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曉對媽媽的吵鬧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對孩子來講,由於天氣的原因,不能參加原來計劃好的活動,一定會感到很失望,但孩子因此而糾纏不休蠻不講理,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於媽媽的同情把這種失望的感覺擴大了。

父母們常常會低估了孩子對失望與挫折的承受力,總是不知不覺地以父母的角色,心甘情願地替代孩子“受罪”。在這個例子中,媽媽對曉曉表示了憐憫,曉曉自己就愈加覺得自己可憐,越加覺得“去不了姑姑家是難以承受的事”!

更糟糕的是媽媽提出的“補償”辦法使曉曉形成一種觀念,那就是他在生活中所遇到的任何失望的事情都應該由別人來給予補償。如果任何事情不能按他的願望實現的話,曉曉就會感到生活虧待了他,他受到了不公平待遇。當媽媽的認為孩子的失望太大了,是曉曉不能承受的,她的這種態度,實際上低估了曉曉可能有的承受力。媽媽認為曉曉太軟弱了,根本無法對付生活中的現實,她的這種態度將使曉曉也形成對自己的錯誤認識:“我受到了一個很大的打擊,沒有能力應付了。”

因此,我們應當鍛煉孩子,培養他們接受生活中的失望及失敗的勇氣,而不是依賴別人,依賴於別人的憐憫,等待著別人來安慰、同情自己。如果我們不在孩子麵前表現出我們對他的惋惜和過多在意的話,孩子就會學會如何接受失望的現實,調節自己的情緒,不再蠻不講理。如果做父母的能夠平靜地對待孩子的失望,對孩子施加好的影響,將會使孩子更容易接受失望,迎接希望和挑戰!

孩子的有些行為不是真正地幼稚無知,他們其實也隱約感覺到自己的做法有問題。隻是孩子“控製”得不成熟,因而表現出哭鬧的情緒。如果父母常常為孩子的這種不成熟而批評他,反而會引起孩子的注意,從而滋長孩子的不良情緒。例如:當孩子無理地吵鬧、發脾氣、哭叫時,父母故意不去理睬孩子的語言和行為,不以任何態度表示知道那種行為的存在,孩子就會意識到父母對他的行為是不喜歡的,也不會給予他任何的滿足,他從父母那裏將得不到任何“補償”。

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往往是由於父母過多地在意孩子,才使得孩子得寸進尺,甚至於發展到無理取鬧。而父母在處理孩子的這種行為時,通常會大聲斥責,甚至大打出手,以達到使孩子改變行為的目的。父母的這種做法行不通!如果我們希望孩子能夠改變那些不講理的行為,那麼,正確的做法應當是適當地采取不理睬孩子的態度,至少應當保持相當程度的沉默。

5.懲罰孩子小的錯誤,

才不會引來今後大的過失

有一句話叫做“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點小過錯不斷縱容,也會累積成大過。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時,一定不要縱容孩子的小過錯,要不然隻會害了孩子。

有一種父母,對孩子的小過錯總是姑息縱容,如果碰上心情好的話,甚至還要表揚兩句。等到孩子的小錯發展為大過時,他們就又變得異常憤怒,嚴厲地責罰孩子,這種教育方式也是極不可取的。6歲的小航總喜歡玩火,隻要是與火有關的東西,例如火柴、打火機,甚至於家裏的爐灶他都要去擺弄擺弄。小航的爸爸自己也喜歡各式各樣的打火機,從氣體、電子式到機械式打火機,甚至於還有古老的“火鐮”……對於小航玩火的行為,父母從來沒有給過任何處罰,他們覺得玩火也不是什麼大錯,看著兒子熟練地使用各種火機,小航的爸爸甚至還得意地說:“瞧,我的兒子就是像我!”

一天,小航在家裏玩一個爸爸剛買來的打火機時,一不小心把自己的帽子燒了個洞,臉上還蹭上了不少黑灰!小航的媽媽看到兒子的狼狽樣,非但沒有狠狠地教訓他,反而笑得喘不過氣……過些日子,父母帶小航去農村的姥姥家,一不留神,小航居然和幾個表兄弟一起玩起火來,等到大家發覺後,姥姥家的草垛已經燃起了熊熊大火!小航的爸爸跑來,怒發衝冠,拉過小航來就是一頓痛打!在這個故事中,我們應當指責孩子不懂事嗎?為什麼孩子玩火得不到父母的約束、管製?難道當父母的就一點兒也不知道“玩火自焚”的道理?

為什麼小航燒了自己的帽子,父母居然視而不見?媽媽還“笑得喘不過氣來”,一點兒也沒有當場處罰孩子錯誤的想法?

一個6歲的孩子還無法正確認識自己的行為,父母的縱容會讓他以為自己的玩火行為是正確的。直到孩子一把火燒了姥姥家的草垛,當父母的才如夢方醒!

