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t人事決策——人才決定企業命運(1 / 3)

德魯克認為,人事決策是最根本的管理,其核心是如何選人、如何用人。人事決策是管理中最關鍵的活動。人事決策必須堅持基本的原則,要量才錄用,要舍得花時間進行人事決策。管理者要運用各種手段吸引並留住所需要的人才,要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需要,管理好知識型員工,尊重每一位下屬。管理者要通過各種方式讓下屬熱愛自己的工作,並使下屬具備“管理者態度”。

人事決策是最根本的管理

知識經濟時代,人是企業最重要的資產,也是企業可持續發展最核心的生產力。鬆下幸之助認為,企業經營的基礎是人,“要造物先造人”。如果企業缺少人才,企業就沒有希望可言。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中,人才決定企業命運。因此,在一個組織中,任何決策都不會比人事決策更重要。德魯克認為,人事決策是最根本的管理,因為人決定了企業的績效能力,沒有一個企業能比它的員工做得更好。人所產生的成果決定了整個企業的績效。

一個企業要具備非常高的績效能力,就必須作好有關人的各項決定。這些決定包括崗位安排、工資報酬、職位升降和解雇等。有關人的各項決定將向企業中的每一個成員表明管理層真正需要的、重視的、獎勵的是什麼。人事決策是涉及人的決策,不僅會影響到作決策的某些人或某個團隊,還會影響到所有的經理和管理者。人事決策水平的高低不僅決定了企業能否有序運轉,而且也決定了它存在的使命、價值觀以及目標的實現。

“選好一個廠長,就會搞好一個廠;選錯一個廠長,就會搞垮一個廠。”這既是常識,又是現實。然而正是這種常識和現實,使國內的很多企業家不敢分權授權,也使企業很難聚集到所需要的人才,他們甚至隻相信自己的親信和“嫡係部隊”。企業家的思維局限在這種層麵上,企業如何能做大做強呢?還有人認為:“找到可用的人實在太難”,“有能力而不忠誠,我不敢用”。說到底,人事決策解決的是組織的用人問題。而在用人問題上,絕不是簡單的分權授權問題,也絕不隻是人的能力和忠誠問題。

(1)人事決策是最根本的管理,其核心是如何選人、如何用人。要想用人,首先要重視人,要有愛才如命、求賢若渴的用人思想。

20世紀30年代中期,美國福特公司的一台電機發生故障。公司所有的技術人員都未能修好,隻好從別的公司請來一位名叫斯坦門茨的專家。他在電機房躺了3天,聽了3天,然後要了一架梯子,仔細觀察了一番。最後他在電機的某一部位用粉筆畫了一道線,並寫了一行字:“此處線圈多了16圈。”結果,把這16圈線拆除後,電機馬上運轉正常。福特很欣賞斯坦門茨的技藝,並希望他能到福特公司效力,但卻遭到了斯坦門茨的拒絕。他說:“我所在的公司對我很好,我不能見利忘義。”福特說:“那我把你所在的公司都買過來。”最後,福特用3000萬元買下了斯坦門茨所在的公司。

美國有一家公司,新主管在上任之前,老板總會先送給他們一個木質的俄羅斯套娃木偶玩具。這種玩具是由10個套娃組成,越往裏層套娃越小。當打開到最底層的套娃時,隻見裏麵留有一張紙條,上麵寫道:“如果我們每個人都雇傭能力不如自己的人,那麼我們的公司就會很快變成侏儒公司。但是,如果我們每個人都雇傭能力超過自己的人,那我們的公司就會變成巨人公司。”言下之意是作為管理者,必須重視人才,而不能壓製人才,要把重視人才作為第一重要工作。

(2)企業要用人,就必然要選人,要招聘人。然而很多進行人事決策的管理者並不真正懂得選人。很多人都自認為自己是優秀的管理者,當管理者以此為前提選人時,就可能犯嚴重的錯誤。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必然明白,自己不是別人的評判者,不能憑自己的直覺和感悟來雇傭員工,必須建立一套考察和測試程序來選人。每個管理者都要清楚,個人的能力總是有限的,不能僅僅依靠個人的閱曆和見識來評判人才。因為每個人的行事方式和思維習慣都有局限性,我們固有的慣性思維容易對人形成成見,所以,選擇符合你“口味”的人,可能恰恰就是一種錯誤決定。在選人上,必須采取謹慎、認真而又細致的態度。

