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性格傾向,你該怎麼辦

1.適度管教,很有必要

愛孩子就不要放任孩子,不要溺愛孩子。正所謂“玉不琢不成器”,如果孩子做得差,家長就一定要給孩子適度的處罰,這樣孩子才能正確地看待自己。教育家卡爾·威特為了培養兒子的善行下了很大功夫,從小就給兒子講自古至今名人的各種故事。

在小威特稍長大一些以後,父親就教他背誦各種道德詩。德國有很多謳歌仁愛、友情、親切、有度量、勇氣、犧牲等方麵的詩篇,小威特剛剛幾歲時就能很熟練地背下來了。

由於受到父親的鼓勵,小威特從小就立誌要一輩子多做好事。不過,有時小威特也會在無意中做一些“壞事”。

在小威特3歲時,有一次家裏來了好多人,他們和老威特海闊天空地談論著。

這時老威特養的一條狗跑了進來,小威特像其他孩子那樣,一把拽住狗的尾巴,把它拖到自己身邊。他父親看到了就伸手揪住小威特的頭發,臉色嚇人,拽住不放。

小威特吃了一驚,把拽著狗尾巴的手放開了,這時他父親也把手放開了。

父親對他說:“小威特,你喜歡被人這樣拽著頭發嗎?”

小威特紅著臉說:“不喜歡。”

“如果你不喜歡這樣,那麼對狗也不應當那樣。”

老威特不僅讚賞孩子的善行,也對孩子的惡行予以適當的懲罰,是為了讓兒子站在他人的立場上來考慮問題,使他成為一個心地善良、富於感情的人。孩子就是孩子,他們總難免出現一些問題和錯誤,因此一定要對他們進行合理的管教,就像威特教育孩子一樣,在孩子做錯事時,就一定要運用處罰的手段來教育他。

著名教育家威廉·達蒙在《期待:克服家庭和學校的縱容觀念》中寫道:“所有的孩子都需要接受紀律約束,這既是積極性的,也是限製性的。如果孩子在學習技能,那麼他需要這種約束來最大限度地發揮天賦。而在試探社會規定的極限時(每個孩子都不斷地在這麼做了),他們也需要這種堅定而又前後一貫的紀律約束。”然而做父母的總是很難把握處罰的度。

一方麵,管教是必須的,但過於嚴厲的管教往往容易扼殺孩子的創造力、想象力,以及破壞孩子的自尊和人格的形成。美國有一個美麗的少女患有憂鬱症,這是由於在童年時期經常遭受父母親殘暴的毆打所致。有一次,她半夜不小心尿床,父親就用尿濕的床單包住她的頭,並且把她的頭塞進馬桶。這種強烈、充滿敵意、過分的處罰,給這個孩子的心靈造成了極大的傷害,以致長大以後她一直無法從父親對她稚嫩心靈所造成的夢魘中掙脫出來。

但另一方麵孩子也是有判斷力的,放任孩子也很容易讓孩子覺得父母不夠關心自己。當孩子知道自己犯了錯時,不管是因為他的自私自利或是冒犯了別人,他都會期待父母做出適當的反應,畢竟父母象征著每個孩子想要的公平、法令和秩序。父母若拒絕接受孩子的挑戰,孩子就不會尊重父母,也覺得沒有必要聽從父母的話。因此,作為父母,你的責任就是製止孩子的錯誤行為,改變他的行為和思想方向。如果獎懲不分的話,孩子對行為的認定勢必跟著搖擺不定,無所適從。

因此,無論是獎賞或懲罰都應有同樣的程序和原則,作為家長運用“處罰計”以前,首先應該了解什麼是“適度的處罰”,然後才可能實施真正有效的管教,才能在獎勵與懲罰之間尋找到一個平衡點:既不能傷害孩子,也不要放縱孩子。

適度處罰的前提應該有一個事先設定好的合理的界線,以製度和規定的方式確定下來,並加以公布。這些規定應該在孩子違反之前就講清楚,一定要讓他清楚地知道父母的期待和理由。

處罰孩子也是為了愛孩子,因此一定要掌握處罰的度,千萬不要不分青紅皂白,動輒處罰,否則隻會造成孩子的逆反。

2.告訴孩子:“你必須為自己的過失買單”

很少有家長意識到這一點:讓孩子為自己所犯下的錯誤承擔責任也是一種處罰。大部分家長常常是這樣做的:孩子犯下錯誤後,家長趕快幫他彌補過失,事後再處罰孩子。其實這樣教育孩子,效果並不會太好。在西方,每個孩子都很清楚地被要求對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如果違反規則就要接受合理的教訓。比如當兒子磨磨蹭蹭地誤了校車時,就讓他自己走路去上學;如果女兒不小心遺失了午餐的錢,就讓她餓一頓。亞曆剛上大學時,爸爸和他約定:每月3號給亞曆寄400美元的生活費。

結果第一次獨立生活的亞曆用錢既無計劃也不節製。三天兩頭與同學到校園餐館揮霍,看到喜歡的東西就買。結果第一個月還沒過完,亞曆的口袋裏就隻剩下幾個鋼鏰叮當響了。第一個月,爸爸容忍了兒子的無節製做法,提前把第二個月的生活費寄了過來。然而亞曆卻不知悔改。第二個月、第三個月仍舊早早就把錢揮霍完了。

終於,在離第四個月的收款日還有14天的時候,亞曆的口袋裏又隻剩下27美元了。萬般無奈之下,亞曆隻好拍了一封電報回家,內容簡短明了:“爸爸,我餓壞了。”爸爸很快回了電報,也非常簡短:“孩子,餓著吧!”

