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中求知(1 / 1)

一位知名作家憂慮地寫道:“現在的中學生課外閱讀的範圍越來越窄,能用於課外閱讀的時間也越來越少,很多人已經喪失了閱讀文學名著的興趣和欲望,而其他與課程和考試無關的書,他們更是難有機會涉獵。這是一個令人擔憂,也多少使人感到悲哀的現象。”的確,伴隨著電子產品尤其是網絡長大的他們,不但閱讀時間和閱讀範圍日益減少,而且閱讀興趣也被占據,文字在他們的閱讀中隻是一個小點綴而已。

英國文學史上頗具傳奇色彩的勃朗特姐妹,她們之所以能寫出蜚聲世界的經典文學巨著,這與她們小時候的閱讀習慣密不可分。她們的父母經常陪她們閱讀,春暖花開的時候,她們常常聚集在野外,朗誦自己或別人的詩作。消閑漫長的冬夜,她們圍坐在熊熊的爐火前,共同閱讀優美、抒情的文字。文學的種子自此就深埋在她們的心底。最終,她們才能寫出享譽世界的《簡·愛》和《呼嘯山莊》。

許多教育專家呼籲:“孩子對文字的冷漠態度就像一種隱形液體,正慢慢滲透到社會文化中。當逃避閱讀成為習慣,孩子的閱讀能力便會退化,從而直接影響他們的成長。”

2001年8月6日,《中國青年報》刊登了一篇題目為《網絡與影視橫行的年代,你冷淡了文字嗎?》的文章。文章說:“隻要留心人們就會發現,如今兩三歲的孩子簡直都是‘古靈精怪’,一張小嘴表達能力特強。教育學家認為,這是電視中的大量信息對兒童刺激的結果,電視使他們的語言能力得到開發。但奇怪的是,這些孩子長到十幾歲時卻大多歸於平庸,讀寫能力更差,比如前段時間傳出的某次全國性考試,有學生麵對考題竟引用《大話西遊》裏的台詞!教育學家認為,清晰表達思想的能力,必須通過大量的閱讀才能獲得,而電視無法培養人們的這種能力。在與電視‘依存’的日子裏,人們養成了一種遠離書籍的壞習慣,就像與一位朋友在一起久了,他的壞毛病會感染你一樣。”

影響學生閱讀能力的主要因素是家庭。研究表明,家長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方式是影響孩子閱讀能力的一個重要因素。大體上可以把家庭環境分為兩種類型:

一種是缺少語言刺激的家庭。家長或是沉默寡言,或是講話簡單,不講究用詞的豐富與規範性,孩子生活在一個缺少語言刺激的家庭中,沒有意識到語言的重要性,所以從小就缺乏語言經驗。這種孩子很可能重視操作與活動,動手能力較強,而語言能力很差。長此以往,養成了孩子不愛閱讀的習慣。

另一種是重視語言的家庭。在這種家庭中,家長經常與孩子交談,用詞準確而規範,有較高的文化素養。在這種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從小就受到良好的語言刺激,知道語言的重要性,所以養成了重視閱讀的行為習慣。

兩種不同的家庭環境,造就了孩子兩種皆然不同的閱讀習慣。前者將直接影響孩子的學習成績和智力發展,而後者將有助於孩子學習成績等諸方麵的提高。

有一個有閱讀障礙的學生,其他方麵樣樣都行,就是不愛閱讀。父母也認為他隻是貪玩,學習不專心、懶惰。但事實上,他是由於閱讀能力低下而導致的厭學。閱讀能力差的學生往往在學習上會遇到許多困難。比如有的學生,計算能力很強,但在解應用題時就一籌莫展了。他們遇到用文字敘述的應用題時,閱讀時由於不連貫,就很難理解題意。當家長給他們讀一遍題之後,他們往往能立即列式子解題。這種學生不是智力低下,而是閱讀障礙所造成的。

因此,對學生而言,養成閱讀習慣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

看一則故事,讀一張知識小報,看一本科普畫報,讀一本名人傳記……靜心捧讀,十分輕鬆、愜意,沒有壓力,也不必定任務,可以隨心所欲,反正書報捏在手上,主動權完全在自己手裏。遇上精彩的句子和段落,可以回頭多欣賞咀嚼幾遍;有心人,還可摘抄、剪輯,加以累積;需要時,便能信手拈來一用。如此自由靈活,何樂不為?

家財萬貫,不如滿室書香,因為文化資產的影響力更勝於物質財富。家裏圖書的數量、種類愈多,父母愈常和孩子討論書籍的內容,孩子的閱讀能力就愈強,就為孩子將來參與社會競爭贏得了一張最有價值的通行證。

書是孩子獲取知識,增強智慧的源泉,培養孩子良好的閱讀習慣,可以讓孩子受益終生。

知識的積累源於讀書學習,而讀書學習則需要很強的主觀能動性。從素質教育要求來說,要改變傳統“貯藏式”的求知習慣,轉變為發展能力和掌握方法,養成“會學習”的本領並形成習慣,非常重要。古今成大學問者,無不求師問友。師友間互相交流,切磋琢磨,就可產生群體互補效應。英國科學家卡羅爾在《科學漫步》中講道:如果可能,找個和你一起讀書的好友,和他一起討論書中疑難之處。討論常是潛移默化地解決難題的最佳方案。“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就不會因胡看泛覽而浪費精力,也不會因為讀了不必讀的書而耗費時間,更不會因讀了壞書而使身心受損。”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