(3)用人要用到位,要有利於提高企業的績效,因此,必須提高人事決策的有效性。德魯克多次強調,不能把有效和有效率混淆,有效強調的是結果,而有效率重視的是效率。對於企業的人事決策來說,效率並不重要,能不能有成果才是最迫切的。

國內很多企業在選人用人方麵需要汲取經驗教訓。海爾集團管理團隊很年輕,平均隻有26歲,但海爾集團在用人的過程中,卻很少出現大的失誤。海爾集團有自己一套選人、用人方法和標準,在海爾集團擔大梁的也並不都是名牌高校的高才生。太陽神集團喜歡用名牌大學的高才生,從高校到高位,但這卻是太陽神發展走彎路的一個重要原因。可見,用人不在於形式,而在於成果,在於有效性。

管理忠告:人事決策是最根本的管理,因為人決定了企業的績效能力,沒有一個企業能比它的員工做得更好。人所產生的成果決定了整個企業的績效。

人才選拔的基本原則

管理的根本是人事決策,人事決策的核心是擇優,擇優的前提是確定人才選拔原則。德魯克認為,管理者進行人才選拔,必須重視基本的選拔原則。他提出了5條原則,其中最重要的2條,一是決策者要對用人負責,二是要選用合適的人做合適的事。

決策者要對用人負責

通常,管理者的人事決策隻有1\/3是正確的,還有1\/3的人事決策完全失敗,剩下的1\/3則既沒有成功也沒有失敗。人事決策是人作出的,而人難免犯錯誤。即使最好的決策者,也有犯錯誤的可能;即使最有效的人事決策,也總有時過境遷、歸於無用的一天。因而,決策者必須對用人負責,尤其要對用人失當負責。

美國王安實驗研究公司的失敗,是用人不當的典型案例。

王安,美籍華人,1945年赴美,1951年他除了哈佛大學的學位和600美元積蓄之外,別無所有。但王安以驚人的魄力,在美國辦起了第一家華人經營的高技術公司——王安實驗研究公司。由於王安具有節製、適應力強、果斷、自信和社會責任感等品質,並且善於經營,所以他的公司迅速發展起來。王安的口號是“發現需求、滿足需求”,經過他的努力,他的事業蒸蒸日上,他本人也成為蜚聲世界的“電腦大王”。在王安壯年時期,有一批誌同道合者與他共圖大業,這是王安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

知人善任使王安公司走向成功,而用人不當則使王安公司走向衰敗。雖然王安生活在市場經濟高度發展的美國,但他卻執意把公司大權交給大兒子王列,而不管他是否具備這種才能或者是否有這方麵的培養前途。1986年11月,36歲的王列被其父委任為公司總裁。此舉使數名追隨王安多年的老部屬憤然辭職,使公司管理層元氣大傷。王列的工作表現平庸,但由於王安的支持,加之王安健康狀況惡化,王列成為自然的接班人。這位公子第一次以代主席身份主持董事局會議時,根本就不知道公司發生了什麼事情。當時公司已出現財務危機,王列卻顧左右而言他,大談風馬牛不相及之事,令董事局對他信心大失。王列接班,使公司的財政狀況由不佳變為惡劣。

1988年7月王安住院手術後,經半月休養,坐著輪椅的他宣布讓王列辭職。此時公司在1987~1988年度的虧損額已達4.24億美元。1989年8月,病重的王安委任著名管理專家愛德華·米勒為公司總裁。米勒精於管理,有多宗使瀕臨破產公司起死回生的紀錄。但他對電腦行業認識不深,他認為王安公司仍能製造新產品,所以對前景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並且未能及時調整經營戰略和解雇冗員。米勒雖然使王安公司的負債大幅減輕,但經營卻毫無起色,並終因其產品缺乏競爭力而出現利潤滑坡。名噪一時的王安公司最終隻得申請破產。

美國王安公司從一家小工廠發展成為擁有30多億美元資本、3萬多名員工、在國際上享有盛譽的生產全套電子計算機設備的跨國公司,最終卻不得不破產,其根源就在於決策者用人不當。決策者必須謹慎用人,必須為用人承擔責任。與此相類似,國內很多企業家族式、家長式、專製式的管理模式和決策方式都嚴重影響了人事決策的客觀性,為公司敗亡埋下了伏筆。所以,決策者必須勇於承擔用人責任,必須使合適的人在合適的崗位上工作。

