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扼殺孩子的天賦(1 / 1)

如果孩子是一塊碧玉,父母可以把他雕琢成一件藝術品;如果孩子是一塊精鋼,父母可以把他鍛造成一把寶劍;如果孩子是一塊紫檀木,父母可以把他塑造成一座雕塑。但碧玉、精鋼、紫檀木並不常見,大多孩子隻能是一塊泥土。當父母發現我們的孩子隻是一塊泥土的時候,父母要努力去把他變成碧玉、精鋼、紫檀木……最終的結果隻能是害了他,也害了自己的苦心。泥土不可以燒成陶器嗎?泥土不可以壘成碉堡嗎?所以,關鍵是父母要因勢利導,為他原本是什麼而設定出適合的人生軌跡。

萊布尼茨和高斯的數學天分讓他們成為偉大的數學家,歐文和魯尼運動的天賦讓他們馳騁綠茵場,亞曆山大和成吉思汗的君主霸氣讓他們成就一代梟雄。

很多父母沒有發掘孩子的天賦,讓他們各得其所,反而讓他們在一成不變的教育鞭打下成為庸才。有些名人在成年後回憶說,他們年幼時因父母的極度催逼,結果留下了終生創傷。

英國哲學家約翰·斯圖爾特·穆勒的父親在他年少時,就曾無情地催逼他,不允許他有假日,不給他絲毫的自由,事無巨細都對他嚴加管束,不允許他有“隨意的”愛好,要求他保持刻苦學習的習慣。致使穆勒在青年時期經常精神抑鬱,總感到有心理障礙。他曾在自傳裏痛心疾首地回憶了父親壓製他的情景:父親一般采用輕鬆愉快的交談式口吻,一旦出現錯誤,這種態度就會突變,和藹可親的慈父一下子變成了血腥的複仇者。

通常情況下,父母隻是關注孩子的天賦,而不注重對孩子的後天培養教育,對孩子一味挑剔,過份要求,把不同材質的孩子在流水線上製造成同樣的螺絲螺母,最終隻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壓抑與怨恨。像這種由於父母給孩子施加壓力,而使天才孩子半途而廢的事例比比皆是。

讓孩子擁有快樂的童年,並不是讓他們出去變成遊戲高手或者蠱惑仔,而是辨別並培養他們在各個方麵的造詣,讓他們在未來的成長中揚長避短,成為有用之材。如果對生下來就具備高稟賦的孩子施以高明的教育,那他的發展空間是巨大的。可惜,很多父母對天才的教育不得法。他們把孩子當成接受知識的容器,而扼殺了孩子的天賦,使他們逐漸失去了自己的興趣。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