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04 人才有培養之方(2 / 2)

曾國藩很講究修身養性,規定了“日課”,其中包括吃飯有定時,雖在戰爭時期也不例外。而且,按曾國藩的規定,每頓飯都必須等幕僚到齊方才開始,差一個人也不能動筷子。曾國藩、李鴻章,一是湘人,一是皖人,習慣頗有不同。曾國藩每天天剛亮就要吃早餐,李鴻章則不然。以其不慣拘束的文人習氣,而且又出身富豪之家,對這樣嚴格的生活習慣很不適應,每天的一頓早餐實在成了他沉重的負擔。

一天,他假稱頭疼,沒有起床。曾國藩派弁兵去請他吃早飯,他還是不肯起來。之後,曾國藩又接二連三地派人去催他。李鴻章沒有料到這點小事竟讓曾國藩動了肝火,便慌忙披上衣服,匆匆趕到大營。他一入座,曾國藩就下令開飯。吃飯時,大家一言不發。飯後,曾國藩把筷子一扔,板起麵孔對李鴻章一字一頓地說:

“少荃,你既然到了我的幕下,我告訴你一句話:我這裏所崇尚的就是一個‘誠’字。”說完,拂袖而去。

李鴻章何曾領受過當眾被訓斥的滋味?心中直是打顫。從此,李鴻章在曾國藩麵前更加小心謹慎了。李鴻章素有文才,曾國藩就讓他掌管文書事務,以後又讓他幫著批閱下屬公文,撰擬奏折、書牘。李鴻章將這些事務處理得井井有條,甚為得體,深得曾國藩賞識。幾個月之後,曾國藩又換了一副麵孔,當眾誇獎他:

“少荃天資聰明,文才出眾,辦理公牘事務最適合,所有文稿都超過了別人,將來一定大有作為。‘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也許你要超過我的,好自為之吧。”

這一貶一褒,自然有曾國藩的意圖。而作為學生的李鴻章,對這位比他大十二歲的老師也真是佩服得五體投地。

李鴻章在未入曾幕之前,曾先後隨團練大臣呂賢基及安徽巡撫福濟,此二人既非戡亂之才,對於領兵作戰更是缺乏經驗,李鴻章在他們手下帶兵及處幕,自然沒有本領可學。曾國藩所以能在舉世滔滔之中產生砥柱中流的作用,就是因為他能以子弟兵的方法訓練湘軍,使他們成為一支能征善戰的隊伍,而他自己所擬訂的通告全局、十道分進、對太平天國展開全麵防堵圍剿的戰略方針又極為正確,因此方能使他在對太平天國的戰爭中掌握主動,著著進逼,終於使太平天國政權完全傾覆。假如曾國藩也像當時一班督撫大帥那樣不能高瞻遠矚,那麼,曾國藩不免也會像向榮、和春、勝保、福濟等人一樣碌碌無成,李鴻章也決不能從曾國藩那裏學到卓越的打仗要領。曾國藩死後,李鴻章作聯挽之,說:

師事近三十年,薪盡火傳,築室忝為門生長;

威名震九萬裏,內安外攘,曠世難逢天下才。

此聯的上半,充分道出了李鴻章師從曾國藩而盡得其軍事政治才能的事實。

另外,同治十年七月初三,曾國藩還在一折奏稿中,疏議大清每年選派十三四歲至二十歲的人三十名到美國等西方國家留學,十五年後學成回國,目的是使西方擅長的技術,中國人能夠掌握,之後就可以漸漸謀圖自強。留學生去前要考試,在讀期間不準加入外國籍,逗留國外,或者私自另謀職業,學成後聽候派用,委以重任。以二十年計算,約需庫銀一百二十萬兩。留學一事,雖是丁汝昌動議,李鴻章也多次來信與曾國藩商議,但他們兩人都不及曾國藩德高望重,所以真正促成留學一事的人應該說是曾國藩。

智慧點評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人隻有積極投身到火熱的社會實踐中去,才能在艱苦的環境中磨煉意誌,在複雜的環境中增長才幹,在大風大浪中鍛煉成才。“宰相起於州郡,猛將發於卒伍”。自古治國安邦的人才都是在基層實踐中鍛煉成長起來的。不經過實踐鍛煉,難以成大器。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