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要給別人留餘地(1 / 2)

老秋是山東人,脾氣又直又倔,常常得罪人。最讓人接受不了的是他總是不注意給人留餘地,非要把事做絕,把話說絕。年輕時,老秋在山東有個不錯的工作,工資優渥,又很輕閑,沒什麼人事鬥爭,與老秋的脾氣很合。可是有一次,老秋為了一件事和一個關係很好的同事吵了起來,大家都過來打圓場,那個同事也軟了下來,表示願意道歉。但老秋卻不依不饒,揚言要把同事趕出這間辦公室,“有他沒我,有我沒他!”大家都勸老秋何必把事做的這麼絕呢!和和氣氣地放人一馬不好嗎?但老秋卻不肯答應。結果三個月以後,那個同事居然升遷了,這樣一來,老秋隻好辭了職,一個人跑到北京來了。不料老秋是吃虧不長記性,在現在單位還是維持老脾氣,同事們都離他遠遠的,大家說:“千萬可別惹上老秋,那股不依不饒的勁,不把人逼到絕路上是誓不罷手啊!”就這樣,老秋成了“獨行俠”,在單位裏工作了七年,竟然沒交到一個朋友。

老秋犯了處世的大忌,他不給別人留餘地,其實就是切斷自己的後路。俗話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風水可是輪流轉的,今天你不給別人留餘地,對方心裏會記恨你,別人也會覺得你太絕情,等到對方得意起來的時候,他就會報複你、打擊你,這時別人也不會同情你,反而要說:“活該!”一個不給人留餘地的人,是永遠無法獲得大家喜歡和支持的。

佟曉小時候家裏很窮。一天,有個客人到他家,難得的誘人的魚香,令他垂涎不已。佟曉當時才6歲,還不懂得掩飾自己,他吵著要吃魚,母親答應了,但是有個條件:等客人吃飽後方可上桌。

佟曉不聽:“等客人吃飽了,魚不就被他吃光了?”母親答道:“知禮的客人絕對不會將魚翻過麵來吃,另外一麵一定還是好好的。不信你去窗邊看看……”

佟曉來到窗邊,踮著腳尖往裏看,眼睛盯著桌上的那條魚。忽然間,客人用筷子把魚翻了個身……佟曉失望地跑回廚房,撲進母親懷裏大哭起來。母親也哭了,她不知該如何安撫佟曉的心。長大後,佟曉無論做什麼事都要給別人留點餘地,就同小時候媽媽告訴他吃魚要給別人留一麵一樣。

佟曉是聰明的,他沒因那次沒吃到魚而遺憾,反而因此明白了一個處世的道理:要給他人留下餘地。不考慮別人的人,別人也一定不會支持他,這種人的得意不但不會長久,還往往因此惹來禍端。

功與名是曾國藩畢生所執著追求的。他認為,古人稱立德、立功、立言為三不朽。為保持自己來之不易的功名富貴,他事事謹慎,處處謙卑,堅持“花未全開月未滿圓”的觀點。因為月盈則虧,日中則昃,鮮花完全開放了,便是凋落的征候。因此,他常對家人說,有福不可享盡,有勢不可使盡。他稱自己“平日最好昔人‘花未全開月未滿圓’八個字,以為惜福之道、保泰之法”。此外,他“常存冰淵惴惴之心”,為人處世必須常如履薄冰,如臨深淵,時時處處謹言慎行,才不致鑄成大錯,招來大禍。

他始終認為,“天地間唯謙謹是載福之道。”他指出,“趨事赴公,則當強矯;爭名逐利,則當謙退。開創家業,則當強矯;守成安樂,則當謙退。出與人物應接,則當強矯;入與妻奴享受,則當謙退。若一麵建功立業,外享大名,一麵求田問舍,內圖厚實,二者皆盈滿之象,全無謙退之意,則斷不能長久。”

晚清紅頂商人胡雪岩,就深深懂得要想人緣好,不惹禍端,就要給人留有餘地的道理,他還曾借此幫助過把兄王有齡一次。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