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是第一生產力(1 / 1)

在孩子上學之前,家長教育和訓練的方法要生動形象,具體直觀。多帶孩子參加各種活動,如郊遊、參觀博物館、旅行等,豐富孩子的感性知識。在教學時,多用具體實物、玩具,或圖片、幻燈、電視等直觀手段,力求生動形象,並調動孩子的多種感官參加,加強孩子基本技能的訓練。

孩子往往會有豐富的想象力,表現在遊戲活動和講故事中,遊戲活動形式從低年齡的簡單動作模仿,到高年齡的象征性遊戲,如過家家,扮醫生、護士角色等創造性遊戲,而象征性遊戲和創造性遊戲能力,在孩子5~6歲時達到高峰,在遊戲過程中,兒童的思維活動和社會化角色的規則也很快地發展。從一定意義上講,組織和引導好學前期兒童的遊戲,要比教孩子認字、背唐詩宋詞更能早期開發智力。

孩子思維活動的另一個特點,是兒童對事物的直觀、具體的概括。雖然已能對生活中經曆的事物進行正確的推理和判斷,但由於缺乏生活經驗,加上兒童記憶特點,往往會用自己的邏輯和過多的臆想進行推理和判斷,得出不正確結論。

學齡前孩子的注意力,仍然以被動注意占優勢,隻有被動注意對象有色彩鮮明、外觀生動形象時,才能引起兒童的注意。電視裏播放的卡通片就具備這種特點,因此,卡通片最能引起學齡前兒童的注意和興趣,從這一點來看,內容健康、人物活潑、視覺效果好的卡通片,不失為學齡前兒童教育的一種行之有效的輔助方法。

主動注意,必須克服外界環境的各種幹擾,才能達到注意的效果,3~4歲兒童的注意時間僅為10分鍾,而5~6歲兒童也不超過15分鍾。因此,在給學齡前兒童進行知識教育時要充分注意到這一客觀規律,不宜長時間灌輸,更不能要求兒童長時間注意學習的內容,否則,起不到任何效果。

孩子在上學前,無意記憶占優勢,有意記憶開始萌發。以具體形象性和機械性記憶為主,抽象記憶相當不足。這個階段兒童記憶的另一個特點,是把不同來源,或自己的經曆、或故事中、或臆想到的內容,往往與現實情況混為一談,心理學上稱為淺臆記憶,父母往往會誤認為孩子在說謊,實際上,這是一種正常現象,區分孩子是否說謊的關鍵,是要辨別出是幻想還是現實。

3歲之後,孩子的情緒體驗已經非常豐富了,成年人能體驗到的情緒,學前期兒童基本上已能體驗到,如高興、悲傷、憤怒、恐懼、緊張、害怕等,而且很容易表現在外露行為上,不像成年人那樣可以控製自己的情緒。

焦慮和恐懼是孩子在這個階段的不良情緒體驗,對與家人分離、受到批評和傷害後,可能出現明顯的焦慮反應;對想像的事物如黑暗、魔鬼、聲音、幽靜等,有明顯的恐懼,尤其在電視、故事、談論中看到或聽到有關事例後,會更加明顯。

隨著自我意識的進一步增加,孩子的高級情緒活動,如同情心、孤獨感、榮譽感、審美感、道德感、合作精神會進一步發展。兒童能講出一些大人的話,時常使父母驚訝,有“孩子已經長大了”的感覺。

所以,隻要父母和教師悉心觀察,善於發掘孩子的特長,並加以培養,就可以在某一領域達到或超過常人的智力水平,從而提高孩子的自信心,激發他們的“第一生產力”。一個人的能力最終體現在他的智力。我們不否認“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但科技的發展怎麼能脫離人的智力?歸根到底,推動社會發展的最終動力是人的智力。讓孩子擁有高度發達的智力,就等於給了他這輩子最寶貴的財富。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