類似於小航父母的教育行為在生活中並不少見,也不知多少父母都是如此地處理孩子的過失行為——“小錯嘛,哪個孩子沒有?能將就過去就算了”。等到孩子犯了大錯,父母就又覺得不把孩子狠狠地打一頓、罵一頓,簡直不足以讓他牢記教訓!

殊不知這樣教育孩子的觀點、行為都是相當錯誤的!這些錯誤的觀點和錯誤的行為,當然隻能收到適得其反的教育效果。

對於父母,我們的忠告是:麵對孩子的小錯誤,父母要立即糾正,正所謂“堵蟻穴而保千裏之堤”。如果孩子犯下小錯誤,當父母的不能立即糾正,一旦孩子犯下大錯誤便後悔莫及了。父母們應該知道,盡管小孩的判斷能力比不上大人,但是他們區別好與壞的能力還是有的。如果孩子犯了錯誤,在他的意識裏,他會感覺到自己做了錯事。此時,父母應當抓住孩子“我犯錯誤了”的心理,立即進行有效的教育和行為上的糾正,這樣一來孩子就不會再犯這類的錯誤。

另一種情況是當孩子已經自覺到自己的錯誤,而父母卻在旁嚴厲指責時,孩子原本就有的自省心就會縮回去,轉而用別的理由強辯,如此一來,即使給孩子什麼特別的提醒也徒勞無益。換一句話說,當小孩犯下了一個很大的錯誤時,切忌在旁邊氣呼呼地指責、斥罵,甚至於大打出手!最好先給孩子一些時間,讓他冷靜一下自己的情緒,過些時候再問他:“那件事情怎麼啦?”“那件事你真是做得太過分了!”孩子因為在內心已經檢討過自己的缺失,因此會比較坦然地接受父母的意見。

與其等到孩子犯大錯時又打又罵,還不如在孩子犯下小錯時就立刻處罰。愛孩子就要想得長遠,誰說處罰不是愛的表現呢?

6.適時的給孩子

“潑冷水”,是愛護而不是打擊

當孩子表現得太過驕傲自負時,家長要發揮“製冷”作用,給孩子潑點冷水降降“溫”,但這並不等於粗暴地打擊孩子,否則就是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哈利的爸爸是一個心理學教授,哈利從2歲時起,就一直表現出超常的才華,他比同齡的孩子更聰明,認識更多的單詞。

然而,這個孩子的不幸正是由於他的聰明引起的。小孩子總是很容易驕傲的,哈利也不例外。當他做對了數學題或是讀了本好書後,總是想找人分享自己的快樂。然而正是這一點,引起了父親的不滿。因為哈利的父親性格內向,不愛在別人麵前表現自己。正如他自己所說,一個人應該謙虛穩重,不要總是那麼自以為是、自滿自負。

“哈利,你又在嚷嚷什麼?”一天教授對著正在高聲歡笑的哈利問道。

“爸爸,我又讀完了一本好書。”哈利高興地對父親說。

“讀完一本書是很平常的事,你用不著那麼高興。”教授說道。

“可是,這本書是莎士比亞的作品呀!我居然能把這麼難懂的書讀完,真是感到興奮。”哈利說道,似乎正在等待著父親對他的表揚。

或許是由於哈利的性格與他不同,或許是他認為應該糾正兒子的驕傲情緒,教授突然發怒:“你吵吵嚷嚷地幹什麼?你以為隻有你才有這個本事嗎?我看你就是個驕傲自大的孩子。告訴你,我永遠不會表揚你這樣的壞孩子。”

“爸爸,我做錯了什麼?”受到了責罵的哈利委屈地說道。

“你做錯了什麼還需要問我嗎?我警告你,不要成天嘰嘰喳喳的,這讓人煩透了。”教授繼續訓斥兒子,“你不要以為自己是個了不起的天才。我告訴你,你什麼都不是。我以後再也不想聽到你那種讚揚自己的聲音了。你是個笨蛋,你是在自欺欺人。”

教授說完,“砰”地一聲關上了房門。

站在門外的哈利委屈地哭了起來,他不明白父親為什麼這樣對待他。一種極壞的感覺湧上了心頭,他的快樂和自信被另外一種東西所取代:我是個很糟糕的孩子。

從那以後,哈利不願意再去讀書了,他完全變成了另外一個人。這個原本極有才華的孩子最終一事無成。看完了這個故事,我們不禁為哈利的不幸感到難過,他或許是一個有點驕傲的小孩子,但他那精通心理學的父親,就沒有比粗暴打擊孩子自尊心更好的辦法來教育孩子了嗎?

在一次教育研討會上,一位家長說:“打擊孩子也並非是一件壞事,對於那些自負的孩子,我們就得狠狠打擊他們一下,讓他們收斂,否則,孩子怎麼能成才呢?”

