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訓誡計”,自古以來就是一種常用的教子方法。古代許多名人或名人的父母就是采用這種方法。東漢時期的張奐教子謙謹,齊相田稷的母親教子不貪,東晉陶侃之母教子清廉,唐太宗教諸子不殘,北宋歐陽修之母教子嚴格執法,北宋宰相王旦、清代的宰相曾國藩教子不貪貴勢等等,都是采用訓誡的手段。而訓誡也就是生活中我們常說的批評教育,這是一種永不會過時的教育方法。校長給約瑟夫的媽媽打來電話,告訴她兩天前約瑟夫在休息時間打了某個同學,老師讓他帶張字條回家讓父母簽名,但是,約瑟夫並沒有把父母簽名後的字條帶回學校。

當然,媽媽對字條的事全然不知,她謝過校長,答應等約瑟夫回家後她馬上處理這件事。並且媽媽還從校長口中知道約瑟夫以前就經常惹是生非。

約瑟夫放學回家來了。

“你好,媽媽!”他輕鬆地同媽媽打招呼。

“你好!”媽媽強壓怒火。她努力提醒自己小孩子常常會做這樣的事。

“今天學校沒有東西要交給我嗎?”媽媽想給約瑟夫最後一次機會。

“沒有呀。”約瑟夫一麵若無其事地回答,一麵把書包扔在沙發上。

“我剛接到你們校長的電話。他說幾天前你就應該給我一張字條,上麵說你在休息時間行為不當。字條還得由我簽名。”她直截了當地告訴他,是因為覺得沒有必要再問他“你肯定嗎”之類的話,那隻會給他再次撒謊的機會,並使自己受挫。

“哦,我弄丟了。”約瑟夫低頭看著地板說。

媽媽點點頭說:“我知道了。那你至少也要告訴我這件事。”

“我忘記了。”約瑟夫聳聳肩膀說。

這下子媽媽決定不能輕易原諒約瑟夫的過錯了。“不,約瑟夫,你在撒謊,你打了人是吧?你讓媽媽很失望!媽媽幾乎不敢相信你會做出這樣的行為!知道這樣下去會怎樣嗎?你會變成一個壞孩子!”

“媽媽!”約瑟夫嚇得哭了起來。“孩子,不管怎樣我都是愛你的,因此我必須對你負責。我批評你是因為你確實做錯了。對同學動手已經很不應該了,而且你還對媽媽撒謊!現在回到你房間去,好好想一想你的錯誤!”

媽媽的批評沒有白費,約瑟夫給媽媽寫下了保證書,保證不再說謊和欺負同學,從那以後他真的改正了錯誤。當孩子屢次犯錯,不知悔改或者對自己的錯誤沒有深刻的認識時,家長就應當運用訓誡法教育孩子,讓孩子徹底悔悟,避免走上邪路。教育孩子,猶如護理樹苗,在樹苗歪曲時,須及時扶正,這樣樹苗長大後,才能成為棟梁之才。

兒童心理學也認為:孩子由於世界觀不成熟,是非觀念比較弱,容易走向迷途,因此父母應對兒童實行基本限製與約束。就像這個故事中的媽媽一樣,發現約瑟夫屢次犯錯而不知悔改時,立刻運用訓誡的手段教育約瑟夫,讓孩子徹底改正錯誤。

家長們應該明白,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但會受到家庭和學校的教育,也會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而社會上的不良思潮和習氣,很容易誘導孩子走上歪道,同時孩子撒謊、偷竊一類的小毛病如果不嚴加管教,也會讓孩子變壞。因此,父母們應牢牢掌握“訓誡”這一招,對孩子進行適當的引導,要記住:子不教,難成才。

