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凝聚”與“耗散”間實現均衡(1 / 1)

\/>���公司管理要在平衡與不平衡間耗散,在穩定與不穩定間耗散。

公司的管理是一個耗散結構,就是在平衡與不平衡間耗散,在穩定與不穩定間耗散,華為公司已經進入一個比較好的曆史時期,我們要敢於耗散,今天敢於說自己,將來別人有事時,我們已經平息了。我們這次把馬來西亞事件寫成了報告文學,這個報告文學就是新年賀詞,讓大家看看公司怎麼醜的,高層幹部怎麼醜的,敢於把醜向全世界公布,我們就是敢於勝利。

——摘自:《以“選拔製”建設幹部隊伍,按流程梳理和精簡組織,推進組織公開性和均衡性建設》,2011

在耗散中不斷激活隊伍,防止“熵死”。

我把“熱力學第二定理”從自然科學引入到社會科學中來,意思就是要拉開差距,由數千中堅力量帶動十五萬人的隊伍滾滾向前。我們要不斷激活我們的隊伍,防止“熵死”。我們決不允許出現組織“黑洞”,這個黑洞就是墮怠,不能讓它吞噬了我們的光和熱,吞噬了活力。

——摘自:任正非在2013年度幹部工作會議的講話《用烏龜精神,追上龍飛船》

公司應該以一個什麼樣的狀態存在?任正非認為:公司的運作應該是一種耗散結構,應該讓公司在穩定與不穩定、平衡與不平衡間交替進行,這樣公司才能保持活力。

什麼是耗散結構呢?耗散結構原本是熱力學係統中的概念,一般指某種物質在遠離平衡態的開放係統中,通過與外界交換物質和能量,可能在一定的條件下形成一種新的穩定的有序結構。科學化的語言難以理解,任正非對耗散結構做了一個形象而通俗的解釋:“什麼是耗散結構?你每天去鍛煉身體跑步,就是耗散結構。為什麼呢?你身體的能量多了,把它耗散了,就變成肌肉了,就變成了堅強的血液循環了。能量消耗掉了,糖尿病也不會有了,肥胖病也不會有了,身體也苗條了,漂亮了,這就是最簡單的耗散結構。”

對公司而言,構建一個耗散結構組織,能夠有效地將公司周邊的所有資源整合起來,形成一種“投入、產出,再投入、再產出”的循環。例如,華為公司對員工奉行“不讓雷鋒吃虧”的薪資製度,有效奮鬥的員工能夠拿到豐厚的回報,用任正非的話來說,在這個過程中,員工對公司形成了“一種強烈的熱愛”,如果隻有公司對員工的愛,這種愛是不能持久的,因此企業還要將員工的這種愛耗散掉,通過奮鬥者和流程優化來鞏固,在這個過程中消耗掉潛在的能量,形成新的勢能,推動企業不斷向前發展。

“凝聚”是耗散的對立麵,是新興企業蓄能發展的必備生存之道。長期蓄能而不釋放,就容易形成組織黑洞,演變成源源不斷的內耗。任正非在對外合作組織結構會議上指出:“我們現在的凝聚力太高了,凝得太緊了,不激活,能量不耗散掉就不做功,所以我們要改善管理……IPD、ISC、財務IT、對外合作建設等一係列工作,都是在形成耗散結構,有耗散結構才能產生能量。”

耗散與凝聚都不是絕對的方法論,而是一個動態的循環往複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能夠有效地緩和企業內部的矛盾,讓整個企業的整體狀態趨於平衡。任正非舉例分析道:“板塊之間肯定會有衝突。地理板塊衝突造成地震和火山爆發,沉澱下來就是新大陸。華為肯定有板塊之間的衝突、矛盾,這個矛盾如何解決?這就是為什麼國有企業一放就亂,一收就死的原因。他們沒有良好的耗散結構。凝聚力一定要轉化為新的凝聚力,新的凝聚力能否解決企業的生存發展問題,我看不一定。凝聚完的東西一定要耗散掉,否則無法產生能量。一定要尋找到企業的內在矛盾,一定要深入考慮企業的內在矛盾。”這是構建耗散結構組織的深層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