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是非善惡”擺在孩子麵前(1 / 2)

張先生經常對兒子大海說的一句口頭禪是:“顧好自個兒,別的啥都別管。”

有一次,大海在學校裏跟同學打架,挨了老師的批評,張先生怒不可遏地衝到學校,打了大海的同學不說,還把老師大罵一頓,最後又與被打同學的父母扭打在一起。自此以後,大海在學校裏越來越橫行霸道、無人敢惹,得了個“小霸王”的稱號,而張先生也被冠以“霸王爹”的“美譽”。

還有一次,父子倆在電視裏看到一位熱心人把一個被車撞倒在路邊的老漢送到醫院,最後卻遭老漢家人誣陷的故事,張先生鄭重地教育大海:“看到沒有,好事不能做。”

可以預見,在張先生的言傳身教之下,大海長大後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張先生這種缺乏正確是非觀念的教子方式是錯誤的,但是,父母自身擁有正確是非觀念就能教出好孩子嗎?那也未必,還要看父母以什麼方式教育孩子。

家庭道德教育沒有什麼成熟的理論,也沒有可依恃的範本,它需要父母在日常生活的一點一滴中向孩子灌輸是非善惡的觀念,培養他優良的道德品質。把一些便於把握的問題集中起來,以合同的形式讓孩子接受並照此去做,無疑是一個簡便易行的做法。

河南財經學院朱金瑞教授指出,品德是一個人立足社會的通行證。一個講道德的人,人們願意與他交往,這意味著他有更多的資源和機會,更容易成功。品德是一個人素質的核心部分,一個成功的人,大多是一個具有較高素養、品德高尚的人。一個品德低劣的人,本事越大,對社會的危害就越大,個人吃虧也就越多。一個道德高尚的人,意味著他的人生有了追求和動力,他的生命處於更高的境界,他的人生才會精彩。因此,教育孩子做一個有德性的人,是父母最重要的責任。

孩子道德行為的養成,需要告訴他們哪些是善的,哪些是惡的,哪些是應該做的,哪些是要堅決反對的。需要給孩子們實踐的機會,“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從點滴小事做起,使孩子在生活中磨煉意誌,提高自我控製、自我調節、自我轉化的能力,從而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形成穩定的道德品質。

道德既是一種人生境界,也是一種美好的生活方式,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父母如果能躬行實踐,道德則是世界上最為可貴的東西。相反,如果把道德僅當成教育、約束孩子的工具,而與自己無關,那也最讓人感到痛心,要為孩子創造良好的道德教育氣氛。孩子主要的生活環境是家庭,家裏的環境和氣氛的好壞對孩子道德品質、性格、興趣愛好的形成,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為了陶冶孩子的良好情操並逐步形成良好的品德,家庭要形成團結友愛、民主活潑、勤奮好學和勤儉樸素的好風氣。

子女可以從父母的模範行為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吸取很多有益的營養。爸爸、媽媽毫無疑問地承擔著培養孩子道德意識的責任。所有的育兒理論已經說了無數遍:父母實施教育的最有效的做法,就是自己給孩子做個表率。舉個例子,如果某父母當著鄰居的麵大大地誇獎對方的孩子,而回到家關上門就說“這個小孩簡直就是傻瓜一個”的時候,你還怎麼能夠讓孩子成為一個品德良好的人呢。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