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04 人才有培養之方(1 / 2)

名人導語

形成天才的決定因素應該是勤奮。……有幾分勤學苦練是成正比例的。

——郭沫若

本節要點

人才是鍛煉出來的;曾國藩提出人才以陶冶而成。

故事案例

1.人才是鍛煉出來的

今日所當講求,尤在用人一端。人材有轉移之道,有培養之方,有考察之法。人材以陶冶而成,不可眼孔太高,動謂無人可用。

今天應當講究的尤其是在用人。人才有潛移默化的方法,有培養之途,也有考察的方法。人才是鍛煉出來的,不要眼光太高,動輒就說沒有可用的人才。

天下無現成之人才,亦無生知之卓識,大抵皆由勉強磨煉而出耳。《淮南子》曰:“功可強成,名可強立。”董子日:“強勉學問,則聞見博;強勉行道,則德日選。”《中庸》所謂“人一己百,人十己千”,即強勉功夫也。今世人皆思見用於世,而乏才用之具。誠能考信於載籍,問途於已經,苦思以求其通,躬行以試其效,勉之又勉,則識可漸通,才亦漸立。才識足以濟世,何患世莫己知哉?

天下沒有現成的人才,也沒有生來就具有遠見卓識的人。人才大多都是在艱難困苦中努力磨煉出來的。《淮南子》說:“功勞可通過努力來建立,名聲可通過努力來獲取。”董仲舒說:“努力地做學問,知識就會廣博;努力按理行事,道德修養會天天進步。”《中庸》裏所說的“別人花一分功夫,你要花上百分,別人花十分功夫,你要花上千分”的話,就是要人多努力付出。現在的人都企盼為世所用,卻缺乏拯救社會的才略。如果真正能從古代典籍中加以考證,再向那些過來之人學習,苦苦思索以求貫通,並親身去實踐,以驗證其效果,不斷努力,那麼就可以慢慢通達識變,才識就逐漸地培養起來了。才識若是能有益於社會,怎麼還會擔心世上的人不知道你呢?

2.曾國藩提出人才以陶冶而成

曆來人們提到人才,更多地是考慮如何去發現人才、重用人才,曾國藩則明確提出人才由陶冶而成的主張,這實在是發人深省的。

在人才的培養和陶冶方麵,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曾國藩對李鴻章的培養和關於派遣出國留學人員之事。

鹹豐十一年,曾國藩的湘軍攻陷了九江,這對李鴻章來說,真是一劑強烈的興奮劑。倒不是因為湘軍的這點勝利對他有多少鼓舞,而是因為湘軍統帥曾國藩同他有師生關係。他認為一旦投奔湘軍,曾國藩一定會另眼相看,予以重用。於是,李鴻章離開了鎮江,晝伏夜行,抄小路,避村舍,繞過太平軍的營地,趕往九江的湘軍行營,投奔了曾國藩。

然而,事情並不像李鴻章預料的那麼稱心如意。他滿懷希望地趕到九江,但曾國藩卻借口軍務太忙,沒有相見。李鴻章以為他隻是一時忙碌,幾天之內定可召見,誰知在旅舍中閑住了一個月,競沒得到任何消息。他心急火燎,如同熱鍋上的螞蟻。李鴻章得知曾國藩幕府中的陳鼐,是道光丁未科進士,與他有“同年”之誼,也住過翰林院庶吉士,又算是同僚,就請陳去試探曾國藩的意圖。

李鴻章既是曾國藩的得意門生,曾國藩何以對他如此冷落?這實在令人費解。就連陳鼐也不明所以,便對曾國藩說:“少荃與老師有門牆之誼,往昔相處,老師對他甚為器重。現在,他願意借助老師的力量,在老師門下得到磨練,老師何以拒之千裏?”

曾國藩冷冷地回答說:“少荃是翰林,了不起啊!誌大才高。我這裏呢,局麵還沒打開,恐怕他這樣的艨艟巨艦,不是我這裏的潺潺溪流所能容納的。”陳鼐為李鴻章辯解說:“這些年,少荃經曆了許多挫折和磨難,已不同於往年少年意氣了。老師不妨收留他,讓他試一試。”

曾國藩會意地點了點頭。就這樣,李鴻章於鹹豐八年(公元1858年)進了曾國藩幕府。其實,曾國藩並不是不願接納李鴻章,而是看李鴻章心地高傲,想打一打他的銳氣,磨圓他的棱角。這大概就是曾國藩這位道學先生培養學生的一番苦心吧。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