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端個性化,後端標準化(1 / 1)

我們要總結出成功的模式,然後標準化、基線化,最終要有利於廣為傳播與掌握並能善用之。

西方的職業化,是從一百多年的市場變革中總結出來的,它這樣做最有效率。穿上西裝,打上領帶,並非是為了好看。我們學習它,並非是完全僵化的照搬,難道穿上中山裝就不行?我們二十年來有自己成功的東西,我們要善於總結出來,我們為什麼成功,以後怎樣持續成功。再將這些管理哲學的理念,用西方的方法規範,使之標準化、基線化,有利於廣為傳播與掌握並善用之,培養各級幹部,適應工作。隻有這樣,我們才不是一個僵化的西方樣板,而是一個有活的靈魂的管理有效的企業。西方在中國的企業成功的不多,就是照搬了西方的管理,水土不服。一個企業活的靈魂,就是堅持因地製宜、實事求是。這兩條要領的表現,就是不斷提升效率。

——摘自:2009年4月24日任正非在運作與交付體係奮鬥表彰大會上的講話

任正非強調:個性化就是效率。“麵對國際化的殘酷競爭,必須提升對未來客戶需求和技術趨勢的前瞻力,未雨綢繆,從根本上扭轉我們作為行業的後進入者所麵臨的被動挨打局麵;必須提升對客戶需求理解的準確性,提高打中靶心的成功率,減少無謂的消耗;還要加強前端需求的管理,理性承諾,為後端交付爭取到寶貴的作業時間,減少不必要的急行軍;要提升在策劃、技術、交付等各方麵的基礎積累,提升麵對快速多變的市場的準備度和響應效率。”

然而,“千裏之外的炮火支援,勝過千軍萬馬的貼身廝殺。”沒有後端強有力的補給,前端的個性化作戰就無法實現。個性化的戰略給統一管理帶來了不小的壓力,這就必然要求企業在勤奮的同時,還要注重巧幹。

華為不是一天練成的。在最初圍著客戶轉的時候,華為也沒少走彎路。對於當時的窘狀,任正非回憶道:“我們從青紗帳裏出來,還來不及取下頭上包著的白毛巾,一下子就跨過了太平洋;腰間還掛著地雷,手裏提著盒子槍,一下子就掉進了TURNKEY(一條龍服務)工程的大窟窿裏……,我們還無法做到把事情一次做正確,很多工作來不及係統思考就被迫匆匆啟動。管理效率的低下,也造成了我們壓力大、負荷重。”因此,“通過堅持不懈的管理改進和能力提升,提高我們的工作效率和人均效益”成為了華為管理層的共識,後端標準化是支持前端個性化的最佳決策。

首先要建立一套以矩陣管理為基礎、靈活有效的三合一管理體係。具體表現為“分層分級的順向管理體係,嚴格、有序、民主的決策體係,合理有效的有限授權體係”。為的是使日常運行大權落在基層幹部手裏,使用權管理、製約、平衡大權握在大部門手裏,使重大決策權在充分聽取反映後,握在高層手裏,從而使公司管理形成一個簡捷的網絡結構,使需要指導者以最簡單、最快捷、最直達的方式獲得支援,公司內每一件事、每一種內容僅有一個管理控製中心,大大壓縮了組織平麵,提高了效益。

其次是用製度、流程等來規範企業的運作。為了達到這一目標,華為先後啟動了公司基本製度的起草、業務流程重整、管理信息係統的引進、ISO9000的貫徹……這些都是促使管理體係更為科學合理的手段和措施,也是讓公司的管理體係向標準化、科學化、國際化靠攏的有力保障。

最後是用企業文化凝聚員工力量,達到“力出一孔,利出一孔”。華為打造的企業文化以民族文化為基礎,目前已經成為了公司全體員工的黏合劑,其具體內容為:愛祖國、愛人民、愛公司;奉獻社會優質產品、優質服務;團結奮鬥、拚搏,建立利益共同體;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平等溝通;民主決策權威管理。任正非將其視為“公司最寶貴的無形資產、企業發展的靈魂、管理的精髓、規範員工行為的準則、增強溝通與理解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