當孩子有不良傾向時,訓誡孩子是父母的權力和責任。當然,要記住的是,訓誡不是單純地責罵,而是批評加教育。

8.不要讓壞行為成為孩子的壞習慣

一些家長常常會這樣評價自己的孩子:“我兒子學習好、體育好,可就是有些壞習慣讓人受不了。”所謂習慣,當然是在生活中慢慢養成的,而孩子之所以會養成壞習慣,也都是由於當孩子剛剛出現小毛病時,當父母的或者聽之任之,或者姑息遷就,以至於有了這樣的結果。如果家長能一直對孩子進行嚴管,努力消除妨礙孩子形成好習慣的消極因素,那麼他們也就不會有後來的煩惱了。童童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從小父母就對她格外嬌慣。童童雖然聰明可愛,但也有不少小毛病和小脾氣。比如挑食,不吃青椒,不吃薑蒜,不吃牛肉;還有,不會洗衣服,她的衣服從來都是媽媽洗;另外,童童還特別任性,什麼事都得聽她的,愛發脾氣……不過父母認為,誰家的孩子能沒有毛病,想管吧,自己又怎麼舍得罵女兒呢!轉眼童童上高中了,父母的煩惱和麻煩也就來了:童童是在另一個城市裏讀重點高中,因此得住校。結果開學不到三天,童童就哭著打來了電話,抱怨說學校食堂的飯菜沒法吃,她每天都吃方便麵,不會洗衣服也沒人幫她,另外與同寢室的室友相處得也不好,大家都欺負她……童童的父母趕忙扔下工作,趕到女兒學校,結果發現學校的飯菜其實很可口,隻是有青椒、牛肉,所以童童不肯吃;童童的衣物用品丟得滿寢室都是,同寢室的人都拿她沒辦法,而且也不是同寢室的女孩難相處,而是童童自己太任性、太自我中心了。看著哭鬧不休的女兒,夫婦倆都不知道該說什麼好了。生活中,如果發現孩子自私、任性、不講衛生、不遵守公共秩序時,父母就必須及時進行批評,指出這種行為的錯誤,千萬不要認為“孩子嘛!都是這樣,長大就好了”。孩子沒有明確的是非觀念,大人的遷就隻會使孩子變本加厲,到最後不可收拾。這就是為什麼說,愛必須是嚴格的。嚴才是愛的表現形式之一。沒有真正嚴格的要求,也就不會有真正的愛。所謂“愛之愈深,責之愈切”就是這個道理。嚴格要求孩子,不姑息孩子的一點小毛病,就是在他們懂得道理的基礎上,向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防微杜漸,不讓小毛病變成大患。

當然,運用“防微計”嚴格要求孩子講起來容易,做起來可沒那麼容易。原因就是父母總喜歡或容易原諒孩子的一些小毛病,對孩子的一些不太好的行為與言論給予寬容,而不能夠真正及時糾正或及時指出。做父母的教育孩子一定要懂得愛就必須嚴的道理。

另外,在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時,必須要有連續、連貫性。當我們固定某一個人——在一般的家庭裏這個人通常是母親——負責培養教育孩子的時候,教育的連貫性比較容易做到。當一個孩子由周圍或家庭裏幾個人:媽媽、爺爺、奶奶同時負責培養時,這時由於每個人有各自不同的觀點,沒有統一的認識,在培養孩子上就會步調不一、寬嚴不一。具體表現就是許多家庭中常出現母親與奶奶或爺爺的矛盾。母親想嚴格要求,爺爺奶奶要庇護。媽媽打孩子一巴掌,爺爺奶奶把臉拉得老長。因此,防微杜漸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既是一件細致艱巨的工作,也需要我們當父母的人有持之以恒的精神。

在日常生活中,有一種很容易被大人忽視的不好行為,那就是在許多公共場所,如在等候公共汽車時,許多人都在排隊,有些孩子見排隊的人多,就到前麵去插隊,或者幹脆不排隊就站到最前麵,或搶上公共汽車而且還為父母占位子。這原本是一種不遵守公共紀律和投機取巧的行為,而有的父母也為了圖一時的方便和舒適,不加阻攔,反而沾沾自喜地認為孩子機靈。這種縱容孩子的態度和行為,不但對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不利,還加重了孩子的自私、野蠻、危害公共利益的行為。

所以,父母對孩子生活上的某些小節絕不能忽視,要隨時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

9.要學會向孩子說“不”

現在的孩子是“小皇帝”“小公主”,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愛護和物質享受。然而孩子們的要求卻越來越多,花樣層出不窮,讓父母們著實有點難以招架。父母們愛孩子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可是一味順從孩子隻會助長孩子的任性和貪欲,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沒有一點好處。因此,父母們不要一味地滿足孩子無度的需求,在孩子提出不合理要求時就要堅決地拒絕。這是一位年輕母親的教子心得:我的兒子叫小凱,今年9歲,他既聰明又漂亮,從小就受到了家人的寵愛。然而這兩年,我們越來越覺得這孩子太任性了:走在街上看到什麼就要什麼,不給買就連哭帶鬧,因此我們隻好一次次遷就他。半年前,我去聽了一個教育專家的演講,他的一句話對我觸動很大:“不講原則地遷就孩子就是害孩子。”因此我決心要改變孩子亂要東西的壞習慣。在一個星期六下午,在兒子的要求下,我答應帶他去逛街。出門前,我跟兒子約定:隻看不買,否則就不去。兒子滿口答應:“行!”不過在我以往的經驗裏,帶兒子逛商店,兒子的眼睛一旦瞄到玩具櫃台上,不管合適不合適,隻要他看中就一定要買。

