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於一線,奔赴一線(1 / 1)

真正的專家要源於一線,也要走向一線。

對於專家的培養,我們過去有一些成見和誤解,往往認為總部才是專家的搖籃。理由很簡單而且看似合理:總部資源豐富,視野開闊,同時距離研發最近,而做一線時間過長也成了很多人解釋自己技術退化、知識沉澱不足的自然而然的借口。這些認識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仔細推敲卻不見得有其內在的必然性,並且容易讓人忽視一線實踐對於專家培養的重要性。正如有位客戶這樣評價我們的技術人員:你們有些專家能講清楚光纖的種類,而講不清楚光纖的熔接;能講清楚設備功耗的指標,卻無法為我推薦一款可靠的電池;能講清楚業務發放的流程,卻從來沒有去過運營商的營業廳。

真正的專家是不能缺少一線經驗的,我們最好的給養其實來源於我們的客戶。專家要從一線中來,也要到一線中去,在與客戶的碰撞和交融中檢查和修正我們對待專業的標準,避免成為偽專家。

——摘自:任正非《追求專業造詣,走好專家路》,2009

“源於一線,奔赴一線”,任正非的這句話不僅僅是對華為的管理層說的,也不僅僅是對研發技術人員說的,而是對所有的華為人說的。這和哲學中“理論從實踐中來,最終用來指導實踐”是一個道理。

關於“專家”的成長理論,任正非說過一段話:“實踐改造了人,也造就了一代華為人。您想做專家嗎?一律從工人做起,已經在公司深入人心。進入公司一周以後,學士、碩士、博士,以及在內地取得的地位均消失,一切憑實際才幹定位,已為公司絕大多數人所接受。希望您接受命運的挑戰,不屈不撓地前進,不惜碰得頭破血流。不經磨難,何以成才。公司要求每一個員工,要熱愛自己的祖國,熱愛我們這個多災多難、剛剛開始振興的民族。隻有背負著他們的希望,才可以進行艱苦的搏擊,而無怨言。我們總有一天,會在世界通信的舞台上,占據一席位子。任何時候、任何地點都不要做對不起祖國、對不起民族的事情。要嚴格遵守公司的各項製度與管理。對不合理的製度,隻有修改以後才可以不遵守。不貪汙、不盜竊、不腐化。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堅持真理,善於利用批評和自我批評的方法,提高自己,幫助別人。”

優秀的專家最後要去哪?還是一線。任正非強調:“華為持續每年提取大於銷售收入的15%用於研究開發,繼續把最優秀的人才派往市場與服務前線,通過技術領先獲得機會窗的利潤,又將利潤用於研發,帶動更多的突破,未來十年一定是華為大發展的十年!”

一線戰略讓企業將這些員工的優秀轉化成了發展的價值,而員工在一線的實踐中也曆練了自己。這其實是企業與員工的雙贏戰略之一。

專家一定要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要“養”和“用”相結合。

學習專業知識,是“養”的過程;業務實踐,則是“用”的過程。隻會紙上談兵,不會打仗,不能履行組織使命,不可能成為專家。但掌握專業知識,隻是做到了成為專家的第一步,充其量算得上是一個“理論高手”。因為在這個階段,專業知識還隻是“生產資料”,尚未形成實現組織績效的“生產力”。

GTS(全球技術服務部)作為一個客戶服務型組織,要通過服務不斷為客戶創造價值。而創造價值的過程,就是一個運用專業知識的業務實踐過程。因此,專家一定要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基礎上,不斷深入業務實踐,用自己的專業特長為客戶和公司創造價值,同時在業務實踐中,將專業知識轉化為個人的專業技能,即在遊泳中學會遊泳。“養”和“用”相結合,使我們不斷獲得鍛煉和成長,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我們現在選拔專家,一定要看他是不是有過在大項目中摸爬滾打的經曆和經驗,是否經受過一線戰火的洗禮。

——摘自:任正非《專家要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養”“用”結合》

任正非認為,華為已經從製造時代走進了信息數據時代。時代的變遷之下,對於企業內人才的新知識儲備能力與實踐運用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離開這兩點,華為將會停滯不前,最終被社會淘汰。正因為這一客觀現實的存在,任正非才會不斷告誡華為人“不斷學習,學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