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和寬容是合作的基礎(1 / 1)

印度民族英雄甘地在回憶自己的成長過程時說:“是父親崇高的寬容態度挽救了我。”甘地出生在一個小藩王國的宰相之家,從小就愛撒嬌,性格也不開朗;對父母十分順從,對周圍的事物也特別敏感;自尊心很強,一旦被人奚落,馬上就會哭鼻子,在學校一挨老師批評,就難過得受不了。

少年時期,甘地由於好奇染上了煙癮,後來發展到偷兄長和家臣的錢買煙抽,而且越陷越深。漸漸地,甘地認識到偷別人的錢、背著父母抽煙的行為太可恥了,一想起來就覺得無臉見人,內心十分痛苦,甚至還想過自殺。當他終於忍受不了痛苦的折磨時,便把自己的整個墮落過程寫在了筆記本上,鼓足了勇氣交給了父親,渴望得到父親的嚴厲批評、懲罰,以減輕內心的痛苦。父親看後非常生氣,心情也十分沉痛,但父親深愛著甘地,因此沒有責備他,隻是傷心地流下了眼淚,久久地凝視著兒子。

看到父親痛心的樣子,甘地受到極大的刺激,更加悔恨、內疚、自責,深感有負於父親對自己的期望。在父親的幫助和鼓勵下,甘地痛下決心,徹底改正了錯誤,走上了正路。從那以後,甘地在思想和行為方麵很少出現過失。事隔多年,每當甘地回顧那段歲月時,總是激動不已,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沒有父親的寬容,就沒有父子拯救迷途羔羊的合作,更沒有甘地後來的偉大成就。

甘地的事例說明了寬容力量的巨大,隻有正確運用寬容,才能以情感激勵別人,促進合作的成功。試想,如果甘地的父親看完兒子的“自白書”後不理解孩子的處境和心情,狠狠地把甘地揍一頓,就會讓自己接下來的教育工作很難開展。因為甘地不會跟他合作,即使合作也不會積極,所以這樣的合作效果是很差的。

理解別人、寬容別人能夠獲得信任和支持,也是贏得合作的基礎。因此父母應該教育孩子設身處地地為別人想一想,遇事多問問“如果我處於那樣的處境,我會怎麼想,怎麼做?”父母本身具備的品德一般在孩子身上都能找到,因此父母首先要為孩子樹立一個寬容、理解的榜樣,而且最好是先從理解孩子、寬容孩子開始。

比如說,有個小孩子瑪麗很喜歡玩水,平常洗澡也很積極,可是有段時間卻很不聽話,在媽媽為她洗澡時總是扭扭捏捏,很不合作。這天晚上,媽媽把水溫調好,過來抱瑪麗洗澡,瑪麗又借故拖延、無理取鬧。媽媽又是哄又是騙的把瑪麗拖到了浴室門口,可是剛到浴盆旁瑪麗又逃進了自己的房間,並把房門給插上了。

媽媽為此很頭疼,不知道該拿女兒怎麼辦。後來媽媽了解到女兒之所以這麼不合作,是想和媽媽較量一下,看媽媽能把自己怎麼樣。了解到這一情況後,媽媽開始尋找解決的辦法,首先媽媽知道采用粗暴的態度是不行的,那樣隻會讓女兒更不合作,最好的辦法是理解女兒、寬容女兒。媽媽試著向瑪麗講道理,告訴她媽媽有多辛苦,多疼她,媽媽會盡力理解她的,也希望她能理解媽媽;媽媽不計較她的錯誤,也希望她能寬容媽媽的不是。後來,瑪麗放下自己小小的“想法”,與媽媽“講和”了。母女倆再次合作,浴室裏充滿了笑聲。

孩子們都會有這樣的想法,當他們認為父母理解自己的想法時,就樂意與父母合作,願意聽取父母的意見,共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以下介紹三種贏得孩子合作的方法。第一,把自己的經驗、故事與孩子分享,告訴他,我們也曾有過類似的感覺;第二,向孩子講出我們懂得他此刻的感受,讓孩子理解我們的寬容;第三,在上麵兩步成功的完成後,孩子準備好傾聽我們的意見了,此時父母可以問他是否願意一起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問他是否有不同想法,將來如何避免發生同樣的問題。這完全是以探討的口吻與孩子協商的,孩子一般會合作。如果沒有效果,父母可提出一些建議去尋找共識。

此外,父母應該讓孩子多參加一些集體活動,使孩子在集體活動中自覺地意識到理解與寬容在合作中的重要性。同時,要培養孩子在集體活動中做一個有責任感的人,做一個讓人信賴的人,使孩子知道一個人要想贏得別人的信賴,自己必須要言而有信,與人友好相處。應該注意的是,在活動中如果自己的孩子與別人的孩子發生爭執時,父母千萬不要過早幹預,在很多情況下孩子會自己解決矛盾,從而獲得與人相處的經驗。

父母還要教育孩子多關心父母、關心他人,一個學會關心他人的孩子自然就能與別人合作了;一定要鼓勵孩子在平等的原則上選擇朋友,教育孩子嚴以律己、寬以待人,不要輕易懷疑、怨恨、仇視他人,更不允許孩子欺侮弱者,培養孩子善於同與自己意見不同的孩子合作。廣泛的社交、和諧的人際關係,也是提高孩子與人合作能力的關鍵。寬容是一種美德,父母要培養孩子寬容的美德,教會孩子諒解、寬容別人的錯誤和過失,如此才能使合作順暢進行。父母在孩子出現品德過失的時候適當地給孩子以諒解、寬容,與一味地對孩子進行批評處罰相比,往往更能讓孩子心悅誠服,給孩子留下較為深刻的印象。並且,父母的寬容也影響了孩子的寬容,培養孩子寬容的習慣。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