真的是這樣嗎?我們不妨來看看下麵這個例子。蘭蘭是個聰明伶俐、討人喜愛的女孩。她的爸爸是一家大公司的經理,媽媽是一名出色的律師。蘭蘭從小就生活在這樣一個條件優越的環境裏。在家裏,她是爸爸媽媽的掌上明珠,要什麼有什麼;在學校裏,她成績優秀,是老師心目中的“尖子生”。良好的家庭環境,父母的疼愛,老師的讚譽,再加上自己的天賦,使蘭蘭產生了一種飄飄然的感覺,而且這種感覺一天比一天強烈——“我就是比別人優秀”,蘭蘭總是這樣想。漸漸地,蘭蘭變了,在家裏,她隻要稍稍不順心就對爸爸媽媽發脾氣;在學校裏,蘭蘭更愛表現和炫耀自己,取得好成績就自鳴得意、沾沾自喜,甚至不把老師的話放在心上;在生活中,她總是拿自己的長處同別人的短處相比,認為自己高人一等,看不起別人。這樣過了一段時間後,老師對蘭蘭的自負開始感到擔心,於是她把這種情況反映給蘭蘭的母親,並希望家長配合學校的工作,及早糾正蘭蘭的不良心態。媽媽是個對各方麵要求都很高的人,她認為必須給蘭蘭一個深刻教訓,讓她克服自負。終於有一次,媽媽逮到了機會:那次蘭蘭沒考好,數學才得了67分。媽媽斜著眼睛看著羞愧的蘭蘭,輕蔑地把試卷撕得粉碎,“這也叫分數嗎?你不是認為自己比別人都優秀嗎?怎麼就得這點分!告訴你,你實在沒什麼了不起的,考的好點尾巴就翹起來了,丟人不丟人啊!你等著同學們看你笑話吧!叫你驕傲!”這劈頭蓋臉的責罵讓蘭蘭簡直崩潰了,她不知道慈愛的媽媽為什麼要罵她,隻是聽懂了兩個字:驕傲。從那以後,蘭蘭再也不在同學、老師麵前得意了,事實上她完全變成了一個自卑膽小的孩子。這就是母親無情打擊造成的惡果,對於蘭蘭的驕傲自負,母親本來可以用更溫和的方式來改正它,這樣也不至於給孩子帶來心理傷害。

孩童時期的孩子,智力還沒有充分發展,閱曆還很淺薄,沒有獨立的思考能力,往往完全靠大人的評斷來認識自己。大人生氣之下脫口而出的一句話,常常是很偏激的,而且心情平靜下來以後早把氣話的內容忘記了。但是孩子卻聽得很認真,記得刻骨銘心。他忽然之間發現自己在他人眼中是那樣地不堪,心中突然十分驚異和沮喪,稚嫩的心靈難以承受那致命的打擊,從此便極有可能以心灰意冷的態度來選擇悲觀的生活道路。

本來完全可能有錦繡前程的人在少年時代就凋謝了,這份打擊真是太殘酷了。不少孩子後來成績不好,工作生活能力差,精神委靡不振,該成才而未成才,大都跟他們的童心曾經遭受過的深刻痛苦有關。

這隻是一個極端的例子,但不可否認的是,在現實生活中,父母蔑視孩子的事例數不勝數,雖然父母們做這些事的時候並沒有意識到。要注意,我們所說的潑冷水,絕不等於對孩子的心靈進行打壓,這兩種方法在本質上是有很大差別的,家長們千萬不要走向極端。

放縱孩子的自負不是一個明智的做法,但粗暴地打擊孩子也絕不可取。在糾正孩子的錯誤、毛病時,家長們一定要把握好“度”,過猶不及。

7.家長的訓誡,孩子健康成長離不開的拐杖

教育孩子是一件嚴肅複雜的事,父母必須仔細觀察孩子成長的每一階段,並適時地加以引導,這樣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長,而不走向邪路。在引導孩子的方法中,訓誡就是非常重要的一種。

生活中,一些人認為:孩子不用太管,樹大自然直。孩子長大了,自然就會變好了,懂事了。結果由於父母的放任,孩子的思想意識、道德品質都缺乏規範。尤其是潛意識的東西,更難把握。隻要外界誘惑一下,邪惡便容易占據其心靈。如今,青少年看的書,接觸到的事物,想的問題都遠遠勝過上一代,他們的思想活躍,行動敏捷,性格開放,若能引上正確的成長軌道,那麼就會成為人才。然而,一旦偏離方向,被邪惡的東西引誘,那產生的後果也是不堪設想的。其實,孩子再懂事,他的人生觀、世界觀也不會那麼成熟,如果受了不好的影響,或是不好的行為習慣長期得不到糾正,那麼孩子就很可能走向邪路,因此家長必須適時地運用訓誡的方式教育孩子,保證孩子的健康成長。

有一位父親,平常掛在口頭上的一句話就是“樹大自然直,孩子不用管”。孩子從小聰明伶俐,於是這位父親自認為自己的孩子天生聰明,無須管教也能很好地發展。後來,孩子迷上電子遊戲,上課逃學,老師要求家長批評教育孩子,但這位家長卻毫不重視。結果孩子的學習成績一落千丈,隻好留級一年。此時他才恍然醒悟,以後再也不說“樹大自然直”了。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