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激發出孩子的好勝心(1 / 1)

適度刺激孩子的自尊心,就很容易激起孩子的好勝心,讓孩子潛在的積極性得到發揮,收到出奇製勝的功效。俗話說“請將不如激將”,這是什麼道理呢?心理學上講,每個人都有自尊心,但有的人的自尊會受到壓抑,這時你故意刺激他,使他的自尊心解放出來,形成一種好勝心理,這也被稱為人的心理代償功能。激發就巧妙地運用了人的這種心理特點,而把這個計策運用到孩子身上去,也同樣有效。

愛因斯坦有一個叔叔叫雅各布,是一個工程師,也是一個數學愛好者。

愛因斯坦小時候成績不好,但卻愛問叔叔一些奇奇怪怪的問題,叔叔總是耐心地給他解答。到讀中學時,愛因斯坦對數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數學成為他中學時代最大的業餘愛好。而叔叔雅各布就經常關心愛因斯坦的數學學習。有一天叔叔和愛因斯坦聊天,談到了代數。“究竟什麼叫代數?”愛因斯坦問叔叔。

叔叔解釋道:“代數很簡單呀,凡是不知道的東西,都把它叫作X,然後我們一步步地來找X,一直到找到X為止,隻有找到X,我們的題目才解出來了。”

從此以後,愛因斯坦常常聽叔叔講趣味數學題,因此他對這種藏有X的趣味數學題開始著了迷,他一放學就一個人在自己的桌子上又寫又算。

下次,他會為了得到雞腿考100分!有一天叔叔在紙上畫了一個直角三角形,在各個角頂處標上了符號A、B、C,並寫出AB2+BC2=AC2這樣一個公式,然後嚴肅地對愛因斯坦說:“這就是大名鼎鼎的畢達哥拉斯定理,阿伯特,你在數學方麵有天賦,你也來試試吧,畢達哥拉斯在兩千多年前就會證明了。難道兩千多年後的阿伯特就不能證明出來?”

那時愛因斯坦還未學習過任何課程,12歲的他對幾何一無所知。但愛因斯坦自尊心強,而且生性好強,尤其在科學的探討上從不肯認輸,有一股鑽研的蠻勁。他被叔叔的一席話激發了。他想:“畢達哥拉斯兩千多年前就會證明了,難道我阿伯特·愛因斯坦就不會做?我又算什麼呢?”強烈的好勝心驅使著他下決心試試。他每天苦苦思索,努力尋找證明的方法,第一周過去了,第二周也過去了,還沒有任何結果。愛因斯坦並不氣餒,他繼續反複琢磨和思考,終於在第三周獨立地把這個定理證明出來了。愛因斯坦的叔叔雅各布在引導愛因斯坦做幾何題,證明畢達哥拉斯定理時巧妙地運用了激發的方法,他那句“難道兩千多年後的阿伯特就不能證明出來”的話極富挑戰,故意刺激愛因斯坦的自尊心,激起了愛因斯坦的好奇心和好勝心,於是12歲的愛因斯坦雖然從未學習過幾何課程,但自尊心、好奇心、好強心驅使著他,他決心試一試,憑著他的天賦和一股不服輸的蠻勁,用了三個星期的苦苦思索,愛因斯坦終於把這個定理證明出來了。

由此可見,雅各布在侄兒愛因斯坦身上運用激發式的教育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而激發之所以能奏效,還在於人體內的高級神經係統有敏感地反映外界刺激的功能,這種刺激還會引起身體內部物質的分泌,從而影響人的活動。如人生氣時食欲大減,高興時食欲大增。

要使用好激發,除了有生理機能做基礎外,還要注意方法得當。

首先,被刺激的孩子要有較強的自尊心。如果被激的孩子自尊心不強,你用“激將法”激他,也不會有什麼作用。

其次,要考慮孩子的實際能力。有的孩子雖然有一定的自尊心,但天賦平平,縱使你的激將法用得再巧妙,也難以調動他的積極性,就是把積極性調動起來了,也難以達到理想效果,有時反而適得其反。

激發孩子要把握一個“度”。因為激發的方法所使用的言辭都是比較激烈的,所以,在使用這個方法時應建立在知己知彼的基礎上,建立在孩子能經受“刺激”並轉化為“精神能源”的基礎上,如果失去了這一基礎,就難以如願以償。另外,還要注意掌握“激”的度,即分寸,“激”不到一定程度,則引發不起“奮”,但如果“激”過了頭,又會適得其反。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