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班長的戰爭”實現“精兵簡政”(1 / 1)

簡化組織管理,讓組織更輕、更靈活是我們未來組織改革的奮鬥目標。

在主航道組織中實現“班長的戰爭”,一線呼喚炮火,機關轉變職能;非主航道組織去矩陣化或弱矩陣化管理,簡化組織管理。虛擬考核評價戰略貢獻,搶占戰略高地。

簡化組織管理,讓組織更輕、更靈活是我們未來組織改革的奮鬥目標。

你們要去研究一下美國軍隊變革,喬良寫的一本書叫《超限戰》,軍隊的作戰單位已經開始從“師”變成“旅”,作戰的能力卻增強得很厲害,而且美國還在變革,未來的方向是,作戰單位有可能從“旅”直管“營”,去除“團”一級,還要縮小成“排”“班”……班長可能真就是“少將”或“少校”,因為一個班的火力配置很強(巡航導彈、飛機、航母……),就沒有必要大部隊作戰。“班長的戰爭”這個理念應該這麼來看,大規模人員作戰很笨重,縮小作戰單位,更加靈活,綜合作戰能力提升了,機關要更綜合,決策人不能更多。讓組織更輕、更靈活,是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也是我們未來組織改革的奮鬥目標。

——摘自:任正非在華為人力資源工作彙報會上的講話,2014年8月19日

“班長的戰爭”與“將帥的戰爭”於企業管理而言,究竟有何區別?對此,任正非指出了兩者在管理上的差異:金字塔管理是適應過去機械化戰爭的,那時的火力配置射程較近,信息聯絡落後,所以必須千軍萬馬上戰場,貼身廝殺。塔頂的將軍一揮手,塔底的坦克手將數千輛坦克開入戰場,數萬兵士衝鋒去貼身廝殺,才能形成足夠的火力。而現代戰爭,遠程火力配置強大,是通過衛星、寬帶、大數據,與導彈群組、飛機群、航母集群……來實現。戰爭是發生在電磁波中,呼喚這些炮火的不一定再是塔頂的將軍,而是貼近前線的“鐵三角”。

正因為存在著上述差異,任正非才在華為果斷地采用了“鐵三角”的作戰模式,即成立以客戶經理、解決方案的專家和交付專家組成的工作小組,通過公司的平台,及時、準確、有效地完成一係列調節,實現力量的合理調配。而其關鍵就是“班長的戰爭”的開展。“我們公司現在的鐵三角,就是今天我們的銷售、交付、服務,不都是這樣遠程支援的嗎?前線鐵三角,從概算、投標、交付、財務……不是孤立一人在作戰,而是後方數百人在網絡平台上給予支持。這就是胡厚崑(華為副董事長)所說的‘班長的戰爭’。”

推行“班長的戰爭”,“班長”就必須有兩把刷子。任正非在華為推行“班長的戰爭”的優勢在哪裏?任正非底氣十足地說到:“我們用了25年時間,在西方顧問的幫助下,經數千人力資源的職業經理與各級幹部、專家的努力,基本建立了如胡厚崑所描述的金字塔式的人力資源模型,並推動公司成功達到400億美元的銷售規模。建立金字塔模型的數千優秀幹部、專家是偉大的,應授予他們‘人力資源英雄’的榮譽,沒有他們的努力與成功,就不可能進行今天的金字塔改造。”

任正非結合華為目前的實際情況分析到:將來華為的作戰方式也應該是綜合性的……五年以後,堅定不移地逐步實現“讓前方來呼喚炮火”,多餘的機構要關掉,要逐步糾正機關中存在的“一個正職,三四個副職,三四個助理,兩三個員工”的不正常情況。多些執行和服務崗位,消除信息傳遞多餘環節或其他不增值崗位,這樣機關才能逐漸不會那麼官僚化。

不求變革的企業難以生存,“精兵簡政”是企業發展過程中不可回避的階段。從小公司走向大公司時,因為不知道怎麼管理,才要細化分工。隨著技術的發展,企業使用的管理工具先進了;隨著企業的成熟,很多流程打通了,這就要求企業功能組織綜合化,不僅減少層級,也要縮小規模,幾個組織合並成一個組織。合並到什麼程度?任正非說:“未來組織的結構一定要適應信息社會的發展,組織的目的是實現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