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好奇心才有求知欲(1 / 1)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的創造天賦卻在一天天減少,這裏麵的原因主要在於,很多孩子的創造力都被循規蹈矩的父母在不知不覺中給扼殺掉了。最難馴服的烈馬,往往可能就是最好的馬。

孩子強烈的好奇心除了表現為好問之外,還表現為好動。由於孩子年幼好奇,其好動傾向往往會導致一些破壞性行為的發生。每當遇到這種情形,父母不能不分青紅皂白就打罵、指責和懲罰孩子,或是聲稱再不給他買玩具了。而應正確處理,了解他的動機,耐心地引導、教育孩子,可以向孩子講述玩具的構造原理和安裝方法,並幫助他把拆開的東西重新裝配起來,從而使孩子的智力得到更好的發展。對孩子的破壞行為,父母千萬不要責備,否則對孩子可貴的好奇心是個致命的打擊,會直接影響孩子創造力的發展。

一天,毛毛家的觀賞魚全部死了。全家人找了半天原因,原來是4歲的毛毛把牛奶倒進了魚缸裏。爸爸一氣之下拎過毛毛就要訓斥,嚇得毛毛使勁往媽媽懷裏鑽。

毛毛的媽媽勸開了爸爸,悄悄地問他:“毛毛,你為什麼要往魚缸裏倒牛奶呢?”

“你們不是說牛奶最有營養,小孩子多喝牛奶可以身體長得棒嗎?我想讓咱們家的魚也長得棒一點兒,所以就把自己的牛奶分給它們喝了。”毛毛小聲地說。

爸爸聽了毛毛的話,立即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趕緊摟過毛毛說:“原來是爸爸錯怪你了。”

毛毛的媽媽笑著說:“你看看,兒子多有想象力啊,為了讓咱家的魚長得更棒一些,毛毛都舍得把自己的牛奶分給魚喝呢……”

第二天,媽媽為了讓毛毛明白觀賞魚是不喜歡喝牛奶的,就特意給他買了幾條小魚一起做實驗。小魚在有牛奶的水裏不愛活動了,可是一換了幹淨的清水,魚兒便開始快樂地遊動起來,毛毛在實驗中親自感受到了觀賞魚是不愛喝牛奶的。

一次原本具有破壞性的活動,最終增長了孩子的知識。毛毛的媽媽說:“孩子雖然弄死了幾條有價值的金魚,但他卻從中學到了新的知識,豐富了生活經驗,這些都是他今後生活中的財富,這才是最難能可貴的。在毛毛‘搞破壞’時,他學會了思考,增長了智慧,我們應該為孩子的進步高興才對啊!”毛毛母親的這些話顯然是非常有道理的。

孩子愛“搞破壞”是他們對事物探求的一種表現,是創造性萌芽的基本體現。從孩子一出生,他們就帶著強烈的好奇心來到了這個世界,他們對周圍的事物充滿了新鮮和好奇,他們要用自己的雙手來探求這個神奇的世界。不少發明家,像愛迪生一樣,在幼年的時候也常被人們稱作“破壞”家,他們搞的“破壞”也常讓父母頭痛、老師生氣。可是,正是這些淘氣的家夥,憑借著他們對周圍事物的好奇心,努力地探求著日常生活,長大以後最終成為知名的大發明家,在人類的曆史上留下了輝煌的業績。如果我們給予孩子合理引導,那麼就能從小培養孩子的求知欲望,幫助他們養成勤於探索的習慣,為他們今後做出創造性貢獻打好堅實的基礎。

正確對待孩子的好奇心,包括正確對待孩子提出的問題和正確對待孩子因好奇而導致的破壞行為兩個方麵。

首先要正確對待孩子的提問,由於孩子的好奇心理,知識麵狹窄,生活經驗簡單,他常常會提一些幼稚的、甚至讓人捧腹大笑的問題。對於一個你覺得簡單的、已作答的問題,他會刨根問底,問了一遍又一遍,不厭其煩,讓人難以招架。孩子好問是好事,但要滿足孩子的好奇心,讓孩子得到滿意的回答卻是件難事。這就要求我們講究對待孩子提問的藝術。

鼓勵孩子提問,啟發孩子提問,不要諷刺、嘲笑。一個孩子好問,說明他好奇心強,求知欲旺盛,父母要對他進行讚揚和鼓勵,並及時、正確、通俗地作答。父母如果忽視孩子的提問,對孩子的問題置之不理,甚至嫌孩子煩,就會導致孩子不敢或不願再提問,對周圍的一切都失去了好奇與熱情。

回答孩子的問題要有啟發性。對於定向性的問題(如那是什麼?這叫什麼?)可以直接回答孩子,但對於有邏輯關係的以及其他較複雜的問題,父母要注意引導孩子去思考,讓孩子用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通過觀察和總結找出答案。

還應該注意一點:如果孩子提出的問題父母也不知道答案,父母千萬不要“不懂裝懂”,信口開河去哄騙小孩。應該如實告訴孩子:“這個問題我也不知道答案,等我查了書或問了別人再告訴你。”事後,父母要言而有信,盡快把正確答案告訴孩子。有人說孩子天生就是個創造者,因為他們生來活潑好動,不被各種各樣的規矩所桎梏,他們敢於打破常規,不按照成年人的模式去思考問題,所以他們常常會創造出與眾不同的事物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