選用合適的人最重要

我們經常會發現這樣的情況:很多人在從事他並不擅長的工作,而他認為,既然這是領導安排的,那就必須做好,雖然他做得力不從心。這其實是在告誡決策者,必須讓合適的人在合適的崗位上工作。然而,很多因素會影響到人們的決策選擇。

有一位在公司初創時期就任秘書的人,隨著公司的成長而得到提升,到50歲時升到了公司董事長秘書的職位。而這完全是他所不能勝任的。因為他一直忠誠為公司服務,所以老板也不想讓他換個崗位。其實,這種我們通常習慣了的做法有很大的危害,因為他缺乏取得績效的能力,而這會損害公司的利益和發展;因為他無法勝任,而這會影響整個管理團隊的士氣和信譽。在這種情況下,決策者應該客觀地作出決定,即從公司的利益出發,把這個人從其職位上調開。

我們需要人性化的管理,但這不等同於講人情。一旦損害到企業的發展,任何人——包括老板——都必須離開。很多優秀的管理者在感覺到自己的能力欠缺時,會選擇馬上退出,以便讓新人充分發揮他們的能力。聯想集團的柳傳誌巔峰而退、蒙牛集團的牛根生功成身退都是鮮明的例子。所以管理者一旦認識到某人不適合某個職位,就必須馬上將其調離。而管理者自身不再適合組織發展的需要時,也必須有這種意識。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故事婦孺皆知。他因錯用了馬謖,導致戰略要地街亭失守,蜀國從此走向衰敗,其根本原因就在於選用了不合適的人擔當大任。

諸葛亮曾自比古賢管仲、樂毅,自信十足。而馬謖“自幼飽讀兵書,熟諳戰法”,“器才過人,好論軍計”。由此諸葛亮對他刮目相看,“視謖猶子”,馬謖也視諸葛猶父。二人關係非同一般,導致諸葛亮對馬謖的認識不全麵。劉備對諸葛亮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而諸葛亮不以為然,“以謖為參軍,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

其實馬謖並非庸才。諸葛亮南征七擒孟獲時,馬謖曾向諸葛亮提出“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將為下”的戰略方針。諸葛亮歎曰:“幼常足知吾肺腑也。”馬謖也曾向諸葛亮獻反間計,離間諸葛亮的勁敵司馬懿和魏主曹睿的關係,導致司馬懿被貶下野。諸葛亮挺進中原之所以再無對手,“攻心計”、“反間計”功不可沒。守街亭時,馬謖請戰,並立下軍令狀,以“乞斬全家”的擔保來表明決心與信心。諸葛亮認為馬謖不是無能之輩,為保萬無一失,他令魏延、高翔襄助防守街亭。但諸葛亮的“失算”在於,他沒有看到馬謖缺乏作戰經曆,也沒有對受命時馬謖流露出的驕狂情緒予以注意,所以最終鑄成了大錯。

諸葛亮一葉障目,認不清馬謖言過其實、適合為良謀而難做良將的本質,犯下了用人不當的錯誤。因而他隻能一方麵嚴肅軍紀,揮淚斬馬謖,一方麵上表自貶謝罪了。

其實,作為決策者,最重要的是要了解部屬,選用合適的人做合適的事。人的個性千差萬別,做事風格也千變萬化,作為決策者,重要的是懂得發現員工的長處並合理地運用其長處。如果其所做的工作與其能力不匹配,則必會事倍功半,甚至折戟而歸。

管理忠告:管理的根本是人事決策,人事決策的核心是擇優,擇優的前提是確定人才選拔原則。德魯克認為,管理者進行人才選拔,必須重視基本的選拔原則。

如何做到知人善任

馬歇爾的用人之道

喬治·馬歇爾(1880~1959),美國戰略家、軍事家、政治家、外交家,二戰時美國陸軍五星上將。馬歇爾是美國現代史上的一位傳奇人物,丘吉爾稱其是“當代美國最後一位偉人”,杜魯門評論他是“我們這一時代偉人中的偉人”。哈佛大學在授予其名譽學位時,讚揚他為“一個軍人和政治家,他的能力和品格在我們這個國家的曆史上隻有一個人(即華盛頓)能和他並列”。