到了商城,像以往一樣,兒子照例要光顧一下四樓的玩具區。由於有約在先,我便放大膽子帶他去了。兒子興奮地東張西望,沒一會兒,一種可以遠程遙控的玩具汽車便引起了兒子的注意,他便纏著我要買,我說不買。這下可不得了了,他頓時坐在地上大哭起來,邊哭邊說,他最喜歡小汽車,一直想要小汽車,如果不買就回去告訴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隻要買了他就聽話,以後什麼也不要……以前在這種情況下,我就給他買了,但今天我卻站著不動,告訴他不能買的道理。

可他根本不理這一套,咬緊牙關一個字——買!並且越哭越凶,最後,索性賴在地上不走了。這時,服務小姐及許多顧客都圍了過來:“現在都是獨生子女,就給孩子買一個吧。”你一言他一語的,說得我真是尷尬極了,真想一買了之。可是一想起自己的計劃,便又橫下一條心:不買!我冷淡地對兒子說:“你走不走?你真的不走?那我走。”我躲在樓梯口,很久才見兒子抹著眼淚跟了出來。

回到家裏,我開始告訴兒子,他什麼樣的要求可以得到滿足,什麼樣的非分之想會被拒絕。兒子似懂非懂地聽著。

有了這第一次成功的拒絕後,我就繼續進行我的計劃,孩子的爸爸也和我站在一起,對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一律嚴詞拒絕。半年下來,孩子果然改變了不少,他的不合理要求、不良習慣少了,家長會上老師告訴我小凱是個懂事又獨立的孩子。這位母親的教育方法是非常成功的,父母對孩子提出的不合理要求,堅決地予以拒絕,正是對孩子負責任的表現,一味地言聽計從,就是溺愛孩子、害孩子。

請看下麵這個例子:媽媽說:“豆豆,吃飯了。”

孩子說:“今天吃什麼?”

媽媽說:“米飯、紅燒魚。”

孩子說:“不,我要到街上吃肯德基。”

媽媽說:“可是飯菜已經做好了,我也累了,明天再去吃,不行嗎?”

孩子說:“不,我今天就要吃。”

孩子又哭又鬧,最後媽媽屈服了,帶他到街上吃肯德基。在這個故事中,孩子對母親提出了極不合理的要求,母親怕孩子發脾氣竟然順從了孩子的要求,她這樣做既損害了自己的權威,又降低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可以說這位母親的做法是非常失敗的。

孩子是沒有自立能力的,他的需求很自然要靠父母來滿足。可今天的孩子生活在現代社會,他們不僅從父母身上,也從電視上,從大街上看到這多姿多彩的繁華世界,他們的視野寬廣,他們的欲望也變得強烈。而父母們常不忍心拒絕他們的要求,千方百計予以滿足。可是人的欲望永無止境,小孩亦是如此,甚至更為強烈。不要說以有限的精力、財力、時間去滿足孩子無休無止、花樣翻新的欲望幾乎是不可能的,就連對孩子的需求全部都予以滿足的想法本身就是一種極大大的錯誤。過於遷就孩子,等於間接促使孩子養成隨心所欲、唯我獨尊的不良思想,勢必導致他們在日後邁入社會,進入實際學習、工作、交往中碰得頭破血流,甚而誤入歧途。

因此,在生活中,父母千萬不要遷就孩子的不合理要求。除了對孩子非分的要求不能遷就外,對孩子正當的要求,有時基於家庭的經濟條件,或者出於教育孩子的目的,也未必一定全部滿足。但是,不遷就孩子必須講究方法。在孩子情緒激動時,要試圖安撫他,要運用“冷淡計”:冷冷地拒絕孩子的要求,讓孩子知道你堅決的態度,事後再把自己的理由坦率認真地告訴孩子,要相信孩子的認知能力,使孩子最大限度地理解自己的做法,讓孩子感到父母不是不願意滿足自己的需求,而是自己的要求過分,或者家裏的確有困難。促使孩子做到這一步,自幼明白道理與克己節製,心理承受一定的挫折,這對他們今後的生活道路亦是大有裨益的。

有些父母當時不遷就,可是經不住孩子的糾纏,或是由於心軟,過一會兒又予以滿足,這是最失敗的。這樣出爾反爾,定會讓孩子產生這樣的認知:即通過死纏硬磨的手段,無論什麼樣的要求都可以得到滿足。也有些父母不注意相互之間的通氣、默契,爸爸不遷就,媽媽卻遷就了。又或許父母達成一致意見,爺爺奶奶卻悄悄地予以滿足,當父母提出批評時,老人又說這是他自己的積蓄,背後又在孩子麵前嘮叨。這樣不僅會造成孩子心理失衡,誤以為父母不疼愛他,說得好聽,說什麼事情做不到,其實可以辦到,隻是不願意為自己花錢、不為自己著想。

冷淡地拒絕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是處理孩子任性問題的最佳辦法。需要注意的是,在孩子平靜下來後,一定要告訴他拒絕他的原因,這樣的教育才是有效的。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