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人群,遠離孤獨(1 / 2)

人的某些情感缺陷會阻礙人與人之間的吸引,妨礙人際關係的協調與合作關係,是社會心理學家的研究成果早就證明了的。比如:不尊重別人的人格,對生活和他人缺乏感情,過分自卑,具有偏激情緒與猜疑性格等等。而在這些情感缺陷中,又有一種常為孩子所患,對孩子健康成長影響很大的缺陷:孤獨感。

孤獨感在人的思想上、行為上的體現,大致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因為客觀條件的製約,長期脫離人群的“有形”的孤獨;一種是身處人群之中,但內心世界卻與生活格格不入而造成的“無形”的孤獨。有一種“有形”的孤獨,就是遠離親人朋友,在生活之餘沒有與更多的人相互交往的機會,沒有豐富多彩的精神生活,不免有時感到寂寞,感到孤獨。但是,他們雖然遠離城市和親人,從事的卻是與人們幸福息息相關的崇高的事業,雖然“孤獨”,卻意義非凡,因為正是他們的孤獨換來了更多人的歡樂與幸福。所以,這種“孤獨”是值得稱道的。

而由於內心世界與生活有距離所造成的孤獨感,卻是十分有害的。人是社會化的高等動物,人區別於其他一切動物,最根本的就是因為人過得是社會化的生活。因此,人的一切,包括思想、學識、才能等等,隻有在社會生活這個意義上才存在,才能得以發展。

我國曾放映過一部名叫《中鋒在黎明前死去》的外國影片,電影說的是某國家有一個著名足球中鋒,他在世界足球大賽中表現極為出色,帶領自己的球隊贏得了一次次的勝利。可後來,他被一位百萬富翁看中並高價“買”了去。中鋒在富翁家裏享受著優裕的生活待遇,但是卻失去了馳騁綠茵場、施展身手的機會,隻是與另外兩名被買來的物理學家和舞蹈家一起,被閑置在富翁的一所豪華別墅裏,全部的作用,是作為“展品”以滿足這個富翁的虛榮心和占有欲。中鋒沒有球踢,整天生活在一種難以忍受的孤獨之中,終於在默默的憂鬱中死去了。這個故事剖露了資本主義社會裏不平等的人與人的關係,揭示了資本家慘無人道的貪婪。同時也說明了一個淺顯的道理,這就是人是不能脫離“社會”而生存的,離開了社會生活與人際交往,人的本性與人格都不能保持完整。許多報紙雜誌一再報道過的“狼孩”、“熊孩”和野生孩的事例,都說明了這一點。

社會學、人類學和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人的健康而又完整的精神麵貌,是在人際交往當中形成的;人也是通過人際交往認識自己、評價自己和改變自己的。一個長期被孤獨感籠罩的人,精神受到長時間的壓抑,不僅會導致自己的心理失去平衡,影響自己的智力和才能的發揮,也會引起人的心理上、思想上的一係列變化,產生諸如思想低沉精神萎靡,失去進取心和生活的信心。

大多患有孤獨感的孩子,並不是自己情願離群索居、孤身獨守的。他們有的是在坎坷難行的人生路上遇到了傷人肺腑的痛苦,因而或嗟歎人生艱難,埋怨命運刻薄,或痛恨世態炎涼,咒罵人心虛偽;有的是感到自己懷才不遇,知音難覓,得不到別人的理解,因而也不願去理解別人,不如獨處一隅潔身自好;也有的是自己看不起自己,不相信自己,在人群中徒見別人風流瀟灑、知識淵博,因而自慚形穢,悲觀自己才貌平庸,才智低下,不敢也不願意與人交往,境遇各有不同,其結果都大致差不多:把自己置身於孤獨感的控製之下,陷入無邊的傷感之中。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