這實在是太奇妙了。在那之後隻有27美元的14天裏,亞曆絞盡腦汁節衣縮食,出手之前必會細細打算,竟然也把艱難的日子熬過去了。

從此以後,大手大腳的亞曆開始精打細算,並且發現,其實隻要稍稍節製一下不必要的支出,每月隻要300美元生活費就足夠了。這樣一來,每個月亞曆甚至可以積攢下一些錢。亞曆用這些錢買了許多自己喜歡的書、磁帶、唱片,做了一些比如自助旅遊、捐款等有意義的事情,當然也沒有忘記偶爾和朋友們到餐館聚聚。

亞曆的大學生活比以前過得充實而豐富了。在這個故事裏,爸爸給亞曆的處罰是,讓他自己承擔錯誤造成的後果,這種處罰手段可以說是糾正孩子錯誤的良方,比責罵更能給孩子留下深刻印象,因為這種因果教訓更能使孩子直觀地看到自己的錯誤。

我們再來看看下麵這個故事。在西班牙的一個城市,愛爾胡利的兒子在自家花園裏玩足球,興奮之下,把足球踢到鄰居花園中,打爛了一盆百合花。小愛爾胡利怯怯地告訴爸爸,叫爸爸去拾球,可爸爸卻要小愛爾胡利自己去,首先要道歉,還要拿上一盆同樣的花作為賠償。

小愛爾胡利不得已捧著花不情願地一步一步走向鄰居家。鄰居是一位70歲的老漢弗朗西斯,弗朗西斯看著愛爾胡利淚水盈盈的樣子,非但沒有責備孩子,沒有留下花,還從屋裏拿了一包巧克力送給小愛爾胡利。

愛爾胡利見兒子回到家裏,小臉蛋淚水未幹,可掩飾不住喜悅,又見兒子手裏多了巧克力,知悉內情的愛爾胡利徑直去找老弗朗西斯,對他說:“弗朗西斯,我兒子犯了錯,我想教育他,請你配合,犯錯的孩子不應得到獎勵。”然後他又要兒子拿著巧克力和鮮花送給弗朗西斯爺爺。一天之後,愛爾胡利才借著一次機會獎勵巧克力給兒子。愛爾胡利的做法似乎有點過火,但他是對的,對孩子明顯的錯誤、明知故犯的錯誤、性質嚴重的錯誤,一定要嚴肅批評,並讓其承擔責任,直到他改正為止。

我們作為家長的目標就是讓我們的孩子在生活中學會做人——引導、教育、幫助他們形成自我約束感——一種發自內心的對自我的製約,而不是來自外界的強製。任何不能使得孩子在生活中學習做人,不能維護孩子尊嚴的技巧都不能被稱為約束,僅僅稱得上是懲罰,不管它被包裝得多好。

讓孩子從自己的過失中獲得教訓,是一種非常高明的處罰手段,不要擔心孩子無法自己承擔責任,隻有讓孩子懂得違反規則就要接受合理教訓,孩子才能學會自控。

3.當孩子有了“牛脾氣”,一定要學會冷處理

“現在的孩子越來越難管了!”一些年輕的父母抱怨說,“稍不如意,牛脾氣就上來了。打也不聽,罵也不靈,哄他吧,他還更來勁!”生活中,確實有不少這樣的孩子,那麼對於孩子的“牛脾氣”家長應該怎樣處理呢?

心理學家認為,孩子愛發脾氣是由於家庭教育不當引起的。特別是獨生子女,如果從小就事事以他為中心,吃不得一點苦,要什麼給什麼,那麼孩子就會養成遇事愛發脾氣的習慣。吳卓宇是小學五年級學生,外表看起來有點內向,然而,脾氣卻異常暴躁,許多時候控製不住自己。其實,小時候的他並不是這樣,不知為何,隨著年齡的增長,本來聽話的吳卓宇卻像換了一個人似的。為此,他的媽媽帶著他找到了心理谘詢醫生。這位母親向心理醫生訴說道:

“小宇小時很可愛,很逗人喜歡。後來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他學會了發脾氣。脾氣一來,九頭牛都拉不轉。他隻要想幹什麼或想要什麼,就必須立即得到滿足,否則,就哭鬧、打滾、扔東西、毀物品,甚至自虐——用頭撞牆,扯自己的頭發。他爸火爆脾氣,他一鬧,他爸就打。你越打,他越強,一點也不示弱。眼看就要出人命,我隻好央求他爸息怒,把他爸拉開,然後千方百計滿足兒子的要求。可我卻弄了個兩麵不是人。他爸埋怨,兒子也不領情……”每個人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個隨意發脾氣的孩子,可事實上發脾氣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必經之路,如果家長引導得不好,孩子就會像吳卓宇一樣,養成亂發脾氣的習慣,變成一個暴躁的孩子;引導得好的話,孩子的脾氣就會成為每一次教育孩子成長的契機。

要解決孩子亂發脾氣就要先知道孩子為什麼發脾氣。一是孩子的需要沒有及時得到滿足,這些需要,有些是物質上的,比如,孩子想買一個玩具或者買一些零食。有時則是生理上的,比如,病了不舒服,而父母又不是十分地重視,等等。這並不是說父母必須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當父母的要分析孩子的需求是否合理,既不要忽視孩子的心理、生理需要,也不能讓孩子的需求感變成貪婪欲。

既然孩子發脾氣可能是為了獲取某種滿足的手段。那麼,我們怎樣才能改掉孩子亂發脾氣的習慣,或者說對孩子發脾氣采取什麼樣的對策才是可行的?

專家的建議是:一是不能向孩子“俯首稱臣”;二是當孩子發脾氣時,適當地采取“橫眉冷對”的方式;三是父母“以身作則”,讓孩子從榜樣的身上學到正確的東西。

孩子發脾氣就向他屈服是最不可取的教育態度和教子方法。當孩子亂發脾氣時,父母要保持冷靜,對孩子的不合理要求絕不遷就,始終要讓孩子明白,無論他怎麼發脾氣,父母都不會“俯首稱臣”,他始終都達不到自己的目的。當孩子已經“雷霆萬鈞”時,不妨運用“冷淡計”,父母及其親人都不去理會他。事後,再當著孩子的麵,分析一下他發脾氣的原因,細心地引導、教育孩子,相信孩子會從一次錯誤的行為中吸取教訓。

專家認為,父母在阻止孩子壞脾氣發作的時候,既不要采取過於強硬的態度,也不能采取過於軟弱的態度。最好是能夠迅速而果斷地將孩子的注意力轉移到其他方麵,以緩和緊張的局麵。也就是說,當孩子正處於發脾氣的時刻,父母不要一心隻想到訓斥孩子,因為孩子這時是聽不進去的;也不要強迫孩子或者用武力威脅孩子馬上停止發脾氣。最簡便的方法就是運用“冷淡計”把他撇下不管,或把他送出門外,讓他一個人去發泄,去自我克服、自我平息。這樣堅持一段時間後,孩子就會漸漸改正亂發脾氣的習慣,因為他知道這樣做是什麼也得不到的。

在孩子亂發脾氣時讓他盡情哭鬧,一定不妥協;但在他平靜下來後,就不要再追究發生的事,而是溫和地講道理,這樣孩子就會逐漸克製自己的脾氣,讓自己的行為向好的方向發展。

4.別對孩子過於在意,

那樣會助紂他的蠻不講理

生活中,很多孩子都會出現不講道理、無理取鬧的情況:以自我為中心,不理解別人的立場;不管自己有沒有道理,說發脾氣就發脾氣……這些問題往往讓為人父母者頭疼不已。孩子的不講道理其實是兒童缺乏自製力的表現,因此父母一定要努力培養孩子的自製能力,對孩子不講理的行為決不姑息縱容。媽媽給曉曉買了一個漂亮的玩具車,準備下午帶孩子到姑姑家做客,曉曉非常高興,決定向表弟炫耀一下自己的新玩具。但是到了下午,忽然下起了大雨,曉曉趴在窗戶上看了好一會兒,跑來問媽媽:“媽媽,這雨會停嗎?”媽媽知道,如果曉曉不能去姑姑家,他一定非常失望。於是安慰孩子:“再等一等看,也許會停的。”

一個小時過去了,雨還是沒有停,甚至還刮起了大風。於是曉曉開始吵鬧起來,一邊吵鬧一邊哭泣。媽媽勸慰曉曉:“姑姑家我們都去過多次了,也不在乎這一次。等大雨停了,媽媽再帶你去,你看好不好?”曉曉吵鬧著對媽媽說:“誰知道雨什麼時候能停!你都答應我了,現在又反悔,我不幹!我不幹!”曉曉越吵越厲害,連鄰居都驚動了!

媽媽很為難,又拿他毫無辦法,於是就向他保證說:“媽媽明天帶你到商場去,再給你買一個玩具槍,能射子彈的那種,以前你不就想要嗎?”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父母犯這樣的錯誤:孩子一哭一鬧,自己就慌了手腳,馬上對孩子又疼又哄,對孩子的不講理百般遷就,或者很多時候,孩子因為某些不如意的事情,吵鬧一陣子後,差不多快要停止下來了,忽然,又因為父母或其他人對孩子說了些安慰的話,孩子的情緒一下子又來了一個180度的大轉變,變本加厲,越發吵鬧得不可收拾!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