德魯克在自己的著作中多次提到馬歇爾,並且認為他是一位傑出的領導者,在知人善任方麵的造詣堪稱典範。他提拔了巴頓、艾森豪威爾、布雷德利等人。巴頓後來被譽為“鐵膽將軍”,艾森豪威爾則成為美國總統,而布雷德利則敢於撤銷羅斯福總統兒子的職務。

艾森豪威爾剛從上校提升為少將沒多久,馬歇爾就向羅斯福總統推薦艾森豪威爾,使他超越366位比他資曆老的高級將領,成為第2任遠征歐洲的統帥。馬歇爾認為,艾森豪威爾不僅具有軍事方麵的學識和組織方麵的才能,而且還善於使別人接受他的觀點,善於處理不同意見,使人感到心情舒暢並真心地信賴他。而這一切正是派往歐洲指揮官必須具備的素質。

關於他起用艾森豪威爾,其中有一段故事,充分說明了馬歇爾在用人方麵的過人膽識。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12月10日,艾森豪威爾向馬歇爾報到。報到這天,馬歇爾問他一句話:“你認為我們在遠東太平洋地區總的行動方針應該是什麼?”

艾森豪威爾想了片刻,然後冷靜地問:“將軍,讓我準備幾個小時再回答您這個問題,可以嗎?”

馬歇爾嚴肅地說:“可以。”但是在他的黑皮筆記本裏麵,艾森豪威爾的名字下麵又多了一行字:此人完全勝任準將軍銜!如果艾森豪威爾當時就回答是什麼的話,那麼很可能馬歇爾就不會對艾森豪威爾委以重任,因為馬歇爾最討厭對重大問題脫口而出的行為。他認為這種不假思索就給出答案的做法表明下屬為迎合上司在投機,這不是一個成熟的決策者所該有的品質。馬歇爾本人從上校到五星上將用了20年的時間,而艾森豪威爾僅用了4年。

第二世界大戰期間,馬歇爾一共任命了近600名將官和師長一級的軍官,這些軍官都表現得非常出色。在這些軍官中,沒有一個人有過帶兵打仗的實戰經驗。馬歇爾在最短的時間內、以最少的失誤建立起了世界上前所未有的大規模軍隊,總人數達到l300萬人。艾森豪威爾當選美國總統後,馬歇爾在給他的賀信中特別叮囑道:“我特別為你祈禱,慎重選用你周圍的人員。選用人員,比任何其他事情都能決定今後幾年的問題和曆史的記錄。要選用合格的人。”馬歇爾最核心的用人理念和用人方法就是:要用人之所長,同時他有一套用人識人的方法。這些都非常值得決策者學習。

要用人所長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選擇和提拔人員時一定會有一個標準,這個標準就是他能做什麼。

德魯克認為,要關心別人能幹什麼,而不必關心別人不能幹什麼。他之所以這麼講,並不是說不用理會人的缺點,而是強調發現別人優點的重要性。一個人有鮮明的優點,就必然有鮮明的缺點。尋找毫無缺點的人才,意味著你也不會發現他人的優點。

美國南北戰爭期間,林肯為了穩妥起見,一直任用那些他認為沒有缺點的人擔任北軍的統帥。可事與願違,他所選拔的這些統帥在擁有人力物力優勢的情況下,接連被南軍將領打敗。

林肯很震驚,經過對比分析,他發現南軍將領都是有明顯缺點同時又具有鮮明優點的人。於是林肯毅然任命格蘭特將軍為總司令。當時有人說,此人嗜酒貪杯,難當大任。林肯何嚐不知道酗酒會誤大事,但他更清楚在諸將領中,唯有格蘭特將軍是能運籌帷幄、決勝千裏的帥才。後來的事實證明,格蘭特將軍的受命正是南北戰爭的轉折點。

可見,用人之長才可施人之才。

鬆下幸之助主張“最好用七分的功夫去看人的長處,用三分的功夫去看人的短處,這樣較為妥當”。在提拔幹部時,要看人的優點、人的主流。

美克德公司是一家經營唱片和音響的日本企業,在二戰前聲譽顯赫。而由於戰爭影響,這家擁有一流人才的公司卻遲遲不能開展重建工作,最後因種種原因,由鬆下電器公司接管。為了使它從戰敗的挫折中複興起來,鬆下幸之助非常慎重地思考經理的人選。最後,他決定把這個重擔托付給野村吉三郎。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