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認為,當下華為的艱苦奮鬥就是打破目前的既有優勢,開放式追趕時代的潮流。“如果不故步自封,敢於打破自己既得的壇壇罐罐,敢於去擁抱新事物,華為不一定會落後。當發現一個戰略機會點,我們可以千軍萬馬壓上去,後發式追趕,我們就有可能追上‘特斯拉’。”
思想上的艱苦奮鬥比身體上的艱苦奮鬥能創造出更多價值。
一般人隻注意身體上的艱苦奮鬥,卻不注重思想上的艱苦奮鬥。科學家、企業家、善於經營的個體戶、養豬能手,他們都是在思想上艱苦奮鬥。為了比別人做得更好一點,為了得到一個科學上的突破,為了一個點的市場占有率,為了比別人價格低些,為了養更多更好的豬,他們在精神上承受了難以想象的壓力,殫精竭慮。他們有的人比較富裕,但並不意味著他們不艱苦奮鬥,比起身體上的艱苦奮鬥,思想上的艱苦奮鬥更不被人理解,然而也有更大的價值。評價一個人的工作應考慮這種區別。
——摘自:任正非早期講話紀要,1996
華為公司於2005年進駐馬裏“開荒”,直到2008年,整個西非地區的市場都沒有太大起色,甚至連代表處都撤並了。留守馬裏的員工,每日的生活都顯得疲乏而單調,以至於有一天,代表處的員工發現宿舍裏來了一隻貓,大家都像看到寶貝一樣,將它收養了起來,以作為工作之餘的調劑。
任正非曾經說過:“把本職工作做好,踏踏實實地做好工作,為客戶提供優質服務,滿足客戶需求,就是艱苦奮鬥。”這一點,華為的員工做得特別好,特別是當時留守在馬裏的諸多代表們。他還認為,“盡心”與“盡力”不是一個概念,一個人盡心去工作與盡力去工作,有天壤之別,用心的人,即使技術上差一點,也會趕上來,因為他會積極開動腦筋,想方設法去工作。這是符合華為公司“在思想上艱苦奮鬥”的要求的。而盡力工作就是沒有目標性地完成任務,與“盡心”有較大的差距,不能因為結果相近而將這兩類人等同處理。
實幹一直是華為精神的靈魂。
任正非曾經多次強調過:“華為不戰則亡,沒有退路,隻有奮鬥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他希望用這句話來時時刻刻為華為人提醒。在2014年新春講話中,任正非再次提到了這種精神,並將其喻為“烏龜精神”。
實幹一直是華為精神的靈魂,為企業創造價值,就是為企業延續生命,不僅是企業後續發展的不竭動力,也是員工本身獲得自身利益的根本保障。《華為基本法》第六十九條明確指出:華為公司保證在經濟景氣時期和事業發展良好階段,員工的人均收入高於區域行業相應的最高水平。從這條規定中似乎能夠看出,華為將員工的待遇與公司的效益聯係得比較緊密。事實也的確如此。華為的員工,如果對公司的貢獻越大,那麼該員工則可以從公司收獲比較豐厚的報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