,稍有操勞,便精神疲憊。稍有過度,就精疲力竭。這是更下等的。

四者似過於求備,而苟闕其一,則萬不可以帶兵。故吾謂帶兵之人,須智深勇沉之士,文經線緯之才。數月以來,夢想以求之,焚香以禱之,蓋無須臾或忘諸懷。大抵有忠義血性,則四者相從以俱至,無忠義血性,則貌似四者,終不可恃。

帶兵之道,勤恕廉明,缺一不可。

上麵所說的四個條件,看來似乎過於求全責備,但如果缺其中的一條,便千萬不能讓他帶兵。我認為帶兵的人,必須是智勇兼備的有文韜武略的人。幾個月來,我不僅夢中在尋求,還焚香禱告,沒有一刻忘懷。大概一個人有了忠義血性,四個條件就都能夠具備。沒有忠義血性,即使表麵上看來已具備了這四個條件,最終仍是不可依賴的。帶兵的道理,勤、恕、廉、明這四個方麵,缺一不可。

2.有關將德的論述

對曾國藩關於將德的論述,蔡鍔有這樣的評價:

古人論將有五德,曰:智信仁勇嚴。取義至精,責望至嚴。西人之論將,輒曰:“天才”。析而言之,則曰天所特賦之智與勇。而曾胡兩公之所同倡者,則以為將之道,以良心血性為前提,尤為扼要探本之論,亦即現身之說法。成同之際,粵寇躁躪十餘省,東南半壁,淪陷殆盡,兩公均一介書生,出身詞林,一清宦,一僚吏,其於兵事一端,素未夢見,所供之役、所事之事,莫不與兵事背道而馳。乃為良心血性二者所驅使,遂使其發展於絕頂,武功爛然,澤被海內。按其功事言論,足與古今名將相頡頏,而毫無遜色。

意思是:古人認為為將須有五德,即智、信、仁、勇、嚴。說得非常精要,要求非常之高。而西方人論將,往往說“天才”,意思是上天特別賦與的智慧和勇敢。而曾國藩、胡林翼都主張為將的人要以良心與血性為前提,可謂抓住了為將之道的根本,同時也是他們現身說法。鹹豐、同治之際,太平天國的軍隊攻陷了十多個省,東南的半壁江山,幾乎都被占領了。他們本是一介書生,都是翰林出身,一個是清宦,一個是僚吏,對於統兵打仗,他們連做夢都沒有想過。他們平時所幹的事,也與行軍打仗沒有絲毫關係。隻是有良心血性,才使他們的才幹發揮得淋漓盡致,軍功卓著,恩澤全國。他們的功勳、行事、言論,足可與古今的名將相媲美,而且毫不遜色。

這難道不是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嗎?假如他們二人的良心血性,與一般人並無二致,那麼,他們最多也不過做一名顯赫的官員,或者做一個小有名氣的作家,隨歲月的流逝而湮滅,如何能夠從軍隊中奮起,平定國難,建立曠世奇功呢?

智慧點評

曾國藩愛兵如愛子,關心他們的衣食住行,關心他們的疾苦,用自己的真誠之心去對待自己的部下、對待自己的士兵,從而得到了士兵們的真心擁戴,士兵們在戰場上拚死殺敵,以報答將領的知遇之恩。在他的帶領下,湘軍內部逐漸形成一種親和、團結、勇毅的氛圍,戰場上同仇敵愾,氣勢浩蕩,死生相顧。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