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誰勝了,都是我們的勝利,要一起慶祝;不管誰敗了,都是我們的失敗,要一起去救。
市場部有個很著名的口號:“勝則舉杯相慶,敗則拚死相救”。不管誰勝了,都是我們的勝利,我們大家一起慶祝;不管誰敗了,都是我們的失敗,我們拚死去救。企業文化就這樣逐漸形成了。
——摘自:《持續技術領先擴大突破口》,1996
要形成“別人幹得好,我為他高興;別人幹得不好,我們幫幫他”的群體意識。
下一個時代是群體奮鬥、群體成功的時代,這個群體奮鬥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別人幹得好,我為他高興;他幹得不好,我們幫幫他,這就是群體意識。
——摘自:任正非在“1996年科技夏令營開幕式”上的講話
“勝則舉杯相慶,敗則拚死相救”,這句話是華為“狼文化”的表現,也是群體奮鬥的內核所在。在這個問題上,任正非曾經自豪地說道:“你們如果將來想有大作為,一定要加強心理素質訓練,要多邊、多層次、多方位地溝通,要學會怎麼做人。隻有學會了做人,你將來才會做事。在關鍵時刻,你才會勝則舉杯相慶,敗則拚死相救。”
舉杯相慶是相對容易做到的,因為大多數時候隻需一幫人坐成圍桌,斟滿酒杯,歡慶勝利的果實。敗則拚死相救就不那麼容易了。從本質上來說,“拚死相救”和中國成語“亡羊補牢”有些共通的成分。補牢就意味著人力的抽調,而在這個過程中,利益的取舍問題直接影響到了“拚死相救”的可能性。
據華為記載的資料顯示:早些年,管理顧問在對華為進行現狀調查時,給出一個十分驚奇的結論:相比較國內外的其他公司而言,華為有一種“自愈合”機製:即每當業務出現問題時,周邊相鄰的單位總會主動尋求最快速的解決方案,這個過程是自發完成的,不需要特派一名共同的主管進行協調。時任華為早期程控交換機項目開發負責人的郭平(今華為副總裁)回憶:那時候的華為人技術能力還不夠過硬,屬於隻會照書本原理設計的工程師,也不怎麼會與客戶打電話溝通。在這樣的情況下,做出來的產品性能很差,總出問題,因而不得不派研發人員值守,不停地找Bug(漏洞)。正是在這樣的情形下,研發人員與銷售的兄弟難分彼此,誰也不希望連續的工作以外中斷。在這機緣巧合中,外界所熟知的“墊子文化”也因此而形成。這便是“敗則拚死相救”的極致表現。對於這種奮鬥過程的體驗,華為的老員工總結出了一句話:“我們總是把自己的臉打腫,告訴客戶我們有多胖,客戶將信將疑地看著我們。一年後我們真的實現了!”
任正非強調:華為是一艘船,所有的員工都是乘客,而不是觀眾!當意想不到的事故發生時,我們應該眾誌成城,救火滅災,而不是厘清責任,爭辯解釋。隻有這樣,我們才能成為一個負責任的集體,才能贏得客戶的信任。
智勇、團結、冷靜,這是所有華為人的奮鬥方法,也是所有華為人的奮鬥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